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156篇
地质学   149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穆松宁  周广庆 《大气科学》2015,39(3):611-633
在作者前期研究(穆松宁和周广庆, 2012)的基础之上, 本文主要利用了EOF分析和相关分析, 对欧亚北部冬季新增雪盖面积(Total Fresh Snow Extent, 记为TFSE)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之间"隔季相关"的机理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 主要目的在于寻找TFSE气候效应的冬季增雪面积关键区。结果表明, 虽然欧洲中纬冬季增雪面积(文中均以TFSE-1表示)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关系不很显著, 但其变化维系了上述"隔季相关"的物理途径, 其变化对TFSE的气候效应而言起关键作用, 但是, 亚洲中纬冬季增雪面积(文中均以TFSE-2表示)的贡献尚不清楚;另外, 对TFSE的气候效应而言, 起作用的实际上是欧亚中纬冬季增雪面积(文中均以TFSE-1-2表示), 其不但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具有更显著的"隔季相关", 而且这种"隔季相关"还具有和TFSE非常相似的、但更为清晰的物理途径, 因此, 在气候预测的意义上, TFSE-1-2可替代TFSE。  相似文献   
582.
2013年鄂东北一次梅雨期强降雨日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FY2E卫星观测TBB、GFS0.5°×0.5°再分析资料与湖北GPS网观测PWV等资料,应用环流特征、TBB、物理量场等,诊断分析2013年7月梅雨末期鄂东北连续强降雨成因。结果表明:强降雨主要发生在5-6日,夜间超过白天,日变化明显。5日夜间鄂东北云团发展旺盛但移速较快,降雨发展。6日夜间云带在移出鄂东北的同时,其西侧又新生多个对流云单体;这些对流云单体合并后形成东移缓慢的β中尺度云团,降雨达到峰值。强降雨期间鄂东北位于200 hPa南亚高压东伸脊北侧的较强辐散区内。5、6日两天早晨,湖南南岳一带西南风异常加大有利于暖湿气流向东北方向输送;午后鄂东北地面对流有效位能加大,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入夜后动力抬升机制加强,降雨明显增幅。降雨全过程鄂东北PWV夜间比白天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83.
不同参数化方案对安徽一次暴雨过程模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WRF v3.4模式对2012年7月12—14日安徽的一次暴雨进行模拟。保持其他参数如辐射、陆面过程等不变, 将不同微物理过程(Eta、Kessler、Lin方案)与积云参数方案(KF、BMJ、GD方案)进行组合成9个试验。将试验模拟结果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微物理方案的选取对于降水的雨强、位置、雨区范围的模拟都有一定的影响。积云参数化方案对于降水的范围, 雨带的位置模拟也都有影响, 但对于雨强的影响不大。将各试验模拟的逐小时降水与实况进行比较, 发现试验Eta-GD和Lin-GD模拟降水日变化与实况更接近。通过TS评分、ETS评分和系统偏差分析, 表明试验Eta-GD在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模拟中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584.
冲断构造与正反转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冲断构造和正反转构造是我国西部叠合盆地中典型的构造样式,其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是研究和模拟自然界冲断构造(正反转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过程的一种有效的实验方法。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概述了物理模拟实验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在实验理论、实验技术和从二维到三维转变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目前,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已被广泛应用于构造地质学、石油构造地质学等众多研究领域,是油气勘探研究由定性描述跨入半定量-定量分析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分别阐述了冲断构造和正反转构造在近年来取得的进展:1)在冲断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面,介绍了双指向冲断构造和推覆体、地表作用对冲断构造的影响以及冲断构造中地层缩短量和应变等3方面的进展;2)在正反转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面主要讲述了基底对反转构造演化型式的制约以及反转临界条件的三维构造模拟取得的进展。同时,认为物理模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数值模拟、高精度成像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等。作为研究构造变形机制的重要媒介,冲断构造物理模拟在塑性变形对冲断构造的影响、如何反映现代构造地质学成果以及模拟过程中如何加入化学物质迁移等问题方面仍存在不足。此外,高端实验室的建设和模拟技术也是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面临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85.
