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68篇
  免费   3421篇
  国内免费   3110篇
测绘学   726篇
大气科学   1338篇
地球物理   5564篇
地质学   7540篇
海洋学   2517篇
天文学   2088篇
综合类   955篇
自然地理   2471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472篇
  2021年   532篇
  2020年   581篇
  2019年   751篇
  2018年   617篇
  2017年   619篇
  2016年   670篇
  2015年   730篇
  2014年   862篇
  2013年   806篇
  2012年   903篇
  2011年   990篇
  2010年   826篇
  2009年   1187篇
  2008年   1093篇
  2007年   1207篇
  2006年   1166篇
  2005年   1001篇
  2004年   1010篇
  2003年   970篇
  2002年   771篇
  2001年   697篇
  2000年   678篇
  1999年   605篇
  1998年   632篇
  1997年   415篇
  1996年   371篇
  1995年   336篇
  1994年   306篇
  1993年   271篇
  1992年   226篇
  1991年   150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The macro and micro cloud physics structures and their evolution with time are the core of describing cloud fields in essence.They are necessary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not only in aviation and spaceflight activities but also for atmospheric radiation transfer and acid rain formation research.Unfortunately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an entire environmental cloud field by using observation methods directly.Thus,by use of computation physics method to build a cloud-systemmodel may be an indispensable way for this topic.This paper presented a cloud-system model for this goal,and simulated a real case.The results of computation showed that the macro structure of the cloud field was better consistent with real observation,and the micro structure was fairly reasonable.The output of model could provide all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loud field:(1)size-distribution spectrum of hydrometeor particles(point),(2)vertical profile(line),(3)horizontal or vertical section of macro and micro parameters(surface),and(4)cloud cover,pattern of cloud and configuration of cloud,etc.(body).  相似文献   
942.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野外和室内研究资料后指出,银洞坡大型金矿所在的河前庄背斜连同该背斜转折端和两翼所发育的各种平移断层、平移正断层、逆冲断层均形成于主成矿期之后,不具前人所认定的控矿意义,其演化系列是:河前庄背斜→含矿共轭平移断层→无矿共轭平移断层→平移正断层→逆冲断层系,除含矿共轭平移断层之外,它们主要起改造矿体的作用。其中河前庄背斜起有利的改造作用,而各类断层主要起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43.
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相似文献   
944.
570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45.
三道溜河地区太古宙岩浆-构造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道溜河地区处于中朝准地台北东缘,北西起自著名的夹皮沟金矿,南东至四道砬子河,太古宇出露广泛。笔者在此进行1:5万区调时,共发现了六次岩浆-构造事件,由老至新依次为:787角闪辉石岩、岭东片麻岩、大朝阳沟斜长角闪岩、三道溜河TTG岩组、唐胡店沟二长花岗岩、五道砬子河变辉长辉绿岩(发生在元古宙早期,在时空上与太古宇关系密切)。上述事件,表现为基性岩类与酸性岩类交替出现。基性岩事件依次为超基性岩-基性岩-偏碱性基性岩,稀土元素总量由高至低,微量元素Ba、Mn、Zr递增,Pb、Zn递减。酸性岩事件依次为中酸性岩-酸性岩-偏碱性酸性岩,稀土元素的La/Lu、ΣCe/ΣY由低到高,总量变化不大,微量元素Co、Cr、Ni、Cu递减。本区的构造运动与岩浆侵入活动相辅相成,古穹窿构造及北西向韧性剪切带控制了Au、Ag、Cu等矿产的展布。  相似文献   
946.
本文讨论了地震前兆信息的系统结构.指出了系统结构在系统整体上获得信息增益的作用,并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系统结构矩阵。通过在滇西地区的实际应用,表明前兆信息的系统结构对地震综合预报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47.
李凡德 《内陆地震》1994,8(3):241-246
根据地形、地貌、地震地质特征以及地震活动情况研究了准噶尔西界山带的地震活动性。认为1990年6月14日原苏联斋桑7.3级地震和同年8月3日6.8级地震应属准噶尔西界山带地震。显然,准噶尔西界山带范围内的地震烈度区划(1990)应该调整。  相似文献   
948.
中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合成SH波理论地震图的方法,利用SS-S走时和SS波波形资料,研究了我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我国大陆上地幔可以分成两个独立不同的速度结构模型:一是青藏高原;另一是中国大陆东部。两部分均存在剪切波低速层,但埋藏深度不同,高原部分是100km,东部地区是60km,两部分的差异大约在350km以下趋于消失。在405km和660km深处存在剪切波的速度间断面。400km以下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剪切波的速度结构与北美洲、北大西洋西部、欧洲、阿尔卑斯带地区的结构一致,说明在这几个地区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在400km以下很小。  相似文献   
949.
本文主要讨论在导致赤道夜间扩展F回波的上升汽泡中,短波区(λ25m)等离子体密度谱分布的物理机制,说明不均匀体内不同的湍动水平将产生不同的谱结构。对于较低湍动水平的汽泡,由于纵向离子声波和具有有限平行波矢漂移波的耦合共振相互作用,导致波模间能量的有效传输,从而控制湍动水平的发展,形成等能多峰谱结构。另一方面,对于湍动充分发展的汽泡,由长波区大幅度扰动维持的短波区强漂移湍动态,在KrLi≈2处形成一较宽的极大谱峰,然后谱以K-2.6的形式减小。理论分析和探测结果符合甚好。  相似文献   
950.
华北地区重力场与沉积层构造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位于中朝准地台的华北地区是由几个不同的断块组成的,重力异常场的分布具有很强的浅部效应、块状分布和深浅叠加场的特点。重力的高程效应很复杂,不同波长的起伏变化有不同的影响系数。本文对布格改正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华北如区表浅层的密度值偏低(2520kg/m3),该区合理的布格改正公式为△g2=-0.0879H。将重力场的垂直导数和向上延拓结合起来,有利于揭示地壳上部构造特征。本文搜集整理了由第四系到寒武系的沉积层资料,给出了沉积层总厚度和视密度的分布。对深部重力异常的分析表明,华北沉积层的形成有深源性质,在均衡调节中起着一定的内载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