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0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1:25万《毛乌素风沙地貌图》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风沙地貌图是认识和研究沙漠(沙地)最基本的图件。毛乌素沙漠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对毛乌素沙漠风沙地貌进行详细划分,编制《毛乌素风沙地貌图》对深入研究毛乌素沙漠风沙地貌成因、分布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编图范围和印刷纸张的要求,将《毛乌素风沙地貌图》的比例尺确定为1∶25万。选用1∶10万地形图作为基础资料,并以1∶5万地形图和1∶20万地质图作为补充资料;专题内容资料以landset-8卫星影像为主,结合Google Earth影像对部分细节内容进行补充。在形态成因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地貌分类体系,将毛乌素沙漠地貌划分为风成地貌、湖成地貌、流水地貌、干燥地貌、黄土地貌和其他等6类,其中风成地貌是本图重点展示的内容。根据毛乌素沙漠的地貌特征,采用图例系统和地貌晕渲相结合的方法表示毛乌素沙漠的具体地貌类型,其中图例系统包括底色、符号、代码和注记等多种表示方法,地貌晕渲的使用增强了地貌的立体感,使地图看起来更加美观。  相似文献   
942.
季节性河流是干旱区不同生态系间物种扩散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维持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子,但我国有关季节性河流水文生态学的研究一直相对滞后,且有关季节性河流水文长期动态的研究报道较少。以库姆塔格沙漠东南缘季节性河流-多坝沟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动水位计与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洪沟内部的长期水文动态特征。研究显示:多坝沟洪水集中在6~9月份,降水是洪水的唯一驱动力。洪水频率、流量与降水季节、降水量、降水强度等因子密切相关。任何时间,单次降水量低于5 mm时,降水无法形成明显的洪水过程;春季单次降水低于16 mm或夏季单次降水低于10 mm时,最大洪水流量均不超过0.3 m3·s-1。在没有洪水发生时,春秋季节泉水径流量表现为陡涨缓落,而夏季呈现陡落缓涨。该研究不仅为干旱区季节性河流水文监测提供了可行有效的方法,同时为进一步研究库姆塔格沙漠周边的生态水文过程、水资源管理利用及植物生存演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43.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肖塘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09年8-10月探测的资料,对该地区能量收支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8-10月的平均能量闭合率为78%,闭合差为22%。夏季白天,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各占净辐射的52%、6%、16%,夜间依次占净辐射的53%、3%、6%。夏季白天、夜间能量不平衡率分别为26%、38%。8月肖塘的总体输送系数CD平均值为4.5×10-3,CH为2.2×10-3。CD、CH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显著,都是夏季大于秋季,白天大,夜间小。  相似文献   
944.
为掌握人工种植条件下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个体质量特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咸水滴灌人工梭梭林内,采用统一的开沟、撒种接种方式,对不同林龄、不同深度接种肉苁蓉以及造林当年接种连年采收肉苁蓉的质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所有样地出土肉苁蓉个体间质量差异大,分布离散程度高。(2)接种时林龄越大,出土肉苁蓉个体平均质量、质量品质较好的比率以及质量分布离散程度都越高;不同林龄间肉苁蓉个体质量有极显著差异。造林当年接种、连年出土肉苁蓉个体质量的特征与不同林龄的相似,但质量品质较好的比率相对较低。(3)在40~120cm深度,随种植深度增加,出土2年生以上肉苁蓉个体的数量以及质量品质较好的比率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并可以分为3个层面:40cm、50~80cm、100~120cm。其中40cm深度质量指标明显较低,其他深度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规律,100~120cm深度的肉苁蓉个体相对细长、品相差。  相似文献   
945.
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土壤养分和粒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  逯军峰  付鹏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22,42(5):232-244
选取巴丹吉林沙漠周边8个典型地貌区域,开展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和粒度组成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区域土壤养分和粒度空间异质性较强,整体上土壤贫瘠,全钾含量中等;电导率变异性最大,pH的变异性较弱,其他因子属于中等变异。土壤整体上细沙含量最高,0—20 cm层黏土和极粗沙含量的变异系数较高;20—40 cm层黏土、粉沙和极粗沙含量的变异性强。(2)0—20 cm层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电导率区域差异显著;20—40 cm层全氮和速效钾含量的区域差异显著。0—20 cm层各粒级含量均有显著的区域差异;20—40 cm层极细沙、中沙和粗沙含量的区域差异显著。(3)0—20 cm和20—40 cm层以细沙为界限,小于细沙颗粒的物质与养分含量普遍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而大于细沙颗粒的物质与养分的关系普遍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46.
