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4篇
  免费   523篇
  国内免费   685篇
测绘学   199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550篇
地质学   1819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48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6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对羌塘盆地鄂斯玛地区索瓦组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区发生过3次油气充注事件,其中第2期油气充注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成藏时期。结合埋藏史分析,确定了3期大规模油气生成聚集成藏发生的时间。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VTFLINC),获得了3期油气成藏时的古压力数据。对索瓦组地层的古压力恢复表明,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古压力的主要控制因素。将古压力演化划分为3个发育阶段:油气藏形成初期的超压系统阶段、形成高峰期的正常压力系统阶段和萎缩期的低压系统阶段。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在详细描述甜水海-麻扎地块上石炭统恰提尔群B组地层剖面基础上,结合野外沉积构造、室内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成果,讨论了该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其岩性组合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等碎屑岩类,为一套湖陆过渡的三角洲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3个沉积亚相,其物源区为再循环造山带、混合物源区。  相似文献   
993.
西藏羌塘盆地白垩纪中期构造事件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立成  魏玉帅 《岩石学报》2013,29(3):1039-1047
拉萨与羌塘地块于白垩纪中期的碰撞造山对羌塘原型盆地的热体制和构造演化有着重要影响.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对羌塘盆地隆鄂尼夏里组和托纳木雪山组砂岩分析表明,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120~ 80Ma之间,表明在白垩纪中期,羌塘盆地普遍发生了一次构造抬升事件,该期构造事件的年龄与盆地内早白垩世的岩浆热事件、主要构造变形作用发生在晚白垩世以及雪山组和阿布山组角度不整合的时代(125~75Ma)较一致,是拉萨与羌塘地块碰撞造山事件的记录.热历史模拟表明,白垩纪中期构造事件对羌塘盆地南部和北部的热演化历史有着差异影响,羌塘盆地南部降温速率相对不大,抬升剥蚀厚度约1500m,而北部古地温迅速降温到近地表温度,抬升剥蚀厚度近4000m.这种差异抬升剥蚀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使得因拉萨地块构造负载而导致羌塘地块的挠曲有关.  相似文献   
994.
胡培远  李才  解超明  吴彦旺  王明  苏犁 《岩石学报》2013,29(12):4404-4414
本文报道了羌塘中部黑脊山钠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及锆石Hf同位素成分。野外观察表明钠长花岗岩与桃形湖蛇绿岩为侵入接触关系。样品中的锆石晶型比较完整,具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未见继承的老岩浆核,结合其Th/U比值(0.41~1.06),表明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为351.2±1.9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钠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和很高的Na2O/K2O比值,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属于钙碱性I型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为右倾的曲线,伴随较弱的正Eu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出Nb、Ta、Ti负异常和Rb、Th、U、K、Pb、Zr、Hf正异常,具有岛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样品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投点均落入岛弧花岗岩区。样品中锆石的εHft)值为+11.56~+14.46,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432~581Ma,显示出明显的幔源特征,说明其源岩可能为俯冲消减的玄武质洋壳。黑脊山钠长花岗岩的发现,表明羌塘中部的古特提洋在早石炭世已经进入岛弧消减阶段。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将有理函数模型(RFM)引入多源SAR遥感影像区域网平差中,并采用多种地面控制点布设方案,对基于严格几何处理模型和带像方仿射变换补偿的RFM区域网平差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表明,对于多源SAR影像,在地面控制点较多且分布良好的情况下,基于严格几何处理模型的区域网平差可以获得较好的目标定位结果;基于RFM的区域网平差可以获得与基于严格几何处理模型的区域网平差几乎相当的目标定位精度,且受地面控制点分布和数量影响较小,非常适合稀疏地面控制点情况下的SAR遥感影像几何定位.  相似文献   
996.
分析1970-2010年鄂尔多斯周缘发生的114次显著地震序列,结果表明,主余型序列占57%,孤立型序列占32%,多震型序列占11%.根据地震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对鄂尔多斯周缘地震进行分区,各分区主余型地震占多数,多震型地震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北缘和东缘中北段,孤立型地震在鄂尔多斯西缘南段、南缘和东缘南段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97.
冻融循环对砼护坡界面抗剪强度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恩良  李金玲 《冰川冻土》2012,34(5):1173-1178
以混凝土铰接块+土工布+黏土护坡结构室内模型为研究对象, 分别讨论不同含水量及冻融循环次数下接触面间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 分别测定常温下护坡结构含水量在15.7%~28%之间的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值, 含水量为18%以及饱和状态下经过10次冻融循环的C值和φ值, 采用多元回归法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含水量对护坡结构的抗剪强度指标弱化十分明显, 斜面摩擦试验中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含水量与内摩擦角呈线性相关关系, 与黏聚力呈乘幂关系. 冻融循环过程水分迁移导致砼护坡界面水分增大, 界面抗剪强度指标弱化. 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砼铰接块护坡界面的抗剪强度减小, 对于非饱和黏性土, 在5次冻融循环时减小幅度较大, 但10次冻融循环时减小幅度较小并基本趋于稳定; 而对于饱和黏性土, 其抗剪强度指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减小幅度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8.
余生兵  黄茂松 《岩土力学》2012,33(Z2):71-0076
通过块体集上限分析方法,研究锚板的抗拔承载力和破坏面特性,并将分析结果与Das[1]以及Rowe[2]的锚板模型试验结果进行详细对比,验证块体集上限法的有效性。分析斜坡地形条件下锚板抗拔承载特性,并与Khing等[3]的条形锚板抗拔承载力试验以及Rao和Prasad[4]的圆形锚板抗拔承载力试验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斜坡地形条件下锚板模型试验中采用拉杆加载的方式对于试验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斜坡地形条件下拉杆的存在对于锚板抗拔承载力影响较大,模型试验应优先采用Trapdoor模型。  相似文献   
999.
徐栋栋  邬爱清  卢波  郑宏 《岩土力学》2012,33(12):3545-3553
传统块体理论仅针对块体的静力稳定性分析,而未涉及到动力稳定分析。因此,借用Newmark法累积滑移量的概念,基于块体理论对定位块体在地震历时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块体累积滑动位移和动安全系数两个指标共同评价块体动力稳定性。提出一种接触面识别及面积计算算法,它考虑了接触面积变化对块体稳定的不利影响,也可用于块体滑动的大变形分析,考虑了块体滑动过程中结构面抗剪强度的演化,可对复杂的凸形块体及凹形块体进行静、动力稳定性分析。将其应用于三峡升船机乘船箱左侧边坡的块体稳定分析中,结果显示块体在强震作用下发生了一段距离的滑动,但震后仍可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00.
对羌塘盆地昂达尔错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储集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测、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测试分析,识别出两期流体包裹体。第一期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在裂缝充填的方解石脉中。第二期流体包裹体分布在方解石晚期微裂隙中。通过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测试,两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在64~198 ℃范围内,总体呈现出两个明显的温度峰区:80~130 ℃、130~180 ℃。分析认为,研究区存在两期规模较大的油气运移。第一期以成熟度较低的油气充注为主;第二期以高成熟度的油充注为主。结合研究区储层埋藏史得出,研究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期发生在距今100~156 Ma,即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