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4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291篇
地质学   695篇
海洋学   10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下组合”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包括滇黔北部坳陷、黔中隆起、滇东隆起、黔西南坳陷、黔南坳陷和武陵坳陷等六个一级构造单元。“下组合”包括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两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包括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碳质页岩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石灰岩和碳质页岩,Ro值普遍在2%以上,主体处于高成熟晚期—过成熟早期。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发育地区性黑色页岩和碳质灰岩等烃源岩。主力储层包括上震旦统灯影组、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桐梓组—红花园组及下志留统石牛栏组。区域盖层发育于下寒武统下部和下志留统下部,皆以泥质岩为主。各区块海相“下组合”纵向生储盖组合发育情况有所差异,黔中隆起区和黔南坳陷有两套组合,滇黔北部坳陷则有四套组合。以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为烃源岩、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为储层、下寒武统泥岩为盖层的生储盖组合,是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下组合”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   
102.
Economic transi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EE) has had a particularly strong impact on industrial cities and regions. Following their economic collapse, most of them are now confronted with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high unemployment and vast ecological damage. The paper presents findings from a pan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 that investigated the problems of these cities and regions as well as the strategies being adopted to cope with structural change. It examines the differences in approaches and addresses the question whether existing EU policy is suitable for supporting the redevelopment of old industrial cities and regions in CEE countrie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directions in policy making.  相似文献   
103.
老挝岩浆岩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延浙  吴军  严城民 《云南地质》2007,26(2):189-196
老挝的岩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古元古代—早石炭世,中期晚石炭世—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第四纪。早期以中酸性及中基性侵入岩、火山岩为主,中期从超基性—酸性均有出露,晚期则为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及玄武岩。反映不同构造位置及成因。  相似文献   
104.
对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内部和陡坡地貌带2个花岗岩体10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高原内部大红柳滩—郭扎错逆冲断裂上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4.8±4.9~14.0±1.3Ma,此外,一个玄武岩烘烤的热事件年龄为7.9±0.8Ma;而陡坡地貌带的西昆仑中间逆冲断裂上盘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9±0.5~0.9±0.3Ma。进一步的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内部自渐新世以来经历了2期隆升-剥露,分别是渐新世—早中新世(30~16Ma)和上新世以来(≤5Ma),而陡坡带只记录了晚中新世以来(≤8Ma)的隆升-剥露,暗示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热演化历史。结合前人在该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野外地质现象,认为现今高原边缘陡坡地貌带可能是自晚中新世以来(≤8Ma)高原边界断裂伴有向塔里木盆地后展式叠瓦逆冲产生的构造抬升的结果;现今高原面有可能是由高原边界断裂系于大约5~2Ma以来强烈活动逐渐形成的,其隆升-剥蚀幅度>2000~3000m。这对自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提供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的重要约束。  相似文献   
105.
1996年10月28日发生在金沙江下虎跳峡口的滑石板滑坡,因堵塞金沙江、摧毁公路而引起高度重视。野外调查发现,滑石板滑坡是典型结构面控制的顺层基岩滑坡,层面和两组近于垂直层面的节理将边坡厚层灰岩切割成不同规模的菱形块体,长期的风化作用、重力、降雨、人工开挖公路等因素作用下,这些菱形块体从顺层稳定状态演化为稳定性较差的悬挂体,受河谷边坡斜向割切影响,表现为梯级叠次悬挂,最外边的悬挂体稳定性最差,最容易发生快速滑动。因此,该滑坡每次发生破坏滑动的体积不会很大,但是具有多次重复发生的特点,值得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06.
107.
王勤嵇少丞  许志琴 《岩石学报》2007,23(12):3065-3077
橄榄石在不同热动力学条件下形成的晶格优选定向是认识上地幔塑性变形与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基础。本文通过总结橄榄石的晶格优选定向、含水量与地震波各向异性的研究进展,探讨大陆俯冲带的变形环境。绝大部分天然变形橄榄岩中的橄榄石都发育了[100](010)组构:[100]轴近平行于线理,(010)面平行或近平行于面理,使橄榄岩的最快P波速度近平行于线理,最大S波分裂平行面理并垂直线理。但来自超高压变质带的石榴石橄榄岩可发育[001](100)组构,使橄榄岩的最快P波速度和最小S波分裂方向垂直面理。近年来的变形实验与理论计算表明:超高压和低温是橄榄石组构从[100](010)向[001](100)转变的关键因素,而水对橄榄石流变行为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170个天然橄榄石结构水含量的统计结果表明:橄榄石含水量变化很大(0~170×10~(-6)H_2O),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橄榄石比较贫水,而所有富水橄榄石均来自克拉通金伯利岩中的石榴石橄榄岩。因此,除了水在上地幔的不均匀分布,橄榄岩折返过程中氢的扩散会强烈影响橄榄石的含水量。苏鲁芝麻房橄榄岩提供了以超高压、低温、贫流体为特征的大陆俯冲带中[001](100)橄榄石组构的实例。在俯冲的大陆板片中,橄榄石组构在120~220 km从[100](010)向[001](100)的转变可导致地震波各向异性突然降低,而且最快P波速度垂直于俯冲方向。  相似文献   
108.
本文综合应用天气图、静止卫星云图、物理量诊断场、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27~30日连续大暴雨、暴雨的强降水过程。通过对贝加尔湖高压、河套低压、鄂海低压、副热带高压、冷暖空气、地形等因素,对这次在罕见的连续暴雨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复杂天气背景下的中尺度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得出有预报意义的特征,在今后的暴雨预报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基于三维地震、测井、岩矿测试等资料,分析了镇泾地区中生界断裂体系特征与成因,结合源岩热演化与储层物性反演结果,恢复了长8段油气成藏的动态演化过程,探讨了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对长8段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内部镇泾构造转折区构造变形受盆地边缘影响明显,发育复杂断裂体系,构造特征及演化对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中生界北西向、北东东向、近东西向3组断裂发育,平面上呈雁列式带状展布,剖面上为高陡产状且小断距错动。印支期北西向主断裂走滑明显,中、晚燕山期北东向断裂活动加强,喜山期北东东向次级断裂密度增大,并派生大量剪切裂隙。(2)长8段油藏经历了晚三叠世储集层、烃源岩层初始沉积形成,早白垩世初期少量低熟油近源充注形成岩性油藏,早白垩世末成熟油快速输导形成受断层及裂缝控制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晚白垩世以来早期油藏调整等4个阶段。(3)印支运动控制了烃源岩及储层展布范围,I类北西向走滑断裂控制了镇泾地区中生界构造格局;中、晚燕山运动加速烃源岩热演化进程,并改善储层物性,II类断裂活动,为烃类输导提供垂向通道;喜山运动使先存中生界断裂活动,控制油气调整范围及油藏差异富集;其中北东东向II类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导流性能好,是最为有效的富油断层。  相似文献   
110.
Since the early 1980s, most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have resorted to 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s to reform their ailing economies. Adjustment, however, may provide a convenient means for governments of the adjusting economies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to meet their curren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usually by sacrificing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with huge environmental costs for the adjusting country. This paper uses Ghana's forestry sector, which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a dramatic increase in woodexports since adjustment, to demonstrate a direct link between adjustment and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Ghana's dramatic increase in wood exports, involving a rapid and extensive deforestation, results from the government's need to meet its increasing external debt service obligations, and is exacerbated by the series of massive local currency devaluation required under adjustment “to get prices right.” The systematic reduction in government revenue from devaluation to amortize the increasing debts, keeps the government and indebted wood processing firms on a treadmill of export-based extraction/defores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