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3篇
  免费   1071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881篇
地质学   720篇
海洋学   15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259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158篇
  1995年   143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小波变换的动态地震活动周期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杜兴信 《地震》1997,17(3):257-264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华北、中国大陆和陕西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动态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既存在比较稳定的周期,也有一定时变性,如华北近50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300a周期和60a左右周期,陕西近2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2 ̄3a周期,中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在1910 ̄1980年普遍存在30a左右周期,但在1980年后变为20a左右周期,小波分析揭示的地震活动周期时变性,一方面提示在依据周期规律外推  相似文献   
102.
梅世蓉 《内陆地震》1997,11(2):97-102
根据新疆及其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的最新研究结果,联系这个地区的强震震源分布、剖析强震孕良,发生的深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浅源强震与中原强震的震源均位于地壳或上地幔速度结构横向,纵向非均匀性较明显的地区,且位于相应层内的高速扰动区或高低速过渡带中,从而有力一证明了“坚固体孕震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3.
1997年4月6日、11日、16日新疆伽师继1月21日和3月1日3次6级以上地震之后又连续发生了4次6级以上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Ⅷ度.极震区内的英买里乡所有Ⅰ类房屋几乎全部倒塌或严重破坏;江巴孜乡、和夏阿瓦提乡、克孜勒苏乡和巴仁镇的大部分房屋倒塌或严重破坏。在地下水位高、土质松散地区出现大面积喷水冒砂与地裂缝。根据震害评估与宏观考察资料,介绍了各烈度区的震害特征。  相似文献   
104.
地震层析成像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基础工作。地震层析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物探方法,通过工程中孔,碉间地质条件的探测,进而评价大坝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介绍了乌江构皮滩水利枢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5.
吕培苓  孙士宏 《地震》1997,17(1):67-74
通过研究华北北部中强以上地震震后地震活动,地形变、地电阻率、水化学和水位变化特征,给出了各单项方法识别震后效应与新地震异常的标志。为了综合判别震后短临异常变化是震后效应或新异常,研制了一套综合识别计算机程序系统,该系统考虑了已发生的强震序列类型,地震活动背景特征以及强震前后前兆短临异常变化形态,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运行典型事例表明该系统功能较强,使用方便。系统的实现是专家系  相似文献   
106.
对发生在华北地区31个M≥5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进行的研究得出:(1)华北地区发生M≥5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的短期平静现象与大震发生的相关性很强。31个M≥5地震前的平静时间主要集中在20~87d,120~210d和大于210d。同时还得出大震前的短期平静时间与震级大小无关的结论;(2)区域地震活动在短时间内出现增强趋势,与发生大震的相关性很弱,相关的仅占总数的6.4%  相似文献   
107.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弧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每个弧形构造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逆冲推覆席体,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但同时又具有自相似性特征。独立地震破裂区或形变带与独立活动的弧形推覆构造可能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8.
剪切波速判别地震液化势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阐述了剪切波速判别地震液化势的可行性, 对目前国内外各种剪切波速判别地震液化势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 指出公式(6)是一实用、可靠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09.
地震CT及其地质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永贵  任汉章 《地质科学》1997,32(1):96-102
在金川公司龙首矿东采区1 280中段井下500m深的巷道中应用地震CT技术进行寻找深部隐伏矿体的实验。波速图像表明,研究区内中西部有一高速异常区,推断为花岗岩体和含矿的超基性侵入岩体。区内还有一个横贯测区中央近东西走向的低速断裂带。这些推断结果为后期的钻探和巷道开掘所证明。  相似文献   
110.
Vertical seismic compressional- and shear-wave (P-and S-wave) profi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shallow boreholes in sediment of the upper Mississippi embayment. The site of the 60-m hole at Shelby Forest, Tennessee, is on bluffs forming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Mississippi alluvial plain. The bluffs are composed of Pleistocene loess, Pliocene-Pleistocene alluvial clay and sand deposits, and Tertiary deltaic-marine sediment. The 36-m hole at Marked Tree, Arkansas, and the 27-m hole at Risco, Missouri, are in Holocene Mississippi river floodplain sand, silt, and gravel deposits. At each site, impulsive P- and S-waves were generated by man-made sources at the surface while a three-component geophone was locked downhole at 0.91-m intervals.

Consistent with their very similar geology, the two floodplain locations have nearly identical S-wave velocity (VS) profiles. The lowest VS values are about 130 m s−1, and the highest values are about 300 m s−1 at these sites. The shear-wave velocity profile at Shelby Forest is very similar within the Pleistocene loess (12 m thick); in deeper, older material, VS exceeds 400 m s−1.

At Marked Tree, and at Risco, the compressional-wave velocity (VP) values above the water table are as low as about 230 m s−1, and rise to about 1.9 km s−1 below the water table. At Shelby Forest, VP values in the unsaturated loess are as low as 302 m s−1. VP values below the water table are about 1.8 km s−1. For the two floodplain sites, the VP/VS ratio increases rapidly across the water table depth. For the Shelby Forest site,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the VP/VS ratio occurs at 20-m depth,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Pliocene-Pleistocene clay and sand deposits and the Eocene shallow-marine clay and silt deposits.

Until recently, seismic velocity data for the embayment basin came from eartquake studies, crustal-scale seismic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profiles, sonic logs, and from analysis of dispersed earthquake surface waves. Since 1991, seismic data for shallow sediment obtained from reflection, refraction, crosshole and downhole techniques have been obtained for sites at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embayment basin. The present borehole data, however, are measured from sites representative of large areas in the Mississippi embayment. Therefore, they fill a gap in information needed for modeling the response of the embayment to destructive seismic sh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