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对目前我国气象部门使用的VSAT卫星通信网络在气象业务信息系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基于VSAT小站的应急通讯系统针对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特点,遵循任务牵引、技术先进、机动灵活、平战结合原则进行系统设计与架构,可实现网络数据交换与传输、视讯会商、语音通话及传真等功能。在西北艰险地区开展了基于地质调查工作的系统测试与应用,实现了野外现场视频、语音信号与西安中心固定站的实时传输,同时实现了与北京地质力学研究所卫星便携站和视频会议终端双向视频的实时传输互联。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VSAT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在东昆仑地区试验的内容以及试验中所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其中试验内容主要包含了VSAT便携站卫星电话试验,音视频传输试验,单兵、便携站、固定站点对点测试及联机测试等。基于VSAT小站的应急保障系统在东昆仑试验区可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野外现场与指挥中心间的VOIP语音、计算机数据及图像视频的通信;各地质工作节点间的视讯会议或视频会商;野外临时作业现场之间的语音视频通信与数据支持等,为应急保障系统的进一步研建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开展天地一体化地震观测是目前推动地震短临科学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卫星观测为主要手段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是实现对我国及临区进行地震电磁效应高精度、大范围和大动态连续观测的有效途径,并且为地震短临预报开创空基监测的新思路。地面传输系统是连接地震电磁卫星各应用系统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它的科学设计是地震电磁卫星项目建设的基础。本文拟从国内外发展现状、系统建设指导思想、系统组成、链路功能描述、系统运行性能指标等方面对我国即将建设的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统进行简要分析介绍,从而为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统初步设计的完成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卫星通信小型地球站雷电防护技术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谢征 《气象科技》2005,33(3):275-277
卫星通信小型地球站(VSAT小站)这一现代通信系统正越来越多地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由于VSAT小站的部件主要由大规模集成电路构成并且设备安装时常常将天线置于楼顶,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因遭受雷电袭击而造成设备损坏的事件常常发生。本文主要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和IEC有关标准,结合目前国内气象、海关、烟草、金融等行业大量使用的VSAT通信小站结构原理和现代雷电防护理论,就如何对其进行雷击电磁脉冲的综合防护进行了探讨。强调了在现代防雷接地系统中,重要的是等电位系统的结构而不是接地电阻阻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