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4篇
  免费   357篇
  国内免费   394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465篇
地球物理   602篇
地质学   826篇
海洋学   264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135篇
自然地理   27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利用青海高原上两个不同海拔高度区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07年的观测资料,就低海拔地(民和)和高海拔地(诺木洪)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8年来民和和诺木洪两站均存在变暖趋势,且高海拔地区的线性增暖幅度大于低海拔地区。春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表现在低海拔地区播种期提前,成熟期基本没有变化,生育期延长,产量下降;高海拔地区播种期推迟,成熟期提前,生育期缩短,产量波动较大。春小麦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每升高1℃,高海拔地区春小麦生育期缩短11.7 d,而低海拔地区无显著变化。分蘖期是两地小麦生育时期变化的转折点,是环境与群体的“缓冲者”。  相似文献   
982.
 清末与民国初期调绘了大范围的、内容较为详尽的1 ∶2.5万至1 ∶20万比例尺地图,是研究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为高效利用这些地图资源,评估地图精度提供了基础性的图件。针对民国初期河南陆地测量局调绘的1 ∶10万河南省地图,应用ArcGIS软件将民国地图与当代地图作对比,对其精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初步解释。分析表明:①全省范围内地图精度分布不均匀,经线方向平均向西偏移6.28'、纬线方向平均向南移2.23',标准差分别为3.76和2.51。②纬线方向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总体上高于经线方向;同时,误差分布呈现空间自相关特征,经向误差Moran's I指数为0.85(Z=57),纬向指数为0.69(Z=46)。③平原地区地图相对精度高于山区。④地图误差分布呈现三种模式:位置偏移较小,偏移较大但偏移向量保持一致,以及偏移较大且方向不一致。民国地图误差与《清史稿》记载的经纬度误差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由此提出的一个初步推论:民国地图调查作业中采用了晚清时期的经纬度成果。但有些地区利用了较新的成果,也有部分地区参照或转绘了质量较差的旧地图。本研究为民国初期河南省地图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了依据,也对同期地图的利用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83.
在库岸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按传统的滑坡稳这定性计算方法搜索滑面,本身就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库水位变动的影响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数值分析方法在这方面就体现出其优越性。本文采用专业岩土工程软件FLAC^3D计算软件,在枯水期和洪水期对杨家坝滑坡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两个时期滑坡的变形与受力状态,判定了滑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利用数值方法分析库岸边坡稳定性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984.
流体包裹体分析是油气勘探研究中的常用实验分析手段,但在分析应用中尚有一些模糊认识.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在油气包裹体检测过程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指出样品采集是研究的前提,自生矿物生成顺序是确定包裹体期次的基本依据,强调碎屑岩中次生包裹体在油气勘探研究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油气成藏期与充注期的区别.  相似文献   
985.
行播作物以其独特的几何结构介于离散与连续植被之间。地面测量此类地物的双向反射系数(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Factor,BRF)特征,不可回避视场变化所引起的不确定性问题。在Kimes垄行结构模型中加入等效视场的概念,对视场进行分解,从而建立了一个行结构多角度地面测量的视场不确定性分析模型,为定量分析视场变化所引起的BRF测量误差提供了可能。利用该模型较为全面地模拟分析了视场变化对视场内四组分比例及冠层BRF的影响。结果表明:①BRF误差基本独立于植被—土壤光谱对比度。②误差与观测天顶角之间的关系复杂,前向观测表现得尤为明显。③垂直观测视场满1个垄周期后,四组分比例及冠层BRF的误差可保持较小且稳定的状态;满2个垄周期,误差达到局部最小值(局部指垂直视场含2.5个垄周期以下,不排除视场更大,误差更小的可能性)。④垂直视场若仅含0.5个垄周期,BRF误差最大值一般可高达67.8%,最小值亦可达38.7%;满1个垄周期后,BRF误差极大值降至20%以下,极小值可控制在6%以内。其中视场为1个整周期,误差范围为6%~12%;2个整周期,误差范围为0.6%~3.9%。⑤垂直视场大小为1~2...  相似文献   
986.
