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348篇
地质学   244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671.
本文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GPS位移时间序列进行了欧拉基准转换、最小二乘配置插值和滤波分析等数据后处理,并利用块体刚性一弹塑性运动一应变模型计算了龙门山南段各区域应变参数时间序列。结合各站点位移时间序列、速度场及各区域应变参数序列,分析发现2008年汶川M 8.0地震对龙门山南段的影响由西北至东南由大变小,引起最大变形速度达背景速度6倍,增强了隐伏断层对两侧地表影响的差异,使南段的地震危险性由北至南增加。根据龙门山南段的历史地震及构造背景,对各区域地震危险性进行了比较,发现东南侧危险性最大,历史应变的积累及汶川地震的加速影响导致了芦山地震的提前发生和破裂断层的左旋错动。汶川地震对较远的鲜水河断裂南段也有持续两年的应力微释放影响,但其远不及川滇块体的应力压缩作用。  相似文献   
672.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分段运动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长云 《地震》2016,36(1):1-11
利用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张渤带)及其邻区1999—2007年的GPS观测数据, 研究了该区域现今地壳水平速度场特征。 运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获得应变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区域地壳主应变率、 面膨胀率和最大剪切应变率等形变场的空间变化, 分析了张渤带各分段的形变特征。 结果表明: 相对于欧亚框架, 研究区内GPS速度场以SE方向运动为主; 应变场以NE方向的主压应变为主, 伴随着近NW方向的张性应变; 整个张渤带及其邻区的高剪切变形区主要位于河北香河、 文安以及唐山等三个地区。 利用跨断层GPS剖面分析得到张渤带以左旋走滑为主, 兼有挤压运动。 华北平原块体和燕山块体的相对运动是张渤带左旋走滑的直接动力来源, 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继续向北的推挤作用则是张渤带运动变形的根本动力来源, 太平洋板块的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673.
Based on runoff,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1960 to 2010,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in the arid region of the northwester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The long-term trends of hydroclimatic variables were studied by using both Mann-Kendall test and distributed-free cumulative sum (CUSUM) chart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from 1960 to 2010.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exhibits an increasing trend,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the North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Xinjiang in the study period. Step changes occur in 1988 in the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time series and in 1991 in the precipitation time series. The runoff in different basins shows different trends, i.e.,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in the Kaidu River, the Aksu River and the Shule River, and decreasing in the Shiyang River.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runoff in the North Xinjiang (i.e., the Weigan River, the Heihe River, and the Shiyang River) has a stro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rainfall, while that in the south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north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the Shule River has a stro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air temperature. The trends of runoff have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glacier coverage and the proportion of glacier water in runoff. From the late 1980s, the climate has become warm and wet in the arid region of the northwestern China. The change in runoff is interacted with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glacier cover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reamflow in the arid region of the northwestern China is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regional water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674.
测震数采仪记录的钻孔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 seismometer data acquisition unit has been used in the Changping seismic station to record the output of a strainmeter.The output of a strainmeter was sampled at a rate of 100/sec by seismometer acquisition from the original rate of 1 per minute.Plenty of high frequency sampled data was recorded.The minute value curve calculated from the seismometer acquisition a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data sampled by the strain acquisition system.More complete waveforms were recorded with a higher sampling rate,and seismic phase parameters calculated by using higher sampling rate strain seismic waves are also in consistency with the results of its predecessors.Spectra of the strain seismic waves a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seismic waves recorded by a seismometer in the Shisanling seismic station,and their trends are almost the same.Besides,some lower frequency components still exist in strain seismic waves.  相似文献   
675.
根据1999~2009年网络工程GPS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应变率参数,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应变应力场及其地壳现今的水平活动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西部青藏亚板块的压应力主方向围绕藏南和阿萨姆构造结向北、东、南依次辐射撒开。新疆亚板块自西向东由近SN向变为NE向。中国大陆东部地壳的压应力主方向自北向南由NEE变为近EW向,再变为SEE向。中国大陆主压应力作用强度西部显著大于东部。中国大陆地壳西部强于东部,南部强于北部,现今西部地壳以挤压、走滑为主,东部地壳既有挤压、走滑,也有拉张。  相似文献   
676.
