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5年8月、10月、2006年2月、5月,共4次对苏州河的赵屯、黄渡、北新泾、浙江路桥4个样点进行采样调查,主要从种类数、密度、优势种、污染指示种、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苏州河水质进行初步的评价。研究表明苏州河水质总体上处于α、β-中污染,上游水质优于中下游水质,全河水质在夏季出现富营养化,中下游水质在冬季有好转的现象,但到春季又重新下降。  相似文献   
92.
周清锋  蒋波 《江苏地质》2012,36(1):80-85
鉴于水质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和由单指标给出评价结果的不相容性,在物元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将水质量标准、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建立了基于物元理论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以苏州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全区42个浅层水样数据进行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质量优良,在北部和东部一带已遭受严重污染,局部地区水质有从Ⅲ级向Ⅳ级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3.
从2011年开始,现今国内的当代南红玛瑙创作格局便有所奠定,苏州的南红玛瑙创作因为起步早、发展快,具备规模化的发展特征,成为行业代表。苏州南红玛瑙创作一开始就出现了名家和普通从业者齐头并进的状态,这为创作局面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保守推算,从2011年截止到2013年上半年,短短两年多时间,苏州南红玛瑙创作的发展,从原料供应到制作加工再到销售、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体系。艺术风格方面,苏州南红玛瑙创作一开始延续的不是历史上南红玛瑙单项作品的传统,而是整个玉雕的传统,随着创作者们对南红玛瑙料性的把握不断加深,新的风格、独立于白玉玉雕的风格也就开始形成。苏州南红玛瑙的成绩也是非常突出的,这集中表现在专业奖项的获取和拍卖市场的反馈两方面。苏州南红玛瑙创作之所以能在全国玉雕领域脱颖而出,主要还在于其深厚的专业技术基础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得益于其创作氛围的优良和社会环境的开放。苏州南红玛瑙现有创作局面的发展态势,对整个当代玉雕的发展也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4.
器以载道,关于炉瓶器皿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相当庞杂的论述。但这些论述多出自干欣赏者,鲜见创作者发声。事实上,创作者对它们美学风格的解读或许更为深刻,并且基于这种解读,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炉瓶器皿创作局面的改观,也能促进炉瓶器皿美学意义上的丰富和进阶。因为文化底蕴深厚和玉雕技艺出众,苏州玉雕在炉瓶器皿件的创作成绩上享誉全国。玉雕香炉和香插虽然同为香器,但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别直接导致了两者审美上的差异。在玉雕香炉的审美上,综合了观、触、嗅、听四种体验,也就分别在空间造型、人与器的互动、“敬”“静美”四个层次上对它的创作提出了要求;玉雕香插则因为从造型到内在所要求体现出的灵气之美,使得对于它的创作必须兼顾简素、天然、巧妙等审美要素。  相似文献   
95.
太湖流域典型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湖流域典型平原地区苏州市为例,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特点,选取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等6项参数作为评价因子,建立基于墒权的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DRITuTmE模型。将评价模型与GIS技术相耦合,形成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图,并进行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评价模型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能够真实地反映苏州市浅层地下水脆弱性程度。  相似文献   
96.
Comparison of various definitions or discusses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UC) reveals that these arguments from different scholars usually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capacity of attracting, capturing, pos-sessing, controlling and transforming resources; 2) the life quality level; 3) the capacity of value or wealth creation; 4) the capacity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tually, among these four aspects there exists a delicate logistic relation. The perspectives of urban sus…  相似文献   
97.
宿州地区震旦系望山组主要沉积类型及其形成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安徽省宿州地区震旦系望山组因碳酸盐岩中含有大量形态复杂的微晶碳酸盐脉体(即臼齿构造)而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深入研究.该组中除含有碳酸盐岩、泥岩和页岩等正常海相沉积外,还记录了生物沉积和特征明显的地震、风暴、海啸等事件沉积过程和风化壳残积,沉积环境复杂多变.该组碳酸盐岩中臼齿构造、缝合线构造、滑塌构造、交错层理、冲刷构造等沉积构造具有较好的事件沉积指示意义.该组事件沉积的特征表明,当时频繁的地壳活动是造成事件沉积及复杂沉积环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
苏州地区地层多为粉质粘土夹粉土,含水量较大,呈软塑至流塑状态,对深基坑支护极为不利。苏州世茂运河城深基坑支护工程选用护坡桩+土层锚杆方案。锚杆设计为三层,间距为1.5m,承载力分别为250、280和220kN,有效锚固段长度分别为13、14.4和14m,杆体选用1860级75mm钢铰线。每层锚杆施工完成后,均进行了验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层锚杆的承载力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而且安全储备很大,证明锚杆在软塑土层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
苏州善安浜超大型钽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善安浜地区钽矿找矿的突破,是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近几年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该矿床为碱性长石花岗岩型钽矿床.矿体赋存在隐伏花岗岩体隆起部位的顶部,自上而下分为三个矿体,呈上钽下铌关系产出.矿石类型主要为钠长石花岗岩型,次为少量花岗伟晶岩型.矿石主要有益组分为钽、铌,伴生有益组分为锂、铷、铯、锆、铪.钽、铌主要赋存在铌铁矿-钽铁矿中,铌铁矿-钽铁矿主要嵌布在长石、石英等矿物颗粒间,矿石可选性好.估算的资源量:钽达超大型矿床规模,铌达中型矿床规模.该矿床的发现不仅对苏州西部稀有金属矿地质找矿有重要指导意义,亦为平原区隐伏矿床的找矿研究提供了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00.
The growing attention on urban tourism was very widespread. There are two angles to study urban tourism: supply-side and demand-side. And the supply-side of the tourism remains very important. The RBD (Recreation Business District) is a useful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the components of urban tourism and how they fit together. The paper begins with a review on the RBD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in urban areas and then attempts to develop a mor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RBDs in a tourist-historic city—Suzhou. The spatial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RBDs in Suzhou are examined,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with city officials and industry leaders, and a review of available documents. The urban tourism of Suzhou has developed in a range of contexts, that various types of RBDs have emerged as a result of different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has evolved from the past “Single-cored Structure“ to “Double-cored Structure“ at present, and then to “Chain Structure“ in the future. The spatial form and evolution of RBD in Suzhou are closely relative with its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Urban area dispersal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RB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RBD becomes a new impetus to urban growth or renewal. Finally, a number of strategies for planning and developing the RBD in Suzhou are suggested. The different RBDs should adopt different strategies.Intensification can be the possible strategy for the RBDs in the ancient city. Accreting with the urban theme park or engrafting on the Jinji Lake is suggested respectively for the RBD in the Suzhou New District and th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