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411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The paper describes a parsimonious approach for generating continuous daily stream‐flow time‐series from observed daily rainfall data in a catchment. The key characteristic in the method is a duration curve. It is used to convert the daily rainfall information from source rain gauges into a continuous daily hydrograph at the destination river site. For each source rain gauge a time‐series of rainfall related ‘current precipitation index’ is generated and its duration curve is established. The current precipitation index reflects the current catchment wetness and is defined as a continuous function of precipitation, which accumulates on rainy days and exponentially decays during the periods of no rainfall. The process of rainfall‐to‐runoff conversion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daily current precipitation index values at rainfall site(s) in a catchment and the destination site's daily flows correspond to similar probabilities on their respective duration curves. The method is tested in several small catchments in South Africa. The method is designed primarily for application at ungauged sites in data‐poor regions where the use of more complex and information consuming techniques of data generation may not be justified. Copyright © 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42.
滇西主高黎贡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形成时限的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构造形成时限的研究,可以为相关地质事件提供重要的制约条件。本次工作利用应变速率法进行分析,以主高黎贡韧性剪切带长英质糜棱岩为实例,通过石英自由位错法测得其差异应力130.69MPa,进而得出应变速率为2.906×10-13s-1;利用质量等比线法分析得出其体积因子为0.7314;进而可以求出构造形成时限为3.41万年。这一时间段的确定,为特提斯构造系形成时限的研究,给出了一项可供参考的数据,同时也表明应用应变速率法研究构造形成时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43.
利用1961—2017年北京观象台站逐分钟降雨资料,根据《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建立了北京市1961—1990年和1991—2017年两个气候态下的暴雨强度公式和2 a重现期下历时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180 min以5 min为时间段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表明:1)P-Ⅲ型分布曲线对北京市两个气候态下各历时降雨量的拟合效果最好,暴雨强度公式精度最高。2)对比1961—1990年和1991—2017年暴雨强度公式,整体而言,后者各历时重现期的暴雨强度值较低,但随着重现期的增大,两者的雨强差值也增大。3)1961—1990年和1991—2017年短历时雨型的雨峰位置系数分别为0.436和0.382,2 a重现期下前者的各历时雨峰位置比后者提前,各历时累积降雨均在初期增长较慢、雨峰前后增长较快,之后增速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744.
双差定位方法在山东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运用双差定位法和波形互相关技术,对2003年6月5日发生的青岛震群和1974年以来的潍坊(36°~37°N,118°~120°E)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使用多种震相,对深度进行控制。并对GENETIC遗传算法、交切法和双差定位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传统的定位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更切合实际,在山东地区的应用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45.
多年平均物候能够反映植被生长发育节律的均衡状态,是植被物候模拟与预测的关键参数之一。遥感已广泛用于地表物候监测,是空间多年平均物候信息的重要来源。然而,基于遥感的多年平均物候存在不同计算方法,如先确定每年时序曲线的物候点再求平均值(平均法),以及先求多年平均时序曲线再确定物候点(参考曲线法)。上述方法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但目前尚缺乏对这一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的认识。针对该问题,本研究利用2001年—2016年遥感植被指数数据,分别在平均法和参考曲线法下提取中国森林生长季起始时间的多年平均值(SOSˉ),比较SOSˉ的差异(SOSˉ)及其空间异质性;进一步选取物候研究中常用指标,即以SOSˉ为基础的温度“季前时长PD(Preseason Duration)”,分析SOSˉ不同计算方法对物候—气候关系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方法下的SOSˉ差异显著,总体上平均法小于参考曲线法(-2.6±2.2 d,占88%),其中存在8.0%和6.0%的有效像元其动态平均法和固定平均法小于参考曲线法超过7 d,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地区。(2)SOSˉ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随年均温的升高而减小(Slope=0.07 d/℃,P<0.01),随年均降水的增加而增大(Slope=-0.0005 d/mm,P<0.01)。(3)不同方法下的PD存在差异,约40%有效像元的差异(PD)超过5 d(其中近50%的像元PD超过15 d),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和西南山区。研究结果将为遥感地表物候的模型空间参数化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46.
山西地形复杂,汛期降水集中,短时强降水易引发地质灾害及城市内涝,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山西省2011~2016年290个高密度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结合本地强降水预警业务规定,根据致灾风险程度将短历时强降水分为四级,全面细致分析了各级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强降水的精细化预报有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主要受纬度和地形影响,各级强降水的累计降水量和降水小时数大值区一般沿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展布;短时强降水在每日15~18时高发,到了夜间20~23时,出现第二峰值;城区一般性强降水比乡村区域偏多偏强。  相似文献   
747.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2009-2018年的地面观测资料,细致解析塔中地区的风蚀起沙特征,所得结论如下:(1) 临界起沙风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塔中地区的临界起沙风速介于4.47-4.92 m/s,日最大值出现09:00-10:00时。(2) 春夏季是沙尘的多发季节。春、夏季,沙尘水平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638.9 kg/m和3298.9 kg/m,起沙持续时间的平均值分别为291.5 h和336.7 h。(3) 风蚀起沙事件更容易发生在白天, 沙尘水平通的最大值出现在10:00-11:00,起沙持续时间的最大值出现在10:00-13:00。(4)风蚀起沙事件在春季主要集中在偏东方向,在夏季主要集中在偏北方向上。  相似文献   
748.
一种大范围干旱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日本APHRO格点降水数据计算格点SPI序列,兼顾时空连续性,定义了一种大范围长历时干旱的识别方法。该方法以我国国土面积的10%作为大范围干旱事件影响范围的最小阈值,同时给定了干旱事件影响区域的空间连续和时间连续的判定标准,另辅以干旱烈度计算方法和干旱中心的识别方法,给出了此类干旱事件的面积、历时、烈度及干旱中心的指数定义和事件的识别过程。在此基础上,识别了我国1961—2015年以来的69次大范围干旱事件,得出这69次大范围干旱事件的平均面积指数为30.49%,平均干旱历时为8.15个月,平均干旱烈度为-4.192。利用此方法对1998—2002年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持续性区域干旱事件进行再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的干旱事件不仅局限于华北地区,同时也波及到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等地,涉及了4次大范围长历时的干旱过程。  相似文献   
749.
基于昌吉地区10个气象站点1970-202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运用气候倾向法、5年滑动平均趋势分析法、M-K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以及ArcGIS10.7环境下的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探究昌吉地区日照时数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昌吉地区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为2840.3h,空间分布特征为“东部多,中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并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速率为-62.8h/10a;从季度上看,日照时数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下降速率冬季最快,其次是秋季和夏季,春季变化幅度最小;日照时数年内变化呈现双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7月和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1-12月日照时数均呈现减少趋势,1月减少最为明显,12月次之。昌吉地区年日照时数在1987年发生突变;在影响因子方面,日照时数与总云量、水气压、雾日数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大风日数、扬沙日数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总云量、水气压、雾日数的逐年增加和大风日数逐年减少是日照时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