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240篇
地质学   495篇
海洋学   24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The sorption of AuCl4 ,AuCl2 and Au(S2O3)3- on δ-MnO2 was investigated at pH2–11.6, 0.01 mol/L and 0.1 mol/L NaNO3 solutions. At pH 4 in two electrolyte strength solutions, Au sorption densities on δ-MnO2 are 0.18–0.21 and 0.28μmoL/m2 for AuCl4 and Au(S2O3)2 3-, respectively, and the Au surface coverage is approximate to or lower than 1%. This adsorption of the two Au complexes decreases as the solution pH increases, which conforms to the sorption regularity of the anion on δ-MnO2. The Au sorption decreases in the sequence of Au(S2O3)2 3- >AuCl4 >AuC12 . The intrinsic equilibrium constants (logK int) of the three Au complexes are 1.17–2.7,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Cu and Cd. The hydrolysis products of AuCl4 - are preferentially adsorbed by δ-MnO2 and the inner-sphere Au-surface complexes are formed on the surface.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tudying-abroad Foundation,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49573200) and the Australian Mining Industry.  相似文献   
142.
海湾扇贝对海水池塘浮游生物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董双林  王芳  王俊  齐振雄  卢静 《海洋学报》1999,21(6):138-144
滤食性贝类可从天然水体和养殖水体中滤取大量的浮游物,并将滤食的物质以组织生长、粪便、排泄物等形式重新分配,进而对水质状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已有的报道表明,滤食性贝类较多的湖区、海区浮游植物的数量、叶绿素a含量明显减少[1,2],浮游物颗粒规格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3],水柱中小型浮游动物、细菌及水体的水流速度等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4,5]。  相似文献   
143.
对黄河三角洲东北部地区的高分辨率水声学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所记录的破坏土体变形程度、运动产生的平面形状和地貌特征形态,对土体失稳过程进行分类:浅表土体变形、塌陷凹坑、滑坡和沉积物重力流。结果表明:(1)浅表土体形变的变形程度最低,出现在研究区斜坡上部平滑海底,主要为绳网状泄水构造和表层拉张裂隙。(2)塌陷凹坑在研究区内广泛出现,是局部土体液化后发生了垂直沉降的结果。(3)滑坡多发生在水下斜坡的中上部,由弧形塌陷区、狭窄的冲沟通道和负地形沉积物堆积区组成。滑坡陡坎后缘发现拉张裂隙。(4)沉积物重力流是土体发生变形程度最大,搬运距离最长的土体破坏变形形式。局部区域多次受到沉积物重力流切割和充填作用。  相似文献   
144.
胡耀辉 《湖泊科学》1996,8(Z1):73-78
对1993—1995年在东太湖边池塘中进行的伊乐藻等几种沉水植物的生物量、生产量测定以及竞争态势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因收割方法不同,水草的单位面积产量及营养物质量不同;并以中位刈割方法为最佳;在竞争试验的环境条件下伊乐藻是优势种。  相似文献   
145.
溶解氧对低洼盐碱地鱼塘物质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淮海平原低洼盐碱地鱼塘中溶解氧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取决于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及其它生物的耗氧作用扰动的方式时间可显著改变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池塘水体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变动除与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含量等有关外与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密切相关. 尤其在底泥中这种变化更加明显. 池塘水体中的氨化作用强度磷的转化强度明显地呈现出受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影响. 当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增加时导致细菌的现存量及活性的增加使得氨化作用强度磷的转化强度也显著增加这种情况在底泥中表现的更加明显. 池塘水体中反硝化作用强度反硫化作用强度的变化则与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相反. 当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减少时水体中的反硝化作用强度反硫化作用强度反而大大增加. 这种作用在底泥中表现得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6.
