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50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6 毫秒
91.
2010-01-18—26日,在武汉、郑州、北京、沈阳4个高精度绝对重力点长基线上对8台LCR重力仪和4台CG 5重力仪进行了混合标定,标定结果表明:5台重力仪(其中4台为CG 5重力仪)显示出二次项的存在,但精度偏低。对于存在二次项的5台重力仪,一次项参数的单独标定结果均好于联合标定,其他重力仪的标定结果则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2.
????2011??????Walfdange????????????????????ECAG??2011?????FG5/232???????????????????????????FG5/232?????????????????????2.5??10 -8 ms -2???????????????н?????????  相似文献   
93.
A-10����������Ұ��������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A-10????????????и?????????????????????????????????????ó????????????????£?A-10?????????????????????????????????????????????FG5????????????????????????????????????????????????????????????????????????  相似文献   
94.
Temporal variations in free core nutation perio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the nearly diurnal resonance in the tidal gravity observations,the temporal variations in period of the Earth's free core nutation (FCN)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tidal gravity observations of 18-year duration recorded continu-ously with a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SG) at Brussels. The effects of the global oceanic tide loading and local barometric pressure on the SG observations have been removed by using eleven high-precision global digital models of oceanic tides and barometric pressure me...  相似文献   
95.
本文根据自由核章动在章动观测和时变重力观测中引起的与其频率相近的受迫章动项或固体潮潮波的共振特性,选取6个不同机构解算的VLBI天极偏差序列和全球超导重力仪网络提供的7个台站高精度时变重力观测资料,根据加权最小二乘方法拟合地球自由核章动参数,研究其本征周期的时间变化特征.VLBI资料获得的本征周期变化幅度在1天之内,存在十年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迭积多台站同时段重力资料获得的自由核章动本征周期时变特征与VLBI获得的结果相比变化幅度较大,但趋势大致符合.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由核章动的理论模型探讨了影响其本征周期的几个主要因素,结果表明FCN周期变化与电磁耦合存在相关性,核幔边界磁感应强度径向分量变化导致的电磁耦合的变化可能是造成FCN周期时变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6.
利用全球超导重力仪数据检测长周期核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全球地球动力学计划观测网中13台超导重力仪长期连续观测资料,探讨了长周期核模检测的可能性。采用相同的方法剔除了所有13个观测序列中的重力潮汐信号、仪器漂移和大气重力信号,估计了各个序列的功率谱密度及其积谱密度,估计并分析了非潮汐不同频段背景噪声。结果表明,在两个潮汐间频段(0.047~0.075cph和0.089~0.117cph)和亚潮汐频段(0.172~0.333cph),全球超导重力仪的平均噪声水平分别为0.0649,0.0350nm/s2和0.0138nm/s2,可以检测到的全球谐信号幅度极限分别为0.0416,0.0231nm/s2和0.0098nm/s2,表明全球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基本可以识别长周期核模信号.在全球超导重力观测中,在潮汐间频段发现周期分别16.55,15.79,11.00h和10.09h的全球谐信号谱峰,可能来自于液核长周期振荡;在亚潮汐频段没有Smylie 1992年发现的Slichter模信号,但存在8个全球谐信号的谱峰,参考现有的理论模拟结果,Slichter模是这些信号可能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7.
地球内核平动振荡的地震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球对称、非自转、弹性和各向同性地球模型(SNREI)理论模拟计算了地球内核平动振荡的地震激发.以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为例,讨论震源机制解(标量地震矩、走向、倾角、滑动角和深度)对内核平动振荡振幅激发的影响;基于全球21个Mw8.0级以上的大地震,分别计算10个数据资料较好的超导重力台站理论上可以接收到的内核平动振荡信号的频率域振幅.结果表明标量地震矩对内核平动振荡振幅的影响最大,走向、倾角、滑动角和深度对内核平动振荡振幅也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相对较小;不同区域获得的由大地震引起的内核平动振荡信号的幅度存在显著差异,此结果为频率域多台站加权迭积提供了计算基础.另外,只有武汉台站接收到的2011年日本Tohoku Mw9.1地震激发的内核平动振荡的振幅值达到了地球表面高精度、高灵敏度的超导重力仪检测水平,振幅值为0.0103nm·s-2.结果说明地震激发的内核平动振荡的信号极其微弱,信号几乎淹没在背景噪声中,必须利用多台站迭积法才有可能将信号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98.
使用复外差方法分析绝对重力仪中自由下落过程产生的激光干涉信号。对采样的扫频信号进行一系列复外差处理,迭代地缩窄其频带至接近零频的位置,估算落体初始速度及加速度,并用非线性拟合得到重力加速度值g。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拟合精度可达10-3 μGal,满足精确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99.
利用实测资料确定LCR重力仪的线性格值和周期误差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台LCR重力仪在首都圈重力网同步观测的大量实测数据,根据其中2台(G570,G596)的基本参数,解算另一台仪器(G147)的线性格值和周期误差参数。由于该方法联立的误差方程较多(达934个),提高了解算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LCR147仪器格值线性参数k=0.999 380,比一般的LCR仪器小0.001,且在周期T3=7.88和T5=70.94处存在明显的周期误差,幅值分别为A3=10.2×10-8m/s2和A5=6.3×10-8m/s2;将本文计算的重力仪线性格值与周期误差参数,运用于首都圈重力地震监测的资料处理分析中,不但有效地提高了观测精度,而且对提高重力变化的可信度,削除虚假重力变化信息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报道了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地震与固体潮试验站的同一观测平台上,用数字宽频地震计、倾斜仪及重力仪对长周期地震波动信号的综合观测结果,以及各观测的对比和分析。近3年来,不同的观测仪器同时观测到了几十个形态一致、信号较弱而且成分复杂、持续时间大多约为2——3天的异常波(震颤)。分析表明,这些异常震颤中的一部分由来自西太平洋进入中国大陆及近海的台风产生,其信号强弱主要与台风运动中心进入中国大陆近海后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以及风速大小这两个因素密切关联。另外,还有一部分异常震颤信号的产生原因不明。频谱分析结果显示,与平常的背景噪声信号相比,异常震颤信号的成分较为丰富, 除了3——5 min周期的信号外,还含有20——30 min,甚至一小时以上的长周期信号。我们以多种观测仪、长时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这种震颤信号是真实的和普遍存在的。其产生原因和机制还有待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