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56篇
  免费   2423篇
  国内免费   1174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8050篇
地质学   3641篇
海洋学   584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448篇
自然地理   98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307篇
  2020年   397篇
  2019年   486篇
  2018年   403篇
  2017年   339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409篇
  2014年   526篇
  2013年   552篇
  2012年   592篇
  2011年   629篇
  2010年   524篇
  2009年   612篇
  2008年   624篇
  2007年   765篇
  2006年   766篇
  2005年   644篇
  2004年   634篇
  2003年   573篇
  2002年   470篇
  2001年   349篇
  2000年   376篇
  1999年   317篇
  1998年   309篇
  1997年   265篇
  1996年   297篇
  1995年   231篇
  1994年   214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北京市地面沉降发展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面沉降是北京市平原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最早在1935年发现于西单至东单一带,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多个地面沉降中心,到2005年底,累计沉降量大于50mm的沉降区达4114 km~2,大于100mm的沉降区达2815km~2。地面沉降已经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已经对奥运场馆、规划新城、CBD等重要区域构成潜在威胁,所以必须及时制定完善的防治措施来降低地面沉降的危害。  相似文献   
982.
梅雨锋的典型结构、多样性和多尺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天气尺度梅雨锋的天气学定义基础上,利用GMS-5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常规气象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与最终分析资料对2002年长江流域典型梅雨期6月26—28日和二度梅期间7月23日、1998年5月梅雨与7月二度梅共4个梅雨锋个例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归纳了梅雨锋结构多样性;并着重对典型梅雨期的梅雨锋发展过程、水平以及垂直结构进行了多种物理量场(包括风场、温度场、急流、锋区、假相当位温、散度、垂直速度、静力稳定度等)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个例,不同的地区和时期,一次梅雨过程的不同阶段,梅雨锋的结构和性质都有可能不同,它可以从比较接近极锋的性质过渡到接近赤道锋的性质。在水平结构上梅雨锋是在高、低纬度不同尺度的环流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从而造成了梅雨锋结构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对典型梅雨锋结构进行综合分析表明梅雨锋对流层中下层锋面由强假相当位温水平梯度形成;梅雨锋南侧为暖湿气团、北侧为变性气团;梅雨锋南面为西南季风、北面为偏东气流;梅雨锋的上升运动和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梅雨锋的前沿;梅雨锋上方对流层上半部存在与副热带高空急流相配合的高空副热带锋;对流层上部的高空热带东风与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构成了梅雨锋降水的高空辐散流场。根据典型期梅雨锋以及二度梅倾斜型梅雨锋的对流层上、中、下水平环流特征,给出了梅雨锋的多尺度概念模型,主要包括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对流层高层的行星尺度的环流系统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高空热带东风急流与南亚高压、对流层中层的副热带高压与北方的短波槽以及对流层低层的行星尺度季风和切变线。  相似文献   
983.
气枪震源信号是短时非平稳信号,采用频谱细化算法能提高频谱分析的准确性。首先进行了改进线性调频Z变换(MCZT)和FFT两种频谱分析算法的误差仿真计算,然后进行气枪震源的水下子波信号和地震波信号的对比计算。结果表明MCZT计算误差较小、计算时间较少,能有效提高气枪震源信号频率和幅度特征提取的准确性,是气枪震源信号频谱特征分析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84.
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学者在屈曲约束支撑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着重讨论了屈曲约束支撑构件(核心单元、约束机构、无黏结构造层)和整体抗震性能以及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屈曲约束支撑以其良好的耗能性能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屈曲约束支撑的适用范围不断拓展,结构形式更趋多样化,设计方法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985.
硬脆性围岩在开挖完成后,其强度在高应力的影响下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这导致围岩开挖损伤区的发展也呈现出与时间相关的特征。在岩石强度时效性演化模型的基础上,以锦屏二级水电站试验洞钻孔摄像、声波、变形监测等开挖损伤区实测结果为目标函数,采用正交设计方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方法,建立了考虑时间效应的LSSVM-PSO智能反演分析方法,并以锦屏二级水电站试验洞为例,研究了开挖完成后的25 d里,围岩强度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时效性演化特征,进而获得这一时段内开挖损伤区扩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高应力地区,隧洞开挖后,围岩损伤区的主要扩展方向受地应力控制,且最大扩展方向为最小主应力方向,且破坏区(破坏接近度FAI≥2)也集中于该方向; (2)开挖损伤区面积随时间近似呈S形曲线变化,表明开挖损伤区初始发展较为缓慢,随着时间推移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最后又逐渐趋于稳定;(3)开挖后第3~10 d为开挖损伤区快速增长阶段。该研究成果对高应力地区硬脆性围岩开挖损伤区时效性演化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6.
昆明机场残积红土既是区域内重要的土地资源,更是各类工程建设的建筑地基,由于机场及临近区域内小江地震活动断裂带和普渡河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使研究区处于较不稳定状态。本文采用MIDAS GTS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利用动三轴试验所得出的结果,分别对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玄武岩残积红土、砂页岩残积红土地层下典型的地下结构进行了抗震模拟研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对红土分布区城市及村镇房屋建筑地基和地下空间结构抗震安全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7.
从台湾海峡与台湾浅滩的地貌特征、区域构造格局、海峡盆地形成历史、深部构造与断裂构造、震源机制解以及地震活动等方面论述了台湾浅滩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北东东向澎湖—北港隆起南侧断裂(义竹断裂)是该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988.
Kappos  A. J.  Stylianidis  K. C.  Pitilakis  K. 《Natural Hazards》1998,17(2):177-192
A hybrid methodology of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s presented, involving elements from both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methods. A model for correlating analytically calculated structural damage indices to loss (in monetary terms) is also proposed and calibrated against available statistical data. Probability damage matrices derived using this methodology are incorporated into a cost-benefit model tailored to the problem of estim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seismically rehabilitating the existing stock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in Thessaloniki, Greece. Losses calculated using the suggested procedure are foun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losses incurred during the 1978 Thessaloniki earthquake.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also indicate that benefit/cost ratios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are quite low. Hence, it appears that a pre-earthquake strengthening programme is not economically justifiable.  相似文献   
989.
The territory of Croatia and neighboring regions is divided into 17 seismic source zones, considering available seismolog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On this basis, seismic hazard elements (seismicity rate, maximum magnitude, b-value, probabilities of exceedance and return periods for a predefined set of magnitudes) are computed using the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appropriate for treating data-sets with variable completeness thresholds. The values of long term expected peak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obtained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he deterministic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ocedure are the highest in the Dubrovnik zone, while the Zagreb zone has the highest earthquake hazard in the continental part of the countr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9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