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1篇
  免费   548篇
  国内免费   864篇
测绘学   244篇
大气科学   532篇
地球物理   476篇
地质学   2284篇
海洋学   369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260篇
自然地理   20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作者利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若尔盖铀矿床含矿热液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含矿热液具有高温高压性质,来源于深部,而不是大气降水或由大气降水成因的地下水,随着含矿热液的演化,从早阶段到晚阶段,其温度、压力、碱度及氧逸度降低,而氧化还原电位升高,说明铀在相对还原条件下迁移,而在相对氧化的成矿环境中被还原。  相似文献   
82.
西藏聂拉木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在区域上以单一的叶理和单一的拉伸线理占主要地位,其变形带的组构主要反映了透入性的伸展变形;根据显微构造分析表明早期由北往南推覆,晚期由南向北伸展,且晚期表现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3.
汪缉安  李雨梁 《地质科学》1996,31(4):416-428
北部湾盆地下第三系由于油源母质特性原因和适于生油的空间相对局限,总体上看,天然气的潜力大于石油。生油岩与地温条件在空间上的配置适当决定了珠三盆地油气资源的良好前景。较高的地温与古地温环境是莺琼盆地成为南海北部大陆架天然气富集区的重要条件,较高的地温不仅使盆地中西部上第三系烃源岩能够广泛生气,也是本区有巨大远景的深成高压气(盆地中、西部)与浅成生化成因气的形成与富集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4.
中国南方风化磷块岩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国南方风化磷块岩中的风化磷矿的自然类型可分为两类七种型式,其中以“原位面型风化磷矿”和“位移溶洞砂砾磷矿”为主。风化磷矿是由其原矿的自身特性与外部适宜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为主导)综合作用的产物。根据碳酸盐、磷酸盐矿物分解、淋失程度可划分为弱风化、风化、强风化三个阶段。可用直接法、间接法和数学法3类共13种方法加以判别  相似文献   
85.
刘纲 《黄金地质》1996,2(4):43-49
系统论述了区内各大类金矿的成矿温度,成矿压力,各种气体的逸度、pH值,金离子及其配合物的活度,讨论了金的迁移形式,推测了区内各类矿液中金的沉淀机制。  相似文献   
86.
位于闾山背斜隆起核部西侧的阜新断陷盆地从早白垩世义县组晚期开始,在东西两侧盆缘的F″1、F2断层所、围限的地堑内接受了义县组上部中性火山岩的堆积。火山喷发停止后,九佛堂组的大陆碎屑岩建造仍在F″1和F2断层之间的地堑内充填。九佛堂裂陷期之后该区地壳掀斜隆升,盆地南侧的义县地区开始反转抬升而不再接受沉积,西缘的F2断层也停止活动。到沙海组充填时盆地已演化为受F″1断层控制的、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盆地;沙海期裂陷终止后F″1断层停止活动,阜新组裂陷是在向东移的F′1盆缘断层控制下半地堑内发育的。阜新期裂陷结束后盆地又发生了一次跳跃式的反转,许多正断层发育成上逆下正的复合断层,并出现正花状构造。中白垩世孙家湾组的沉陷进一步向东侧移,形成了以F1断层为盆缘断层的半地堑;孙家湾期后发生本区最强烈的整体反转、隆升和褶断,结束了盆地的演化历史。阜新盆地间歇侧移式的裂陷与递进跳跃式的反转为盆地反转建立一个新的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87.
在中国阿尔泰山南缘造山带的地质研究工作中发现,在这里存在一套有成生联系的花岗深成岩和火山岩系,它们不是板块汇聚阶段的产物,而是地壳拉张作用阶段的产物,它们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我们把这种大陆边缘称之为岩浆型波动陆缘,以便与无岩浆活动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相区别。  相似文献   
88.
含金硫化物基岩区红土型金矿的成矿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志群 《矿产与地质》1996,10(6):380-387
实验表明,在含金硫化物基岩区,硫代硫酸金络阴离子团和硫酸金络阴离子团是金在表生条件下的主要迁移形式,它们的沉淀与铁、锰氢氧化物的形成有密切联系。金的表生迁移-沉淀条件除一般的表生地质条件外,还有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条件。络阴离子团的地球化学性质,控制着红土型金矿床的垂向分带与金的次生富集。  相似文献   
89.
The metamorphic core of the Himalaya in the Kali Gandaki valley of central Nepal corresponds to a 5-km-thick sequence of upper amphibolite facies metasedimentary rocks. This Greater Himalayan Sequence (GHS) thrusts over the greenschist to lower amphibolite facies Lesser Himalayan Sequence (LHS) along the Lower Miocene Main Central Thrust (MCT), and it is separated from the overlying low-grade Tethyan Zone (TZ) by the Annapurna Detachment. Structural, petrographic, geothermobarometric and thermochronological data demonstrate that two major tectonometamorphic events characterize the evolution of the GHS. The first (Eohimalayan) episode included prograde, kyanite-grade metamorphism, during which the GHS was buried at depths greater than c. 35 km. A nappe structure in the lowermost TZ suggests that the Eohimalayan phase was associated with underthrusting of the GHS below the TZ. A c. 37 Ma 40Ar/39Ar hornblende date indicates a Late Eocene age for this phase. The second (Neohimalayan) event corresponded to a retrograde phase of kyanite-grade recrystallization, related to thrust emplacement of the GHS on the LHS. Prograde mineral assemblages in the MCT zone equilibrated at average T =880 K (610 °C) and P =940 MPa (=35 km), probably close to peak of metamorphic conditions. Slightly higher in the GHS, final equilibration of retrograde assemblages occurred at average T =810 K (540 °C) and P=650 MPa (=24 km), indicating re-equilibration during exhumation controlled by thrusting along the MCT and extension along the Annapurna Detachment. These results suggest an earlier equilibration in the MCT zone compared with higher levels, as a consequence of a higher cooling rate in the basal part of the GHS during its thrusting on the colder LHS. The Annapurna Detachment is considered to be a Neohimalayan, synmetamorphic structure, representing extensional reactivation of the Eohimalayan thrust along which the GHS initially underthrust the TZ. Within the upper GHS, a metamorphic discontinuity across a mylonitic shear zone testifies to significant, late- to post-metamorphic, out-of-sequence thrusting. The entire GHS cooled homogeneously below 600–700 K (330–430 °C) between 15 and 13 Ma (Middle Miocene), suggesting a rapid tectonic exhumation by movement on late extensional structures at higher structural levels.  相似文献   
90.
多电极直流探测系统及其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地质矿产部机电所研制的多电极直流探测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硬件和软件设计特点,数据处理软件的配置以及在不同领域勘探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