张健 《地质科学》2014,(3):739-753
太阳系内类地行星具有相似的岩石层包围金属核的圈层结构,在行星幔的热演化历史起源方面具有同时性和同源性,并且都在早期变形重力位能加热的基础上随放射性热能衰减而冷却。但是,由于半径、密度、粘度以及表层构造属性等物理条件的差异,其热演化历史各具特色。依据基本的热对流和热传导方程,我们计算分析了类地行星热物理条件差异对行星幔热演化历史的影响。计算表明,类地行星热演化的早期,行星幔热对流是主要的散热方式。半径较大的行星表面热流密度大,平均散热量也大。半径较小的行星内部温差小,粘滞系数高,对流能力低,提早进入传导散热状态,且传导散热的岩石层也比大行星厚。不同边界层热物理条件下,类地行星幔热演化历史会分别出现逐渐冷却的平稳式、包含热柱上涌的波动式、行星幔幕次翻转的周期式等特点不同的热演化过程。火星内部曾经存在的地幔热柱构造与火星地幔热动力学演化过程密切相关。我们从火星地幔热动力学演化模型出发,定量计算与地幔热柱构造演化相关的地幔热动力学演化特征,通过三维球壳数值模拟,研究了火星地幔热演化历史上可能存在的热柱活动造成的火星热演化历史的非单调变化,火星地幔对流环结构随时间的演变方式,以及与边界相关的地幔热柱对火星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6.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Gulf of Lions coast was assessed using three biotic indices (H', AMBI and BQI). The three indices correlated positively.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MBI and BQI was surprising and was mostl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dominant species Ditrupa arietina featured a low ES50(0.05) but was classified in GI by AMBI. Both H' and BQI were efficient in distinguishing impacted from un-impacted sites but AMBI was not. Differences between H' and BQI were mainly due to the scale used to translate indices in terms of EcoQ. The three indices were able to detect the major changes in macrofauna composition, which occurred in the Bay of Banyuls-sur-Mer during the last 40years. However, the interpretations of such changes in terms of EcoQ differed between indices.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relativ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sted indices.  相似文献   
587.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依托建立模拟实验区,探究不同施工机械和碾压次数下的土壤物理指标(压实度、容重、孔隙度、含水量、电导率和温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压实度、容重和电导率逐渐递增,孔隙度、含水量和温度逐渐递减;随碾压次数的增加,压实度和容重逐渐递增,孔隙度逐渐递减,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和温度先增加后降低,其中使用自卸汽车时,3次碾压指标值最高,使用履带式推土机时,5次碾压指标值最高,而使用履带式推土机的处理效果要好于使用自卸汽车;通过对各处理与对照间的拟合度分析发现,使用履带式推土机碾压5次的土壤中各指标与对照拟合度最高,表明采用"履带式推土机×碾压5次"的组合,复垦土壤中物理性质与正常土壤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588.
利用1965—2019年常规观测资料及2008—2019年区域站加密资料,分析了天水地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同时选取30个具有代表性的暴雨样本进行天气学分型及高低空物理量特征分析,确立了预报指标。结果表明:(1)近55 a来天水地区暴雨年均发生2.75站次,整体呈增多趋势,增加幅度为0.2站次?(10 a)-1,其中20世纪60年代后期及80—90年代呈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及21世纪以来呈增多趋势。(2)天水地区暴雨4月中旬—10月下旬都有出现,但集中在夏季7—8月,7月频次最高,月分布呈单峰型特征,旬分布呈三峰型特征,与副高位置密切相关。(3)天水地区暴雨空间分布自西向东依次增多,并存在多个分布中心。(4)天水地区暴雨环流形势分为低槽(涡)东移型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型两种,其高低空物理量配置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589.
590.
高乐  周永章  王琨 《江苏地质》2012,36(1):70-73
坡仔营地区钼矿床是根据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坡仔营地区圈出的W、Mo元素综合异常,展开1∶5万高磁测量,成果显示:在坡仔营地区Mo元素存在一个近椭圆形异常,面积约2.5 km2,浓集中心明显,具浓度分带,与其重叠的有W元素异常。在浓集中心的岩体中找到了斑岩型钼矿床。在外围岩体也发现较好的的矿体化。通过物探异常、化探异常以及地质特征推测存在隐伏矿体,具有进一步寻找矿床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