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现今水平运动与变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GPS数据研究了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现今水平运动与变形特征。 在球坐标系中解算了各应变分量, 分析了应变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与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地质学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最新的GPS速度场结果表明, 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与高原整体运动性质一样具有顺时针向南东方向旋转的特征, 自西向东和北东方向测站水平运动速度呈现明显的衰减特征。 应变场结果显示, 研究区以北东向的主压应变为主, 伴随着近北西向的张性应变。 应变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活动块体的边界断裂东昆仑断裂带的东段塔藏段和龙门山断裂带上。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段的主压应变明显, 结合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资料, 认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段的运动性质自西向东发生了改变, 水平滑动速率逐渐减小, 垂向运动逐渐增强。 研究区GPS速度场和应变场的这一变形特征表明, 青藏高原内部的块体运动特征较为明显, 变形主要集中在作为活动块体边界的活动断裂带上, 边界断裂带的运动特征在调节活动块体间的相互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77.
地壳形变与强震地点预测问题与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在森  武艳强 《地震》2012,32(2):8-21
通过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汶川8.0级地震震前GPS资料所反映的孕震特征的分析, 对地壳形变资料应用于孕震机理和地震预测研究中在最近几十年的主要进展进行了回顾分析, 并对比了中外学者针对上述问题科学思路的异同。 在此基础上, 对走滑型和倾滑型地震断层带区域孕震形变场特征进行分析, 强调孕震过程地壳形变的认识模式需要从孕震断层拓展到区域甚至更大区域, 并需从多尺度地壳形变时空过程来认识强震孕震形变动态特征, 进而获取强震预测判据。  相似文献   
678.
杨治林 《岩土力学》2011,32(Z1):459-0463
根据浅埋煤层顶板岩层的赋存特点和长壁开采时基岩老顶的断裂下沉特征,应用初始后屈曲理论和突变理论探讨了初次来压期间基岩老顶的灾害机制和灾害控制,补充了基岩老顶破断后控制岩块滑落失稳的充分条件和岩块触矸前后台阶下沉的判据,确定了台阶下沉量,给出了控制台阶下沉和维持顶板稳定的支护力计算公式,并以神东矿区大柳塔1203工作面为例给出了工程实例。研究发现,顶板破断后岩块处于不平衡状态,台阶下沉的机制是结构的滑落失稳;岩块触矸前后的台阶下沉分别与断裂下沉和开采高度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顶板强烈来压主要是由结构滑落失稳造成的,控制台阶下沉的实质是控制岩块沿煤壁的滑落失稳。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应用初始后屈曲理论和突变理论,可根据顶板结构的赋存状况和结构特征,确定基岩老顶触矸前是否会出现全厚度切落;根据工作面的开采高度和采空区有效充填厚度等,可确定基岩老顶触矸后岩块的运动形式;根据顶板的破断步距、断裂下沉量和岩块摩擦因数等,可确定岩块触矸前后控制台阶下沉的支护力  相似文献   
679.
Newm ark-更新精细积分法是动力方程求解的隐式的时域逐步积分法,其稳定性条件非常容易满足。与隐式方法相比较,显式积分方法不需要求解耦联的方程组,可以有效地减少内存占用和机时耗费。因此,根据显式积分方法的特点和优点,基于Newm ark-更新精细积分法的基本思想,提出其显式积分格式。对显式积分方法的精度与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指出该显式积分方法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其精度比隐式积分方法的精度稍低。随着时间步长的增加,其精度优于传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0.
规则地质体的正演异常是进行实际数据解释的依据,因此其正确性至关重要。现有教材和大部分论文中所列出的倾斜台阶重力异常正演公式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畸点,从而对构造模型的数据解释会产生困扰。笔者从台阶的重力积分表达式出发,重新推导了倾斜台阶模型的重力异常正演公式,模型试验表明笔者新推导公式不会出现畸点,这为数据解释提供更准确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