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279篇
地质学   103篇
海洋学   45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61.
淡水中丝状绿藻对重金属Pb2+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淡水中绿藻门的一些丝状种类,如毛枝藻(Stigeoclonium)、刚毛藻(Cladophora)、水绵(Spirogyra)对铅的吸附实验,研究淡水藻类与铅的吸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淡水中丝状绿藻对铅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当pH值和温度以及包埋藻类的量控制在一定条件下,即pH值约为4,温度为28℃左右,按照2 g藻类处理20 mL 质量浓度为100 mg/L Pb2+溶液原则包埋藻类,就可以使单位藻类吸附效率达到40%。  相似文献   
162.
几种海洋蓝藻生长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Synechococcus bacillaris,Oscillatoria lud,Schizothrix calcicola,Spirulina platensis等4各海洋蓝藻的生长条件的研究表明,除S.platensis外,其他3种蓝藻在“f/2”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外源生长因子对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S.bacillaris适应较高光强,其温度和pH最适范围较窄,S.calcicola  相似文献   
163.
164.
利用测井资料自动识别藻灰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藻灰岩在测井曲线图上具有不同于其它岩性的特征,据此确定了7种测井参数(自然伽玛、自然电位、井径、声波时差、补偿中子、补偿密度及深电阻率),将测井数据归一化后得到了相应的岩性判别样本参数。利用F-Means中速度较快的聚类迭代(LBG)算法对研究样本进行分类,优选了一组数据用于判别分析。在进行Q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用于岩性判别的3个判别函数,并对花土沟油田某井段进行了岩性识别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65.
从颗石藻、球等辫金藻300℃热模拟产物中检测出长侧链正烷基二氢化茚、烷基噻吩类化合物。二氢化茚类化合物碳数分布范围为C13 ̄C25,nC14烷基二氢化茚的相对含量最高,没检测到茚类化合物,说明二氢化茚和茚可以源自不同的先质,生活于咸水环境的低等生物是二氢化茚类化合物的母质之一。在300℃热解产物中检测出以m/z111和125为基峰的两个系列的长侧链烷基噻吩,表明在中-高盐度环境下,藻类将无机硫转化  相似文献   
166.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树植物有6种[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漆...  相似文献   
167.
根据2003年10月到2004年3月间日照港和邻近锚地水域及其船舶压舱水中的浮游植物调查资料,对浮游植物的群集结构和压舱水对其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日照港的浮游植物群集主要由温带沿岸性物种组成,以硅藻为主,还有少量的甲藻。对比船舶压舱水中浮游植物群集发现:压舱水中浮游植物群集和本地群集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有害物种在压舱水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68.
江蓠科红藻是重要的经济海藻,用途十分广泛。然而,近年来受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等的影响,其分类学地位引起了极大争议。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以争议比较大的江蓠属(Gracilaria)、拟江蓠(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和多穴藻属(Polycavernosa)为对象,总结归纳了其物种多样性、国内外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学者试图解答的问题以及部分自己的研究结果。以期为该类群的研究提供相对详细、客观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69.
经济海藻的病害一直是海藻人工栽培的一大障碍,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藻类病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病原鉴定,而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的海区微环境增加了病原分离和鉴定的难度。本文综述了经济海藻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的多样性和致病机制、病原的鉴定、检测和防治方法,并对未来我国海藻病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藻类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0.
Microbioerosion rates and microbioeroder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studied in four Kenyan protected coral-reef lagoons using shell fragments of Tridacna giant clams to determine their response to the influence of terrestrial run-off. Fourteen different microbioeroder traces from seven cyanobacteria, three green algae and four fungi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The river discharge-impacted reef and ‘pristine’ reef showed similar composition but higher microbioeroder abundance and total cyanobacteria- and chlorophyte-bioeroded area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study reefs. Cyanobacteria dominated during the north-east monsoon (NEM) relative to the south-east monsoon (SEM) season, with algae and cyanobacteria being major microbioeroders in the river-impacted and pristine reefs. The rate of microbioerosion varied between 4.3 g CaCO3 m?2 y?1 (SEM) and 134.7 g CaCO3 m?2 y?1 (NEM), and was highest in the river-impacted reef (127.6 g CaCO3 m?2 y?1), which was almost double that in the pristine reef (69.5 g CaCO3 m?2 y?1) and the mangrove-fringed reef (56.2 g CaCO3 m?2 y?1). The microbioerosion rates measured in this study may not be high enough to cause concern with regard to the health and net carbonate production of Kenya’s coral reefs. Nevertheless, predicted increases in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stresses related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e.g. increas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cidification), as well as interactions with local disturbanc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bioerosion, may b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