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0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测绘学   128篇
大气科学   163篇
地球物理   329篇
地质学   303篇
海洋学   171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Aiming  Ian Shinichi  Uda 《Island Arc》1996,5(1):1-15
Abstract The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s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Awaji Island accompanying the 1995 Southern Hyogo Prefecture Earthquake in Japan consist of three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s called the Nojima, Matsuho, and Kusumoto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s. The Nojima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is - 18 km long and was formed from Awaji-cho at the northern end of Awaji Island to Ichinomiya-cho. It occurred along the pre-existing Nojima geological fault in the northern segment and as a new fault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Nojima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is composed of some subparallel shear faults showing a right-step en echelon form and many extensional cracks showing a left-step en echelon form. The southern segment consists of some discontinuous surface ruptures which are concentrated in a narrow zone a few tens of meters in width. This surface rupture zone shows a general trend striking north 30°-60° east, and dipping 75°-85° east. The deformational topographies and striations on the fault plane generated during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show that the Nojima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is a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with some reverse component. Displacements measured at many of the outcrops are generally 100-200 em horizontally and 50-100 em vertically in the northern segment and a few em to 20 em both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The largest displacements are 180 em horizontally, 130 em vertically, and 215 em in netslip measured at the Hirabayashi fault scarp. The Matsuho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striking north 40°-60° west was also found along the coastline trending northwest-southeast in Awaji-cho for ~1 km at the northern end of Awaji Island. The Kusumoto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occurred along the pre-existing Kusumoto geological fault for ~ 1.5 km near the northeastern coastline, generally striking north 35°-60° east, dipping 60°-70° west. From the morph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Nojima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egments which form a right-step en echelon formation. The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evidence and the aftershock epicenter distributions show clearly that the distributions and geometry of these four segments are controlled by the pre-exist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72.
本文详细分析了197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凯奥蒂湖地震序列在时间和空间之中发展的非常有序的过程.对凯奥蒂湖地震序列,在三种情况下分别做出34次地震的断层面解.分析了美国地质调查局观测报告中地震初动的可信性.论证了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地壳模型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壳模型对于求断层面解的等效性.与唐山地震序列相比,凯奥蒂湖地震序列表现出4个主要特点:1.震中分布呈规则的狭长条带,与断层的关系密切;2.断层面解中出现的矛盾初动少;3.断层面解之间的一致性好;4.断层面解随时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些都表明,凯奥蒂湖地震序列比唐山地震序列特征简单,前者基本上是沿卡拉维拉斯断层发生的面破裂,而后者却是在一定震源区中发生的体破裂.唐山地震序列的特征在中国大陆是有代表性的.若凯奥蒂湖地震序列的这些特点,在加州也具有代表性,则这两个地震序列的差别,可以作为美国加州地震比中国大陆地震发生环境和发生过程都简单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73.
靳长兴 《地理研究》1992,11(2):9-16
流域滞时是流域汇流计算和预报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尝试将流域滞时表示成流域重心长度Lca(流域重心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河道长度)与汇流速度v之比的函数,从而使流域滞时随汇流速度的不同而不同,而不再是一个常数。长度Lca反映了流域尺度和几何形态对滞时的影响,而汇流速度则反映流域动力条件对滞时的作用。5个小流域的实测资料检验表明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74.
75.
刘建中 《地震研究》1993,16(3):281-290
本文从弹性力学、断裂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室内实验和野外观测结果研究了尺度、缝长对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结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室内实验样品的孔径比不应大于四分之一,最好小于十分之一,较大的绝对尺度可以使实验结果变得稳定。野外实际测量除了满足上述要求外,裂缝单翼长度不应小于十倍的钻孔半径,否则测不到可靠的封闭压力。据此,进行大尺度水压致裂室内模拟实验对于提高压裂技术,完善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6.
准时间可预报复发行为与断裂带分段发震概率估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闻学泽 《中国地震》1993,9(4):289-300
反不确定性引入“时间可预报模式”,可将一次地震之后的平静时间表示成与这次地震位错量在小呈正相关的随机变量。称这种带有不确定性的地震原地复发行为为“准时间可预报行为”。对于历史地震资料,准时间可预报复发行为可由地震后平静时间的对数与地震烈度的回归方程。文中给出了估计一条枯断裂带不同段落以上一次地震烈度值为背景的平均复发时间间隔的方法,以及可用 于对未来地震潜势进行不确定评价的实时概率模型,并以鲜水河  相似文献   
7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ngth of the solar cycle, a good indicator of long-term change in solar activity, and natural disasters (drought, flood, and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108 years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ength of solar cycle may be a useful indicator for drought/flood and strong earthquakes. When the solar activity strengthens, we see the length of the solar cycle shorten and more floods occur in South China and frequent strong earthquakes happen in the Tibetan Plateau,but the droughts in East China as well as the strong earthquakes in Taiwan and at the western boundary of China are very few. The opposite frequencies occur when the solar activity weakens. The current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solar activity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limate extremes and behavior in the lithosphere.  相似文献   
78.
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年气温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28,自引:12,他引:16  
李栋梁  郭慧  王文  魏丽 《高原气象》2003,22(5):431-439
青藏铁路沿线年平均气温具有很好的互相关性,特别是各站10年滑动平均气温序列互相关系数达到0.92,以此建立了1935-2002年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年气温序列Trw。研究表明:Trw对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和大气中CO2浓度有落后5年和15年的显著响应,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6(SCL)和0.88(CO2)。利用近1000年SCL的76、93、108、205和275年显著周期及均生函数模型预测了未来太阳活动周期的快慢:21世纪前50年的SCL总体偏长,活动周期放慢;后50年SCL总体偏短,活动周期加快。在考虑大气CO2浓度倍增和气候自然变化情况下,预测2l世纪前50年Trw与20世纪最后10年(1990年代)相比,其升温幅度在0.5℃左右;与20世纪最后30年(1971-2000年)相比,其升温幅度在l.O℃以内。这一升温幅度的概率为0.64~0.73。  相似文献   
79.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单键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单键群(即SLC)分析方法,通过有关SLC特征参量的时间滑移分析,结合1970年以来的区域地震活动和构造环境,分析了川滇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之70年代和80年代,90年代的地震活动在总体上是处于中等强度的活动水平。文章认为,SLC方法考虑了地震事件的时空关联性,可以用来分析地震活动趋势,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80.
鲜水河断裂带是四川西部一条晚第四纪强烈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带,历史上发生多次强震. 它与西北侧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一起,构成青藏高原东部的侧向滑移构造系统中的川滇活动地块的北边界——羌塘地块的东北边界.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可以分成4个段落,每一段落均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破裂单元而发生地震破裂,亦有可能发生不同尺度的多段联合瞧裂. 对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不同尺度破裂的震级及复发间隔进行研究. 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测量及地震等方面的资料,结合我国强震复发的特点,分析了拉分盆地内部的滑动速率分布,以确定各段落的等效长度和倾向宽度,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大陆走滑断裂的面波震级与断裂发震面积的关系式;进而运用地震矩方法,考虑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专家意见建立了该段的矩平衡断裂破裂模型;最后,给出了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各破裂源特征化地震的复发间隔、震级大小和不确定性,以及他与中小地震的联合震级分布. 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较易发生单段破裂,复发间隔在100~150年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