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12篇
  免费   2703篇
  国内免费   2559篇
测绘学   604篇
大气科学   985篇
地球物理   4145篇
地质学   6398篇
海洋学   1902篇
天文学   2033篇
综合类   693篇
自然地理   2214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391篇
  2021年   431篇
  2020年   491篇
  2019年   598篇
  2018年   482篇
  2017年   499篇
  2016年   517篇
  2015年   575篇
  2014年   682篇
  2013年   637篇
  2012年   742篇
  2011年   812篇
  2010年   656篇
  2009年   978篇
  2008年   894篇
  2007年   961篇
  2006年   943篇
  2005年   818篇
  2004年   815篇
  2003年   819篇
  2002年   643篇
  2001年   602篇
  2000年   577篇
  1999年   508篇
  1998年   559篇
  1997年   329篇
  1996年   302篇
  1995年   293篇
  1994年   262篇
  1993年   228篇
  1992年   197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且干布拉克蛭石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对产于新疆且干布拉克的我国最大蛭石矿的组成、结构和谱学特征做了系统的阐述。研究表明:且干布拉克蛭石是由金云母风化而成。由于风化的不完全,该蛭石保留了许多金云母的特征。该蛭石不是个严格矿物学意义上的蛭石,它是由金云母、严格矿物学意义上的蛭石、以及两者组成的多种混层矿物的混合物。金云母风化过程中可能有杂质铁相生成。蛭石的颜色和多色性,可能起因于其中的O~(2-)→Fe~(2+23+)和Fe~(2+)→Fe~(3+)  相似文献   
992.
某些矿物中同心层状鲕(豆)粒的自组织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综述了矿物中同心层状鲕(豆)粒的基本特征,接着提出该鲕状结构的二阶段成因模式(早期胶团从沉积物中的快速形成和晚期胶团在自催化反馈机制的作用下的有序化)。最后,用自组织(耗散结掏) 理论和动力学分析方法揭示出如下结论:①自催化反馈机理是胶团中杂质元素的催化结晶;②胶团在有序化过程中能形成时-空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即鲕粒同心层;③胶团中凝胶浓度和杂质元素浓度在相空间内为一极限环,定态胶团失稳后将沿着极限环闭轨演化并最终形成同心层状矿物鲕粒。寻找有序结构和自反馈机制是研究自组织结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3.
通过航磁资料反演地壳磁性结构和深断裂构造,进而结合岩浆活动及地质资料,论述了秦岭东段的地壳动力过程及构造变迁规律  相似文献   
994.
马边-永善地震带构造形式及地震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德润 《地震地质》1993,15(3):253-260
根据该地褶皱形态、断裂特征、应力场分布等资料研究,指出马边~永善及其两侧的构造形迹自西而东有一个相应强~弱变化过程。推测其力源主要来自西部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侧向推挤,所形成的马边-永善地震带是处于马边-昭通-曲靖断裂构造带的一部分,从而成为川西经向构造带的东部边界,也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浅部界线  相似文献   
995.
潘华  鄢家全 《地震地质》1993,15(4):347-352
阐述了核电厂选址工作中,确定设计基准地震动的“地震构造法”的构成及其基本原则,就其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颁布的新旧两版“核安全导则”(1979年版、1991年版)中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地震构造法”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它的改进  相似文献   
996.
山西断陷带地热特征与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断陷带是我国著名的地震活动带之一,其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震源浅,破坏性严重。山西断陷带地热场特征:各断陷盆地内部大地热流值或地温梯度值都比较高,吕梁山隆起区和太岳山丘陵区则比较低。提出清徐、临汾、蒲县、柳林四个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热结构,分别计算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采用逐步逼近法计算浮山—临汾—蒲县剖面二维岩石圈地温结构。并用断陷盆地内的临汾、吕梁山隆起区的柳林、太岳山隆起区的沁源地区的大地热流值推导其岩石圈厚度和底部温度。地热异常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重点探讨了地球内热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97.
林建华 《华南地震》1993,13(1):1-10
本文通过考虑地震烈度的随机性和模糊性,以及石结构强度破坏等级界限的模糊性,研究多层石结构抗震抗剪能力的可靠性问题.将地震地面运动模拟为含有模糊烈度参数的平稳过滤有色噪声的随机过程,引入抗剪强度破坏指数,建立了石结构抗震抗剪能力的模糊安全准则,为研究多层石结构的抗震抗剪能力可靠性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998.
地震序列类型判据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99.
单新建  冯德益 《内陆地震》1993,7(2):142-150
用网格频散反演技术计算了155条瑞利面波混合频散数据,将中国大陆分为目前最小分格2°×2°,得到了中国西部及邻区深至80km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三维剪切波SV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天山褶皱系地壳平均厚度为54km,上地壳平均速度为3.3km/s,下壳平均速度3.93km/s,上地幔盖层平均速度为4.64km/s,都偏大。北天山壳厚比天山薄,壳和上地幔盖层下均有低速层。(2)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壳厚46km,到其边缘的昆仑山、天山地带壳厚增加到52~55km。壳内无低速层,壳平均速度很低,为3.49km/s,地表有9km的沉积层。(3)青藏高原莫霍面呈凹形,平均壳厚为67km,平均壳速度为3.58km/s。东西端存在壳内低速层,埋深为15~35km。(4)南北带为构造复杂的区域,莫霍面深度具有东高西低,南北两端高、中间低的特点,带内普遍存在壳内低速层。南北带从群速度、速度、莫霍面等深线都可看到明显的横向差异。(5)准噶尔盆地地壳厚47km,无壳内低速层,中地壳不明显。该区呈稳定的大陆壳结构。(6)柴达木盆地在正常速度的中壳顶部有一高速夹层,速度为3.72km/s,厚10km,上顶部埋深14km。  相似文献   
1000.
新疆北天山晚古生代洋盆演化与推覆构造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通过实地考察并综合区域及深部物探资料,研究了北天山逆冲推覆系统的构造样式、结构特征和组合方式;认为北天山晚古代洋盆为板内地壳扩张活动形成的裂陷构造产物,存在时限短暂、对生物群迁移基本没有阻隔作用,不应具有分隔岩石圈板块的大地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