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6篇
  免费   582篇
  国内免费   845篇
测绘学   319篇
大气科学   157篇
地球物理   899篇
地质学   1416篇
海洋学   280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3篇
  1954年   5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garnet(Grt)and biotite(Bt) from gneisses of the Ji‘an Group are characterized by diffusion zoning at the rim,but equilibrium composition of metamorphic peak is usually remained in extensive interior area.Garnet with growth zoning is also found in the kyanite zone.In the light of microarea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of Grt and Bt,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t the progressive,peak and post-peak metamorphic stages are determined by correctly using Grt Bt thermometer and GASP barometer.On this basis,a counterclockwise P-T-t path can be constructed,which reflects the closing process of an ensialic rift belt in this region during the Early Proterozoic.  相似文献   
52.
深海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深海二叠(P)--三叠系(T)界线研究现状,介绍了深海P-T界线附近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缺氧事件及生物绝灭和复苏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深海P-T界线,缺氧事件和生物绝灭研究的分歧、不足及其症结。  相似文献   
53.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1~36N, 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 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了地震的重新定位.反演结果揭示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些不同深度上波速的横向变化多以该地区的活动断裂为分界线.可以看出活动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速度反差.通过重新定位,得到了6 459次地震的震源参数,这些精确定位的地震震中明显沿该区活动断裂呈现条带状分布,其范围和尺度清晰地表示了这一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的紧密关系.其中,82%重新精确定位的事件的震源深度在20 km以内. 这一结果与笔者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的重新定位的震源深度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54.
土体各向异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体原生和次生各向异性有本质不同。从柔度矩阵的角度分析了弹性和弹塑性理论对各向异性的反映 ;复杂应力状态下砂土真三轴试验结果表明 ,次生各向异性对土体应力应变关系有很大影响 ,是土体特性的本质体现 ,在土工数值分析中应当充分考虑其影响。  相似文献   
55.
苏鲁造山带区域地壳山根结构特征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徐纪人  赵志新 《岩石学报》2004,20(1):149-156
本利用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的三维P波速度资料,详细对比研究了苏鲁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莫霍面深度和深部P波速度结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尽管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都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下凹等共同的P波速度结构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还存在着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从地貌上看,苏鲁地区山脉已经基本消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地壳厚度为32~33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2~3公里,但是莫霍面下凹程度远不如大别地区,造山带地壳山根已逐步趋向消失。苏鲁地区上地壳P波速度高于大别,比其周围地区约快1~1.2km/s,有可能显示了该区有更多高速、高密度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与地表的岩石物性效果。大别造山带山脉依然存在,莫霍面下凹更明显,沿NWW向串状残留地壳山根最深为37~38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3~4公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构造运动的作用,苏鲁大别造山带中的不同地段,在其造山、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别。苏鲁的造山运动起始虽略晚于大别,但结束的更快,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的后期。分析促使苏鲁造山运动进程加速的主要构造原因可能有两点,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以及通过中国华北区域的大范围NW-SE向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大区域构造背景加速了苏鲁造山带地表高山侵蚀过程的同时,随着山根浮力的不断减弱,地壳深部山根逐渐趋向消失。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有可能反映了苏鲁造山带的地壳山根随着地表山脉的侵蚀而减弱,趋向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56.
本文以动三轴试验和原位测试数据为基础,以天津地区砂性土为例,探讨砂性土振动液化机理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判别砂性土液化,为高烈度地区重要工程建筑抗震设计提供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57.
通过碎石土和加筋碎石土的大型三轴试验,分析了土工带加筋碎石土的变形特性和土工带加筋对碎石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采用双曲线函数拟合加筋土体的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建立了土工带加筋碎石土的非线性模型以克服经典的刚塑体模型不能反映加筋土体在达到破坏荷载前的变形形态的缺点,提出了土工带加筋土体切线模量的计算公式,该模型能正确反映土工带加筋土体的变形特性,在岩土工程方面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8.
应用地面点与线路中线相对关系的统一数学模型,使用CASIO fx-4800P程序型计算器编制的适合野外测设线路各种复合曲线(包括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的任意组合)的实用程序。  相似文献   
59.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寻找岩性圈闭油气藏已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但人们几乎还是用常规的手段来寻找岩性油气藏,没有实质性进展。本文是以利用宽方位角采集的地震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高保真资料处理和参考标准层的层拉平解释。利用前人的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和钻井解释成果对侏罗系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精细的描述,确定了拐19井区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出油层段附近的沉积环境由湖泊相-三角洲前缘相-河流相-湖泊相的演化过程。利用地震属性解释的结果也能较好地反映目标区的沉积环境变迁,并且与区域地质、测井解释结果相吻合,为寻找油气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由此得出利用地震属性可以进行沉积环境变迁分析,为油田寻找岩性圈闭及油气藏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0.
固沙林庇护区内降尘特征的初步观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华  何红  李锋瑞 《干旱区地理》2005,28(2):156-160
采用野外定位实测法,连续两年对科尔沁沙地24龄人工固沙杨树(Populussimonii)林庇护区内4~6月份及强沙尘暴事件中的降尘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庇护区内4、5月份的降尘量较多,分别为273和437kg/hm2,6月份的降尘量较少,为171kg/hm2。(2)林地中央的滞尘效应在风蚀季节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十分显著。(3)林地庇护区内的降尘中粒径<0.02mm颗粒含量占60.7%,降尘中的全C、全N和速效P含量分别高达1.676%、0.163%和210.66mg/kg,这对风沙土表层土壤的细化和养分的积累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