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宿州矿区由于长期煤炭开采,不仅形成了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而且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地下水污染,其污染现状及主要形成原因尚不清楚。为此,本文利用研究区水土污染调查获取的21个地下水样品的 NO 3 -等13项污染指标开展地下水污染源解析工作。在采用改进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进行污染源及空间分布特征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受到了重度污染,以Ⅳ类水为主,污染较严重的指标为 NO 3 -、Mn、Fe和F-。(2)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主要包括4个污染源:原生地质环境(F1),其高值区分布在桃园煤矿及其周边;矿坑排水和矸石山淋溶作用下形成的矿业废水(F2),其在桃园和钱营孜煤矿及其周边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其余矿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矿业废水污染;由生活垃圾、人畜排泄物造成的农村污水(F3),其污染地区主要为朱仙庄和芦岭煤矿一带; 由化肥施用引起的农业污染(F4), 其高值区集中在朱仙庄煤矿及其周边区域。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浅层地下水原生地质环境和矿业废水,其中约有51.040%的污染来源于原生地质环境及煤矿矿业污染的混合污染,约有11.841%的污染来自煤矿矿业废水,其余污染主要来源于农村生活和生产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3)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污染区域为桃园和钱营孜煤矿一带,祁南和祁东煤矿污染相对较轻,朱仙庄和芦岭煤矿水质较好。(4)建议对矿区地下水主要污染源及污染途径进行综合防治:加强矿坑排水口的污水达标排放监管力度;煤矿企业采用生产建筑材料等方法提高矸石的综合利用率;进一步加强与矿区污水、垃圾填埋处理等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2.
历史街区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但原真文化僵化保护和过度商业化成为阻碍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症结。构建了影响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的结构方程假设模型,以苏州平江路为例实证研究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影响因素,并提出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创新型模式。结果显示: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消费需求和景观及空间意象是影响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键因素,业态分布及类型、街道布局及功能和历史信息传达是重要因素;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对支持度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消费需求;3构建了以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城市文化为基础,以满足游客体验和休闲需求为驱动力,以"创意化"、"人性化"、"精致化"和"生活化"为开发手段,形成凸显城市文化并体现现代休闲体验需求的集"文化化"、"体验化"、"休闲化"、"创意化"、"人性化"、"精致化"、"生活化"和"特色化"于一体的历史街区"八化"旅游发展创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83.
李文化  高之国  黄乐 《地理研究》2021,40(5):1529-1542
最新发现海口市演丰镇老渔民林诗仍家有更路簿6本,其中之一的祖传《癸亥年更流部》存世当有百年历史,记载了从铺前港出发,经海南岛东线,自三亚一带前往越南东部沿海,再往南洋各岛国的更路,有海外更路120余条,部分更路更数采取苏州码子形式,为现存航海针经类文献首次发现。另有林父使用过的中文海图4张、英文海图10张,林诗仍根据林父的指导,在部分海图中对其经常停靠或经过的主要岛礁、港口或望山做了明显标记,是海南渔民长期经略南海的又一力证。《癸亥年更流部》的暹罗湾(泰国湾)大部分更路地名的渔民俗称为首次发现,所指位置需要考证。经过南海更路系列计算模型测算,并查验林父所用海图,从数字人文视角,证实了该簿暹罗湾部分31条更路记载完整、36个地名位置清晰、航路科学可靠,平均航速为10.37海里/更,略小于其他更路簿,符合暹罗湾海域特点,航向偏差平均为3.46°,优于多数更路簿,与《郑和航海图》《顺风相送》等古代针经文献中的暹罗湾航线高度重合,是中国南海航海历史及郑和下西洋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84.
平原水网地区快速城市化对河流水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吴雷  许有鹏  徐羽  袁甲  项捷  徐兴  徐勇 《地理学报》2018,73(1):104-114
为了揭示平原水网地区快速城市化对河流水系的影响,基于1:50000地形图和30 m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格网化河网密度、支流发育系数和分形维数等水系指标,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苏州市河流水系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城市化水平与河网密度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① 苏州市河流长度衰减了10.55%,其中干流长度增加了3.24%,一级支流与二级支流的长度分别减少了18.87%和11.76%;河网密度在空间上以减小为主,其中干流河网密度在空间上以增加为主,支流河网密度在空间上以减少为主。② 支流发育系数由3.36下降至2.78,水系结构趋于主干化;水系分形维数由1.70下降至1.63,水系形态趋于简单化。③ 土地城市化率高于40%时,河流水系衰减趋于明显,且土地城市化水平越高,河流减少的越多。为满足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同等级河流对土地城市化的响应不尽相同:为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一级河流总体上有所增加;土地城市化率小于40%时,部分二级河流被侵占以增加耕地面积,并新开挖了许多三级河流以提高农田排涝与灌溉能力;土地城市化率大于40%时,大量支流被填埋并转换为建设用地,而且等级越低的河流衰减的越严重。  相似文献   
85.
