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A detailed field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a tidal bore to document the turbulent processes and sediment entrainment which occurred. The measured bore, within the Arcins Channel of the Garonne River (France), was undular in nature and was followed by well‐defined secondary wave motion. Due to the local river geometry a collision between the Arcins channel tidal bore and the bore which formed within the main Garonne River channel was observed about 800 m upstream of the sampling site. This bore collision generated a transient standing wave with a black water mixing zone. Following this collision the bore from the main Garonne River channel propagated ‘backward’ to the downstream end of the Arcins channel. Velocity measurements with a fine temporal resolution were complemented by measurements of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river level. The instantaneous velocity data indicated large and rapid fluctuations of all velocity components during the tidal bore. Large Reynolds shear stresses were observed during and after the tidal bore passage, including during the 'backward' bore propagation. Larg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estimates were recorded and the suspended sediment flux data showed some substantial sediment mo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murky appearance of the flood tide waters.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2.
钱塘江双向声传播测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4月和5月在钱塘江杭州段进行了双向声传播测流实验.两个声信号发送与接收站设置在钱塘江两岸,间距为3050 m.在声传播实验期间,沿着声传播路径还进行了12次走航ADP(Acoustic Doppler Profiler)流速观测.根据双向声传播的顺逆流传播时间差计算得到沿声传播路径的平均流速,与ADP走航观测结果基本一致,两者的均方差为0.03 m/s.通过ADP走航期间双向声传播时间差的平均值和ADP走航观测所得断面流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得到了整个观测期间断面流量的时间序列.实验较好地捕捉到了因钱塘江涌潮而引起的流量变化,流量的最小值为 -3406 m3/s,最大为3509 m3/s.第一和第二实验阶段钱塘江的净流量分别为1329 m3/s和979 m3/s.以上结果表明用双向声传播测流方法可实现对河道流速和流量连续的监测.  相似文献   
43.
分析了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距震中≤250km范围内,钻孔应力应变台网的异常显示特征。探讨了该次地震前的短临异常特性及其与发震构造体系的关系,并对台网内无异常显示的台站进行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44.
该文研究的井眼附近地应力分布包括了钻井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力状态。以大庆外围某油田为例,用三维有限单元方法,施以适当的边界力,模拟计算出原地应力场,即钻井前地应力分布特征,其大小、方向均与中国东部实测应力场一致。在此基础上,根据井径a与井心距r同比例放大或缩小时应力计算结果不变的规律,采取了扩大井口半径的手段,计算钻井后井口附近的应力场变化特征,其规律与观测到的井眼崩落结果十分一致。   相似文献   
45.
KZWY91—1000型钻孔瓦斯压力测定仪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西省云台山5次瓦斯测压试验,系统介绍了钻孔瓦斯压力测定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测试程序。并从测压泥浆质量管理、提高封孔效果和把握卸压环节总结出一整套测试经验。分析了测试原理、各主要部件性能、成功率高低、经济效益等。   相似文献   
46.
东山山前断层位于太原盆地东部,是盆地北端的边界断层。在多道直流电法和浅层地震勘探初步确定断层位置的基础上,采用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对断层进行准确定位,并结合年代样品测试确定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通过探测得到:东山山前断层是由三条断层组成的断裂带,长22km,宽约800m。断层上断点埋深约16.7m,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最大断距约23.96 m,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此结果修正了前人认为其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的结论。三种探测方法中,多道直流电法勘探只能初步确定断层的位置,采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探测方法是确定隐伏断层位置、判定断层活动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7.
介绍了滚刀钻头的特点、破岩机理、分布规律以及钻进参数等因素对钻进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施工实例对目前滚刀钻头使用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8.
首次提出了泥页岩X射线衍射定向指数的测定方法,探讨了定向指数与矿物成分,定向指数与泥页岩理化性能(密度、回收率、膨胀率、阳离子交换容量等)的关系。并在定向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指数的概念,然后以定向指数和综合指数为主要依据,对坍塌地层泥页岩进行了分类。这对于钻井工程上研究井壁稳定的机理,预防井壁失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
武长民  梁敏莲 《安徽地质》2006,16(4):301-304
介绍钻头设计思路,计算依据和制作技术要点。采用我公司自制的机械式扩底钻头进行扩底施工,可代替人工挖孔桩扩大头,收到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0.
用固体潮观测资料将钻孔应变变化换算为地层的应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钻孔应变观测值中潮汐频段部分和钻孔岩芯的弹性系数,将钻孔应变换算为地层应力的格值,用此格值可将钻孔应变的非潮汐变化换算成该地地层的非潮汐应力变化.从潮汐模型研究和潮汐观测结果来看,勒夫数受地球大结构的影响,空间变化不大,据此可用勒夫数的模型值去求定标定应力.由钻孔应变观测值求定钻孔应变的面应力系数和差应力系数,而不必知道耦合介质的力学性能.探头周围介质若非各向同性时,应力系数可用椭圆的解析式拟合.此外,还讨论了同井、同台、台网的校核问题,以及应力场模型的拟合和漂移的分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