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44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1518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应用多项分析测试技术,对南祁连盆地热水-默勒地区上三叠统可能烃源岩进行了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有机母源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该区上三叠统可能烃源岩为前三角洲和湖沼相的泥质岩沉积,其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为腐殖型和混合型,主要处于成熟阶段,有机母质主要为高等植物和一定数量的藻菌类低等水生生物的贡献。综合分析认为该套地层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其中一些层段生烃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92.
INTRODUCTIONTheSimaoregion (SWYunnan ,China) ,situatedbe tweentheAilaoshanbeltintheeastandtheLancangjiangzoneinthewest (Fig .1) ,isakeyareatochronologicallyconstrainlatePaleozoiccompressionaldeformationsandthusofprimein terestwhendiscussingtheplate tectonichi…  相似文献   
93.
A new early Late Triassic paleopole for Adria has been obtained from the Val Sabbia Sandstone in the Southern Alps. As Early Permian and Jurassic-Cretaceous paleomagnetic data from para-autochthonous regions of Adria such as the Southern Alps are consistent with ‘African’ APWPs[1–2], paleomagnetic data from this region can be used to bolster the West Gondwana APWP in the poorly known Late Permian-Triassic time interval. The Southern Alpine paleopoles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West Gondwana and Laurussia APWPs of Van der Voo [1] and used to generate a tectonic model for the evolution of Pangea. The Early Permian overall mean paleopole for West Gondwana and Adria,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eval Laurussia paleopole, support Pangea B of Morel and Irving [3]. The Late Permian/Early Triassic and the Middle/Late Triassic paleopoles from Adria and Laurussia support Pangea A-2 of Van der Voo and French [4]. The phase of transcurrent motion between Laurasia and Gondwana[5] that caused the Pangea B to A-2 transition occurred essentially in the Permian (at the end of Variscan orogeny) with an average relative velocity of approximately 10 cm/yr. Finally, the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paleopoles from West Gondwana and Laurussia agree with Pangea A-1 of Bullard et al. [6], the widely accepted Pangea configur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Jurassic breakup.  相似文献   
94.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系列剖面侧向追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金南  殷鸿福 《现代地质》1996,10(3):325-329
在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中,人们通常将该区侧向出露宽约1km的界线地层分解成7个相互平行、独立的小剖面进行各种地质研究。这不仅导致了研究资料的分散,而且引起了关于候选层型剖面位置的不必要的争议。沿露头剖面的野外追索观察和分析表明,露头区界线地层完全可以精确地追索,各种沉积记录的侧向变化是十分轻微的。已有的地层学研究也表明,各区段(小剖面)的沉积记录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果。当某些化石在一处采获后,在另一些小剖面上也肯定能找到,只要工作足够细致和深入。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些侧向上连续分布的采石场露头作为一个剖面来对待。这样亦符合国际地层委员会方针和章程中关于界线层型剖面露头完整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95.
贵州中三叠世岩隆沉积史及地球化学相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童金南  黄思骥 《地球科学》1992,17(3):319-327
  相似文献   
96.
肋木是欧亚大陆早一中三叠世最标志的一属植物,在华南以往的地质文献中尚未报道过。本文描述了首次发现于桑植县一带中三叠世巴东组下段的一种肋木化石即湖南肋木(新种)。根据这个种的孢子囊近似凹入的盘形等特征,认为它是一种适应在水体中漂浮的滨海潮坪植物。此外,文中对肋木的地质、地理分布也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并提出其确切的地质时限为印度期一安尼期的看法。  相似文献   
97.
晚三叠世卡尼期湿润幕(Carnian Pluvial Episode, CPE)是近年来最受瞩目的地质事件之一。此次事件以卡尼中期全球不同纬度环境湿度显著上升为主要标志。CPE的发生不仅对全球各地沉积格局产生重大改变,也对三叠纪生物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海洋生物群在跨越CPE期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灭绝与演替,大部分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在CPE之后出现明显的降低,著名的关岭生物群也受到了CPE的明显影响,并开始显现出危机。CPE之后,恐龙类群开始逐步占据陆地生态的主导地位,早中生代和现代生物的先祖开始在这一时期纷纷出现。CPE的发生揭开了现生生物演化史新的一页,并最终开创了早中生代和现生生物黎明。有关CPE的触发机制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① 晚三叠世巨型季风环流在卡尼期达到鼎盛并区域上影响了大气降水量;② 板块活动造成大规模火山喷发引发全球气候扰动。由于上述2种解释还未能与我国其他地质记录较好匹配,因而CPE在特提斯东缘的发生次序和发展过程并不清晰。这其中,对CPE触发机制的探讨,需要将全球板块变化与古气候模拟纳入其研究范畴。不同于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后生物类群缓慢重启和生态逐步复苏,CPE期间的生物演化与革新在短时间内促成了现代生物类群的形成。在我国,上三叠统卡尼阶分布广泛、发育齐全,且保存有各门类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是开展卡尼期气候- 环境变化与生态效应研究的重要场所。然而目前国内有关CPE研究还十分有限,一些基础的地质工作仍然有待开展。位于特提斯东缘的我国地质记录有助于深刻理解CPE过程和环境- 生物协同演化关系,尤其在现代生物多样性起源和当代生态系统结构成型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提供更多中国的对比方案。  相似文献   
98.
A candidate of the Induan-Olenekian boundary stratotype in the Tethyan region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The Olenekian Stage was proposed by Kiparisova and Popov[1] based on the type section along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Olenek River, Siberia. Later research showed that this section con-tains only the Olenikites spiniplicatus Zone of the Upper Olenekian Sta…  相似文献   
99.
通过 K-Ar 年代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可以厘定内蒙古锡林浩特-西乌旗英安岩-流纹岩形成于早三叠世(K-Ar:245Ma);其具有富硅碱,贫钙镁,显著的负 Eu 异常,低 Ba、Sr 丰度和高 Rh/Sr 比值,以及高 Ga、Zr、Nb、Ce、Y 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呈现相对富集的(~(87)Sr/~(86)Sr)_i(0.7068~0.7099)和中等亏损的 Nd(ε_(Nd)(t)= 1.66~ 3.34)的同位素特征。这些类似于 A 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可能是内蒙中部近于同期发育的铝质 A 型花岗岩浆的喷出相,形成于幔源岩浆底侵新增生中下地壳的直接部分熔融,并伴随其后的分异作用。这些具有 A_2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酸性火山岩与同期拉斑玄武岩构成了造山后拉张环境下发育的特征性双峰式火山岩组合,这不仅为内蒙中部在早中生代已经结束块体拼合而进入造山后阶段提供了进一步的岩石学证据,而且暗示了地幔物质的加入在中亚造山带后造山时期陆壳的垂向生长过程中起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研究了广西柳桥地区东攀剖面有机碳同位素的组成,并和浙江煤山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东攀剖面在1δ3Corg变化趋势上,既具有全球PTB剖面普遍存在的共性,又具有其独特性。在东攀剖面一个显著的1δ3Corg负漂移出现在事件界线(EB)之上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PTB)之下,这与煤山剖面具有相似性。显著的1δ3Corg负漂移指示了P/T之交生物绝灭后海水表层水原始生产率的降低以及大气和海水中CO2含量的增加,并得到放射虫绝灭事件、火山事件和海退事件的响应。煤山剖面1δ3Corg负漂移从第27层就开始向13C富集的方向恢复,而东攀剖面1δ3Corg在下Induan阶仍持续亏损,表明东攀剖面早三叠世的生物复苏明显滞后于煤山剖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