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8篇
  免费   756篇
  国内免费   947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1002篇
地球物理   1124篇
地质学   1294篇
海洋学   849篇
天文学   190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56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An attempt is made to study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PB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winter period at Anand (22.4°N, 72.6°E), a semi-arid region,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India. A one-dimensional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KE) closure model is used for the study. The structure of the PBL,which consists of profiles of zonal and meridional components of wind,potential temperature and specific humidity, is simulated. A one-dimensional soil heat and moisture transport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is incorporated for the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nergy exchange processes at the soil-atmosphere interface.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fluxes of sensible heat, latent heat, shortwave radiation, net radiation and soil flux, soil temperature at different depths, Richardson number and TKE at the height of the constant flux layer is studied. The model predictions are compared with the available observations obtained from a special Land Surface Processes (LSP)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982.
1998年南海、孟加拉湾夏季风期间动能收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采用1998年加密观测资料经同化处理后得到的客观分析格点资料, 对南海地区和孟加拉湾地区的动能收支进行了诊断分析和对比, 得出: B区夏季风爆发, 其850 hPa区域平均总动能表现为爆发性增长, C区则表现为一个逐步增长的过程.越赤道气流通过南边界的动能输送对B区夏季风建立贡献很大, 西边界动能输入对C区夏季风建立也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季风盛行期, B区夏季风动能的发展维持主要是动能水平通量散度的贡献, 其中西边界动能的流入贡献最大, 孟加拉湾夏季风的变化主要为印度季风影响所致; C区夏季风动能主要是依靠其区域内动能制造来维持.对于850 hPa层, B区主要通过斜压过程制造动能, 正压过程破坏更多的动能, C区主要是正压过程制造动能.两区对流层高层都为动能主要流出区, 而对流层低层, B区为动能流入区, C区为动能流出区.  相似文献   
983.
It is fact that the severe ground motions of shear waves have a strong effect on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buildings and civil structures. We simulate near source strong motions of a pure shear wave and synthesize small motions, using the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recorded accelerograms at the site that is regarded as a base rock in the Osaka basin, Japan. By making use of a stochastic technique, we can easily introduce higher frequency contents in the motions and apply the technique to the synthesis of small waves regarding as a green function. We also introduce to the analysis the usefu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ime duration Td, the seismic moment M0, the corner frequency fc and the high cutoff frequency fmax which were regressed by a simple representation scheme. Considering two active faults that may affect severe damage on buildings and civil structures, we try to predict strong ground motions in Osaka basin and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相似文献   
984.
基础隔震结构的能量设计方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以能量分析方法为基础,解释了基础隔震结构体系的能量设计原理和设计准则。根据作者建立的标准能量设计反应谱曲线,结合我国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建立了基础隔震结构体系的能量设计方法,通过能量平衡关系对隔层的变形反应进行预测.最后通过算例说明能量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为该类体系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5.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芳深9井区火山岩储层裂缝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芳深9井区构造地质、石油地质及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对早白垩世嫩江组末期、晚白垩世明水组末期和现今三个构造时期在营城组火山岩地层中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进而分析了三维构造应力场在裂缝预测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结果与构造地质、石油地质分析结论相一致,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6.
根据平顶山矿区两口煤层气合作井所获得的有关参数,针对合作井煤层天然气组分氮气含量偏高的问题,对测试样品进行了全面综合剖析,解释了平顶山煤层中氮气的来源及氮气含量偏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87.
Sverjensky与Molling提出的线性自由能关系是根据金属阳离子的热力学性质来预测等结构系列中固体相的标准生成自由能。本文研究结果证实,水溶液中金属络合物与简单金属阳离子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关关系,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差异通常小于1.5kcal/mol或小于一个log单位,这一线性自由能关系对于预测自然环境中重金属的水溶物种的配分、迁移和毒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8.
中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齐玉春  董云社 《地理科学》2004,24(5):528-534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化石燃料的广泛应用,能源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逐渐成为其主要的人为排放源,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进行能源活动中温室气体的减排已经成为涉及环境、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全球性科学问题。文章对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能源排放源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温室气体减排与能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双赢",实现"发展型减排"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89.
公路桥涵台背回填稳定性极限分析上限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折圣  葛折贵  黄晓明 《岩土力学》2004,25(12):2007-2012
运用塑性力学极限分析的上限定理,分析公路桥涵台背回填的稳定性问题。首先,由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确定回填区和地基的滑动模式;其次,根据位移协调条件建立滑动体的速度场,并计算各滑动楔块的位移速度;最后,运用虚功原理和优化算法寻找最不利滑动面位置,计算不同回填材料的土压力或临界填筑高度。研究发现:地基与回填材料的强度、性能以及加筋条件对台背回填稳定性的影响都非常显著。结果表明:增加地基与回填材料的强度,采用轻质回填材料,减小加筋间距和增加筋材强度,都有利于提高台背回填材料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0.
高能级强夯在大型石化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广运  水伟厚  王亚凌  李伟 《岩土力学》2004,25(8):1275-1278
大面积的多孔隙、粗颗粒非饱和土地基的加固处理宜采用强夯法。加固深厚地基,特别是大孔隙湿陷性地基、山区大厚度非均匀块石回填地基和抛石填海地基,应该施加高能级强夯进行处理。我国的高能级强夯主要用于石化工程施工中的生产装置和大型储罐地基。结合青岛重交沥青有限公司4座5万m3原油储罐和配套附属设施地基处理工程,对高能级强夯的关键技术、检测方法和综合评价进行了阐述,可供强夯设计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