为揭示荒漠生态系统典型群落样地对近地层风沙活动规律,阐明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类型的防风阻沙效果,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4种典型植物群落,以裸沙丘作为对照样地(CK)开展群落风沙活动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群落内风速廓线符合对数分布规律;相对于裸沙丘地,4个样地的地表粗糙度显著增加,防风效果随距地高度增加而减小;在植物高度范围内,植物防风效果较好,植物高度范围外的防风效果减小,但仍有一定防风作用。植被的防风阻沙效果差异性来源于植被构型的差异。群落样地的输沙率符合指数Q=a+e^(bH)(a>0,b<0),且显著小于对照样地,植被可以有效减少近地表层输沙。4种群落距地面0—100 cm高度范围阻沙效果梭梭>霸王>四合木>油蒿。植被的防风固沙效果与植被高度、盖度和侧盖度线性关系显著。群落高度、盖度和侧盖度作为植物构型量化的一种形式,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油蒿、霸王、梭梭及四合木群落在该地区具有良好的防风阻沙效果。  相似文献   
947.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应用探地雷达(GPR)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进行探测,获取了沙丘内部构造的雷达相图像信息,结合区域自然地理和沙丘形态特征分析,初步探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GPR探测揭示了沙丘地表以下3—5 m深度的浅层构造信息,可识别沙丘中上部和丘顶部位的高倾角、上凸形和楔状交错层理、沙丘中下部和丘间地的低倾角-近水平层理构造,反映了沙丘上部风沙蚀积活动较强烈,而两翼中下部和丘间地以风沙加积为主。(2)从沙漠边缘到沙漠中心,植被线形沙丘浅层沉积构造组合由两坡不对称分布向对称分布变化,沙丘横剖面形态亦由两坡不对称向对称形态同步变化,但未发现沙丘侧向迁移的沉积构造证据。(3)依据不同规模沙丘内部构造变化序列,可将植被线形沙丘演化划分为灌丛沙丘、风影灌丛沙丘、垄状沙链、植被线形沙丘等4个发育阶段。随着叠置灌丛沙丘不断合并融入,线形沙丘宽度和高度持续增大,沙丘顶部风沙活动性增强,高倾角、上凸形、楔状交错层理增多。(4)在沙丘表层3—5 m以下块状层理以及GPR探测信号衰减、图像分辨率变差的成因,应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验证。此外,系统阐明研究区植被线形沙丘演化过程,尚需补充更多GPR探测资料并开展年代学研究。  相似文献   
948.
The routes and timing of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ibetan populations and associated paleoclimatic conditions. Many archeological sites have been found in/around the Tarim Basin,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nfortunately, most of these sites are surface sites and cannot be directly dated. Their ages can only be estimated based on imprecise artifact comparisons. We recently found and dated an archeological site on a terrace along the Keriya River. Our ages indicate that the site was occupied at ~ 7.0–7.6 ka, making it the earliest well-dated archeological site yet identified in the Tarim Basin. This suggests that early human foragers migrated into this region prior to ~ 7.0–7.6 ka during the early to mid-Holocene climatic optimum, which may have provided the impetus for populating the region.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Keriya River, together with the other rivers originating from the TP, may have served as access routes onto the TP for early human foragers. These rivers may also have served as stepping stones for migration further west into the now hyper-arid regions of the Tarim Basin, leading ultimate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lk Road.  相似文献   
949.
王丽媛  辛蔚  程捷 《古地理学报》2014,16(2):239-248
根据腾格里沙漠西北缘青土湖ZK1孔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物孢粉组合、磁化率特征和光释光年代的研究,恢复了该区的植被面貌,论述了青土湖地区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变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中更新世晚期可划分为凉干和暖湿2个阶段;晚更新世可划分为暖湿和凉干2个阶段,并且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反映的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的次一级气候旋回特征相吻合;全新世该地区主要经历了从暖湿到凉干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950.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Homeb silts of the Kuiseb valley, Namibia (i) accumulated in a dune-dammed lake, (ii) are end-point deposits, (iii) represent an aggrading river bed, and (iv) are slackwater deposits. Thus, they have been used alternatively as evidence of past drier conditions or past wetter conditions. Litho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two sediment sequences at Homeb indicates sedimentation by aggradation of the Kuiseb River triggered by a transition from an arid to humid climate. OSL ages for the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by the SAR protocol on aliquots of 9.6-mm and 4.0-mm diameter and on single grains. Four-millimeter aliquot minimum ages closely approximate the single-grain minimum ages and are younger than 9.6-mm aliquot minimum and central age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small-aliquot (4-mm) approach appears to provide ages comparable to those obtained by the more laborious and time-consuming single-grain method. Minimum ages indicate rapid deposition of the Homeb Silts in at least two episodes centered at 15 ka and 6 ka during climate transitions from arid to humid. Flash floods eroded the valley fills during slightly more ari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