黑龙江东部马家街群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时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马家街群主体岩性为变泥质岩,对其进行主量和痕量元素分析,SiO2含量为61.5%~77.68%,Al2O3含量为9.74%~21.08%,K2O含量为2.73%~6.34%,Na2O含量为0.1%~2.66%,(La/Yb)N=6.55~10.79,Eu/*Eu=0.45~0.64,(Gd/Yb)N=1.28~1.94,表明马家街群物源主要来自长英质岩石组成的后太古宙上陆壳,并具有大陆岛弧性质。通过对马家街群下伏基底片麻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11颗锆石的定年结果显示,206Pb/238U年龄为499~508Ma,加权平均年龄为504±2Ma(n=11,MSWD=0.44);定年的锆石晶形较好,具震荡生长环带,属典型的岩浆成因,因此504±2Ma这一年龄代表了花岗片麻岩原岩形成时代,而变质时代则应更晚,表明沉积在基底片麻岩之上的马家街群形成时代在晚寒武世之后。马家街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下伏片麻岩年代学的特点,反映了物源区可能来自于泛非期佳木斯地块与相邻地块拼合而成的稳定陆块。  相似文献   
987.
本文参照太阳黑子相对数特征建立了太阳黑子磁场磁性指数时间序列. 大气温度场谱分析结果显示,南北半球中纬度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温度场普遍存在22年变化周期. 分析认为,大气温度场的22年变化周期是太阳活动22年磁性周期所激发.  相似文献   
988.
太阳黑子相对数最强周期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了1749年以来每个太阳活动周太阳黑子相对数的最强周期以及第1~22太阳活动周的最强周期. 分析结果表明,在第5和第6个太阳活动周,太阳黑子相对数最强的周期分别为64.67年和69.31年;在第13~15太阳活动周,太阳黑子相对数的最强周期分别为98.02年,105.06年和105.06年. 在第1~22太阳活动周中,太阳黑子相对数最强的周期是128个月,约10.67年,其他太阳活动周的最强周期介于9.29~11.43年之间. 本文最后给出了128个月周期的幅度随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989.
中国大陆构造中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   总被引:121,自引:10,他引:111  
位于中国大陆中部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属于地壳尺度上的巨型构造。该巨型构造是在中国大陆完成其主体拼合过程中 ,在特提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太平洋和古亚洲及其后的环西伯利亚弧形构造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共同作用下 ,由构成中国大陆的主要造山带及地块交接汇聚而成 ,成为东西向的中国大陆中央造山系、近南北向的川滇—贺兰构造带和中新生代以来形成的青藏高原之间交接转换的关键构造域。在先期构造基础上 ,构造结形成具有东、西和北三个重要边界以及内部东北、东南、西南和南端等多个具体构造结点。其内部主干构造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又将其划作西秦岭和松潘地块南北两部分。西秦岭—松潘构造结主要形成于中国大陆印支主拼合期 ,并叠加印支期后陆内构造。构造结内组成与结构复杂 ,构造样式繁多 ,包含有丰富的大陆地质信息 ,实属研究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990.
Specific data is presented on structure and age of the sedimentary formations within the lower structural unit (Erdagou Formation) in the Taukha terrane, southern Sikhote–Alin, Russia. According to lithological research of this unit exposed in the Benevka River area, the Erdagou Formation represents a deformed fragment of so‐called Oceanic Plate Stratigraphy sequence. The Erdagou Formation includes all lithological varieties of rocks from pelagic (cherts and clayey cherts) and hemipelagic (siliceous mudstones) up to oceanic‐margin (mudstones, siltstones, and turbidites) deposit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radiolarian biostratigraphic research of the rocks, the age of the cherts is from middle Oxfordian to the beginning of Berriasian. Transitive layers between cherts and terrigenous rocks (turbidites), namely siliceous mudstones, are early Berriasian in age. The lower part of the terrigenous se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late Berriasian–late Valanginian radiolarians. Taking these data into account, it is plausible that the accretion of the given part of the paleo‐oceanic plate occurred post‐Valangin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