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3篇
  免费   935篇
  国内免费   842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36篇
地质学   4055篇
海洋学   161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268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222.
黑龙江省黑河市340高地金矿点大地构造上位于兴安地块东北缘,多宝山Cu-Au-Mo-W-Fe成矿亚带内,其地貌为浅覆盖区,找矿较为困难。本文采用浅钻技术取样,对研究区进行基岩填图,圈定出以硅化为中心、青磐岩化为外围的蚀变矿化带。对基岩样品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有6个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其中第二主成分与金元素关系密切,是研究区有效的找矿标志。高精度磁测结果显示区内构造以NNW向为主,且其线性低值异常或与蚀变引起的退磁有关。对区内的地物化异常进行工程查证,发现金矿点1处,圈定预测靶区1处。  相似文献   
223.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基于全国129个典型矿床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勘查项目实践验证基础上总结而形成的一种特别适合生产找矿第一线使用的有效方法。该方法以成矿作用内因(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外因(地质作用类型)相结合的思路,构建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主要内容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四川会理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经历多期构造事件叠加,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铁铜矿床。近年来,在拉拉铜矿的深部及外围已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和进展。本文以会理拉拉铜矿为典型实例及深部找矿预测成果示范,阐述该方法在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具体应用过程,得出了如下认识:早期成矿地质体为赋矿火山岩(河口群钠长岩类),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主要为基(中)性火山岩与沉积岩的界面及可能的喷溢口;热液叠加期成矿地质体推测为深部隐伏岩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主要为褶皱、断裂和裂隙。在总结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基础上,建立了拉拉铜矿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通过与地质和物探方法相结合,圈定红泥坡南部为找矿靶区,经钻探验证,发现厚大矿体,打开了区域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224.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勘单位先后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先后经历了初步探索、属地化管理、事企分体运行等不同阶段。十九大以来,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地勘单位改革迫在眉睫。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又快又好地进行地勘单位转型,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地勘单位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指出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改革意愿不强烈、转型工勘领域受阻、资本占有率低和人才匮乏。以此为基础,提出转变思想、学习集团化企业路线、投身地方产业结构、全面提升自然资源意识、加强自身建设和长期持续稳定转型的发展建议,供转型发展的地勘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225.
《China Geology》2021,4(4):686-719
The Jiaodong Peninsula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is the world’s third-largest gold metallogenic area, with cumulative proven gold resources exceeding 5000 t.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deep prospecting at a depth of 500–2000 m, particularly in the Sanshandao area where a huge deep gold orebody was identified.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latest prospecting progress achieved by the project team of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summarized. (1) 3D geological modeling results based on deep drilling core data reveal that the Sanshandao gold orefield, which was previously considered to consist of several independent deposits, is a supergiant deposit with gold resources of more than 1200 t (including 470 t under the sea area). The length of the major orebody is nearly 8 km, with a greatest depth of 2312 m below sea level and a maximum length of more than 3 km along their dip direction. (2) Thick gold orebodies in the Sanshandao gold deposit mainly occur in the specific sections of the ore-controlling fault where the fault plane changes from steeply to gently inclined, forming a stepped metallogenic model from shallow to deep level. The reason for this strong structural control on mineralization forms is that when ore-forming fluids migrated along faults, the pressure of fluids greatly fluctuated in fault sections where the fault dip angle changed. Since the solubility of gold in the ore-forming fluid is sensitive to fluid pressure, these sections along the fault plane serve as the target areas for deep prospecting. (3) Thermal uplifting-extensional structures provide thermodynamic conditions, migration pathways, and deposition spaces for gold mineralization. Meanwhile, the changes in mantle properties induc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lower crust and magmatic rocks. This further led to the reactivation of ore-forming elements, which provided rich materials for gold mineralization. (4) 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at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Jiaodong gold deposits occurred at about 120 Ma, which was superimposed by nonferrous metals mineralization at 118–111 Ma. The fluids were dominated by primary mantle water or magmatic water. Metamorphic water occurr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while the fluid composition was dominated by meteoric water in the late stage. The S, Pb, and Sr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or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re-hosting rocks, indicating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mainly derive from crustal materials, with the minor addition of mantle-derived materials. The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were formed in an extensional tectonic environment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ypical orogenic gold deposits. Thu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y are named “Jiaodong-type” gold deposits.©2021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226.
高密度电法的三维数据场可视化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密度电法是重要物探方法之一,由于它具有施工快捷、分辨率高、可靠性好、图像直观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寻找金属非金属矿、地下水及各类工程地质勘察等众多领域.目前,该方法在数据资料处理方面还局限在二维图像.本文结合在山西阳泉复杂采空区利用高密度电法和高精度GPS测量联合勘察的工程实例,基于WinDisp软件平台,实现了高密度电法的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构建了视电阻率参数下的三维地质体结构模型,并且可以任意移动、旋转、切片、分层显示、实时显示真实地理坐标等.该模型客观、真实、形象地反映了电性异常的三维地质结构,为高分辨率预测复杂采空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直观、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227.
CSAMT的静态效应校正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CSAMT方法在地下近地表存在电性横向不均匀时,在双对数坐标系中视电阻率曲线会出现沿着视电阻率轴平行移动的现象,称之为静态效应.静态效应对深部电性结构处理解释结果影响重大,需对其进行合适的校正.本文介绍了目前通常使用的几种静态校正方法,并且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在新疆某地进行的CSAMT铜矿勘探中,应用了曲线平移法进行静态校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28.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二维地震数据采集方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羌塘盆地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取得高质量的地震剖面存在很大困难。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通过50km长的二维反射地震试验剖面,初步探索出一套适用于羌塘地区地震资料采集的方法技术。研究对比表明,合理加大接收排列,采用有效深井、药量,添加适当大炮与适当延长记录长度等措施能够在该地区获得较丰富的地下反射信息。从试验处理的剖面看,该施工方式是合理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229.
城市活断层地震勘探的最佳组合方法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近年来在全国开展的大城市活断层地震探测实践,在简要介绍各种地震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不同地震勘探方法的适用范围、获得的主要成果和所解决的主要问题。讨论了现阶段用地震勘探获取地壳结构和对不同深度断层定位的最佳组合方法,即对于有沉积覆盖的隐伏数百米深度至地表的断层,可用浅层地震勘探对其进行追踪,基底(埋深数公里)以上断层可采用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对于地壳中、深断裂应用反射地震勘探和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联合探测方法;还可以进一步采用三维深地震测深方法获得城市下方的三维结构和构造信息。采用这样的组合探测方法能够较好地获得断层在不同深度的产状与展布以及由深至浅完整的分布图像,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30.
浅层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参数选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辉  丁志峰 《地震地质》2006,28(4):597-603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是当前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主要方法,勘探精度不仅受激发、接收等因素的影响,还与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密切相关。速度分析是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的关键环节,它的准确与否对动校正、共深度点叠加、叠后偏移及时深转换等都将产生影响。针对浅层地震资料目的层较浅、叠加次数少和城市背景干扰大等特点,文中对速度分析的参数选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相邻CDP道集内各接收道炮检距的分析,以及单个和多个CDP道集的对比,提出了用于速度分析的CDP大道集的抽取原则。并通过对不同的CDP大道集、速度扫描间隔、计算时窗长度、动校切除比例等所获得的速度谱的对比分析,对速度谱扫描过程中各参数的选取提出了建议,并对速度分析及时深转换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