方刚 《测绘科学》2016,41(4):44-49
针对混合水体指数不易区分水体与建筑用地问题,该文对混合水体指数进行了改进。在混合水体指数中加入两个短波红外波段与其平均值的比值,构建了改进型混合水体指数。以2013年4月28日Landsat 8卫星影像为数据源,以宿州市主城区、朱仙庄与芦岭矿区为研究区,并且利用改进型混合水体指数对研究区水体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型混合水体指数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提取城市和矿区水体信息,其水体识别能力和识别效果比混合水体指数强;改进型混合水体指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湖泊、河流等水体信息与建设用地、植被等地物的区分度。  相似文献   
86.
苏州市城市物流空间格局及物流企业发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物流已由单一考虑运输、仓储等环节向系统化、均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本文以苏州市为研究案例,从区位优势、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以及物流资源等方面分析苏州城市物流的发展现状;引入“轴-辐”(hub—and—spoke)理论,构建苏州“一轴五辐”物流空间优化体系;探讨苏州市物流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苏州市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模式,以推进苏州市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升苏州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7.
上海苏州河鱼类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州河是一条流经上海市区的过境河流.本研究试图以鱼类群落状况来评估该河的环境质量.将2001年采集到的鱼类标本与20世纪60年代上海科技馆(旧名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收藏标本进行对比.1960年代,鱼类物种数有62种,2001年为44种,前后减少18种;其中鲤科鱼类中营底柄生活、食无脊椎动物的鮈亚科鱼类变化明显,减少6种.鱼类的食性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食鱼性鱼类的物种比例由1960年代的27.4%下降到2001年的22.7%;食无脊椎动物鱼类的比例由1960年代的24.2%下降到2001年的11.4%,而杂食性鱼类的物种比例则由1960年代的25.8%上升到2001年的38.6%.杂食性鱼类在个体数也占据优势.沿程分布显示上游的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下游.以上结果表明苏州河的鱼类群落变得简单.食物网复杂度降低,生物完整性下降,推测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作为水生生物柄息地主要构成的底质状况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88.
苏州河网区河道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测定了苏州河网区河道底泥十个剖面样点60个样品中Cu、Pb、Zn、Cr、Al、Fe、K、Mn、有机质、TP、TN、粒度、pH及含水量,采用地累积指数、生态风险指数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其重金属污染特征.结果表明:Cu和Zn处于中或中-强度污染,Pb处于无-中污染,没有Cr污染;垂直分布特征显示:Cu和Zn污染逐年变化较为一致,Pb污染有逐年加重趋势;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微污染状态;相关性分析显示,有机质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Mn、Cr、Cu、Zn、Pb五种重金属相关性显著;通过与国内外河流、水库和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比较,苏州河网区河道重金属的累积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9.
孙甜甜  田永静  赵炜  孙康  姜涛 《湖泊科学》2020,32(6):1620-163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用地类型上产生的降雨径流中重金属含量高且差异较大,而目前仍缺乏对降雨径流所携带的重金属风险评价的研究.以苏州城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商业区、居住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教区,监测降雨径流中铜(Cu)、锌(Zn)和铅(Pb)3种常见重金属浓度,通过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曲线获取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基于重金属的生态有效性,应用风险商(RQ)法对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6场有效降雨事件的事件平均浓度(EMC)统计结果的平均值为分析依据,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苏州城区径流中的Zn、Cu浓度满足Ⅱ类水质标准,Pb浓度则劣于Ⅴ类水质标准;主要受地面交通活动和屋面材料的影响;在不同用地类型内Cu、Pb和Zn浓度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商业区受重金属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其余3种用地类型均不同程度受到不同重金属的污染,对应的3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在不同用地类型内也显示相同规律;不同的重金属产生不同的环境行为,导致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差异较大,降雨径流中的重金属浓度在水环境中产生的有效生态风险程度为Pb > Cu > Zn.研究认为Cu、Zn和Pb对淡水生物的生态风险均达到高风险程度,而我国目前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未充分考虑生态影响,低估了部分重金属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0.
Urbanlandisthemaincarrierofhumandevelopment.Atthesametimelandisabasicmeansofproductivity.Urbanlandevolutionsensitivelyreflectstheprocess,tendencyandcontradictionofdevelopment.Thispaperfirsttheorizesthegeneralinterpretationonurbanlandevolution.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