“长荡湖1号”A系和B系是分别以成活率和大规格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的两个相互独立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选育品系,为评估“长荡湖1号”偶数年群体(偶数年繁殖孵化)选育第二代(G2)的选育效果,本实验以未选育群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两选育品系和对照组在实际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性腺发育和养殖性能。结果显示:(1)两选育品系A系和B系在扣蟹、成蟹养殖阶段的最终平均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系雌体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 B系最终平均体质量均略高于A系,但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实验蟹雌雄个体在成蟹阶段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2021年8月10~30日和8月30日~9月20日,各组成蟹完成生殖蜕壳后性腺迅速发育,并且性腺发育后期,对照组GSI最高、B系的GSI最低;(3)就成活率而言,三组蟹在扣蟹和成蟹阶段的成活率大小顺序为:A系>对照组>B系,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产量、大规格蟹比例和饲料系数方面,两选育品系均优于对照组。综上,经过两代配套系选育,“长荡湖1号”A系和B系均获得良好的选...  相似文献   
147.
为了解水深梯度对苦草克隆生长与觅食行为的影响,通过大型原位浮台实验,将苦草幼苗盆栽后悬挂在不同水深(1.0、2.5、4.0、5.5、7.0 m)下培养,比较其生物量、无性系分株数、出芽数、株高、最大根长和匍匐茎总长的变化,并且评估了植株生物量对这些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水深的增加苦草的生物量、无性系分株数、出芽数、最大根长、匍匐茎总长均显著降低,而株高随水深梯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植株生物量仅对出芽数没有显著影响.水深梯度与植株生物量的交互作用仅对无性系分株数和匍匐茎总长有显著影响,而对其他性状没有显著影响,说明这两个性状对水深的响应受到个体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8.
鲁西北地区鱼塘水体反射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志方 《湖泊科学》1996,8(3):222-228
太阳短波辐射反射率与水体理化特性关系密切,鱼塘水体除具有一般水体反射率特性外,还与鱼塘澡浮游植物一道量存在的良好的负相关。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浮游植物的生长速度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正相关,而随着浮游植物的增加,又降低了太阳辐射的反射效应,从而水体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随着浮游植物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9.
刘鑫  王哲  张一  柳光宇  黄诚 《湖泊科学》2003,15(2):184-188
以黄颡鱼夏花培育水体为实验用养殖污水,伊乐藻、轮叶黑藻作为净化水质的沉水植物材料,建立封闭型(非换水)和交换型(定期换水)的两种鱼草共生的生态系统并与传统的商业性养殖系统模式作同步比较,分析了养鱼水体水质主要因子的变化及对鱼存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作为实验组的鱼草共生系统两种水体水质优良,鱼类生长良好,交换型水体中D0值≥8.0,NH4—N≤0.34,COD≤18mg/L,悬浮物≤12mg/L夏花成活率为93.3%;封闭型水体中D0值≥7.5,总NH4—N≤0.92,COD≤28mg/L,悬浮物毒20mg/L夏花成活率为60.0%.2.作为对照组有色无草的封闭系统中水质逐渐恶化,鱼类生长受到抑制甚至生存也不能保障,其中,D0值≥2.5,NH4-N≤3.22,COD≤88mg/L,悬浮物≤55mg/L,夏花成活率仅为6.7%;交换系统中D0值≥4.0,总NH4—N≤2.41,COD≤66mg/L,悬浮物≤51mg/L,即使定期换水夏花成活率也仅达66.7%;研究结果表明:鱼草共生系统中栽培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可有效地净化水质,不仅确保了夏花生产良性运行,还节约了水资源并达到无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150.
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与水体磷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体磷循环是水柱和对应的沉积物中发生的各种非生物和生物的磷迁移转化过程.与此同时,沉积物中钙通过沉水植物吸收和转运,从该类植物的叶面释放至水柱中,释放的Ca2+与水柱中的CO23-一起形成碳酸钙.在这一过程中,水柱中少量溶解性磷分配在碳酸钙中形成CaCO3-P共沉淀,导致水体中可溶性磷向难溶性磷转化,这种由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在水体磷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明,沉水植物菹草叶面上有CaCO3-P共沉淀的形成,且这种共沉淀的含磷量变化范围很宽.另一方面,新近沉积物中钙与磷的沉淀物存在一个由聚磷酸盐向磷灰石逐渐演变过程,而沉水植物叶面上的含磷共沉淀作用是否也存在由聚磷酸盐向磷灰石的变质过程,该过程在沉水植物生长期间是否发生关系到沉水植物除磷效果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水体磷循环概述、钙在水体磷循环中的作用和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假说及其在水体磷循环中的意义等方面综述了钙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对水体磷循环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