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6篇
  免费   696篇
  国内免费   952篇
测绘学   618篇
大气科学   431篇
地球物理   1074篇
地质学   2082篇
海洋学   572篇
天文学   1544篇
综合类   390篇
自然地理   121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374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423篇
  2008年   430篇
  2007年   474篇
  2006年   448篇
  2005年   367篇
  2004年   338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278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229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Based on the phenomena that the deformation gap was observed before the great Tangshang earthquak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in gap according to test and theory. The (strain) patterns were recorded photographically by realtime holographic interferometry and shadow optical method of caustics, as soon as the loading process started. In the meantime, the AE (acoustic emission) signals were recorded by a micro crack information storage-analysis system. According to damage theory and location of micro fracture, we have studied the stain gap and gained: a) It is necessary that strain gap appea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inear elasticity theory, and its situation is relatively stable, corresponding to stress concentration. b) Micro fractures, which appear initially at area of high stress, occur rarely at the strain gap, and their locations are finally in the zone between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rea and the strain gap, which indicate the clusters or groups. However, the major macro fracture (final rupture) started from the shadow areas, and then grew quickly towards the strain gaps, which resulted in failure of sample. Foundation item: The Dual Project of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9691309020301), the Specialized Funds for National Key Basic Study (G1998040704), the project for the MOST under contract (2001BA601B02) and Youth Funds for applied basic study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of Yunnan Province (98D019Q).  相似文献   
982.
梁发云  陈海兵 《岩土力学》2011,32(Z1):61-65
针对刚性筏板下群桩基础优化设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桩长分布来调整各桩的荷载分担,群桩分析采用基于弹性理论的积分方程方法,并通过cut-off方法来反映桩的弹塑性特性,实现群桩基础的弹塑性优化分析,改进了常规弹性分析方法的缺陷。算例分析表明,随着外荷载的不断增加,角桩首先达到极限荷载,对角桩超出极限荷载的部分进行重新分布,继而使得边桩逐渐达到极限承载状态,继续加载直至内桩也达到极限承载状态,从而引起桩筏基础的整体破坏。采用cut-off方法可以改进基础变刚度优化设计,使之与实际情况更为吻合。  相似文献   
98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的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实践中,以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及其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创新性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协调理论",并基于此理论初步建立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构建了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不同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承载本底评价指标和承载状态评价指标。规范了不同尺度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流程,为有序推动全国、区域及市县尺度的自然单元和行政单元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  相似文献   
984.
城市地质有近百年的研究历史,学科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总体上看,学科性质存在较多的争论,城市地质学基础理论难于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需求,无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完整的地学解决方案。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城市地质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地质学的学科性质,运用系统理论提出城市地质系统的概念,并基于这一概念,清晰地界定了城市地质学的研究对象,阐述了现代城市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框架,为今后形成完善的城市地质学理论体系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85.
冯星  孙东永  胡维登  张彤  郭建青 《水文》2018,38(6):18-23
干旱的评价指标具有多样性,各种指标在优劣程度上是渐变的,具有模糊性,不同的干旱指标对干旱的分析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利用渭河流域1960~2010年近50a的日气候资料,通过分析计算选取标准降水指数、综合干旱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并通过模糊物元理论将这三种干旱评价指标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并与已发生的干旱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模糊物元理论可以很好的将多种干旱指标结合起来从而减小不同指标分析所存在的差异性;且与单独一干旱指标所分析的干旱趋势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可以将多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更好的揭示干旱的变化规律,定量评价流域内的干旱变化情况,对抗旱减灾工作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86.
孔隙液体的可压缩性对非饱和孔隙介质弹塑性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松岩 《岩土力学》1998,19(3):20-26
首先在多相孔隙介质的混合物理论框架内探讨了如何利用固-液两相孔隙介质模型描述介质的非饱和问题。其次,讨论了一个实用的描述孔隙液体可压缩性的方法,并建立了小变形条件下固-液两相孔隙介质的弹塑性本构方程。最后,采用俞茂宏统一强度理论,针对一个具体的结构例子,分析了孔隙液体的可压缩性对结构弹塑性分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7.
减震结构中的粘弹性阻尼器参数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粘弹性阻尼器在结构减震控制中的参数优化问题。从性价比的角度提出r优化目标函数,建立了阻尼器的参数优化模型。以一单层框架为例,分别选用非线性规划中的复形法和通过调用MATLAB程序优化工具箱中Fmincon函数(简称Fmincon函数法)两种方法,编制丁相应的优化分析程序,对粘弹性阻尼器在单层框架结构减震控制中的参数优化进行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优化算法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实现了目标函数最小化。  相似文献   
988.
Tensorially invariant constitutive relations are systematically derived for large strain elastoplastic response of geomaterials. The analysis centres on Mohr–Coulomb (MC) and Drucker–Prager (DP) models with arbitrary hardening and non-associated response. Both flow and deformation theories are constructed for each model with emphasis on linear increment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Eulerian strain rate tensor and the objective Jaumann stress rate tensor. Specifying the results for plane strain compression we find that deformation theory produces a much smaller tangent instantaneous shear modulus than flow theory. It follows that failure of ellipticity and onset of surface instabilities predicted by deformation theory for associated solids occur at much lower levels of strain than the corresponding flow theory results. On the other hand, flow theory predictions admit a considerable sensitivity to the level of non-associativity. In fact, at high levels of non-associativity flow theory predictions for loss of ellipticity can be at strains below those obtained from deformation theory. © 199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89.
提出在基于小变形弹性假定的太沙基一维固结方程解答中采用非线性条件下定义的固结系数,并且进行了计算验证,结果证明在小变形弹性固结方程的解答中采用非线性条件下定义的固结系数可以使计算结果更好地接近实际沉降值。相对于传统太沙基理论,修正后的太沙基固结理论可以用来更准确地计算实际工程中的非线性固结沉降。  相似文献   
990.
以某高速铁路线上一座连续梁桥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基于位移的支座损伤分析和截面曲率的桥墩损伤分析,以全概率理论地震损失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桥梁系统地震经济风险评估方法。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桥梁系统的模糊地震经济风险分析方法能更全面地计算出连续梁桥在地震作用下的经济损失,仅以桥墩构件代表全桥所得地震经济损失误差较大。基于模糊理论的年预期损失风险框架方法通过结构抗震性能的概率特征可对高速铁路连续梁桥的地震直接经济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为该类桥梁的抗震设计、维修加固和灾后重建等方案做出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