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401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515篇
海洋学   522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Rapid elemental analysis of sediment samples by isotope source XRF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Energy dispersive isotope-source X-ray fluorescence (XRF) analysers are little used in academ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spite of being ideally suited to a number of tasks. In this paper an XRF method is tested by measuring a wide range of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of known elemental composition. Precision, accuracy and detection limits are presented.Using isotope-source X-ray fluorescence analysis,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Si, Ti, Ca, K, Fe, Mn, Cl, S, Nb, Ni, Pb, Rb, Sr, Zn and Zr can be determined in soils and sediments at a rate of >70 samples per day. The combination of speed and accuracy makes the technique ideal for three classes of application with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First, in sediments and soils that are highly heterogeneous, reliable characterisation is more dependent upon the number of samples measured than on measurement precision or accuracy.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method is sufficiently accurate to be used alone. This is also the case where there is high and wide ranging contamination of sediment or soil by Pb and Zn. Second, major elements (Si, Ti, Fe, Ca, K and S) can be measured with sufficient accuracy in sediments and soils to aid the interpretation of other sediment chemical analyses. Third, the technique is ideal for the rapid screening of sediment or soil, allowing effective targeting of samples for more time consuming or expensive analyses. The XRF method presented here offers rapid, non-destructive total elemental analysis of sediments and soils that is sufficiently accurate to be useful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992.
贝类养殖环境的多参数同步连续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贝类养殖对海湾环境的短期影响,在吊养和底播养殖区中利用同步自容式仪器,对海流、溶解氧、叶绿素荧光、浊度、水温、盐度、pH等环境参数进行了短期连续监测,观测结果支持同海区长期离散性环境调查和实验模拟结果,特别是为分析养殖笼对潮流流速的削减、悬吊养殖贝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和底层代谢对水层溶解氧的消耗等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93.
野上佑作  福原富 《湖泊科学》1998,10(S1):241-246
Humic compounds are one of the major substances that affect the COD value of the surface water of Lake Kojima. The humic compounds in the lake water were studied with a spectrofluorophotometer. The 3-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um suggests that two kinds of fluorescent substances exist in the lake water. One shows an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maxim (Ex) at about 240 nm and an emission maxim (Em) at 413 nm. The other has an Ex at 330 nm and an Em at 418 nm. The former peaks are associated with humic acid and the latter peaks are associated with fulvic acid. These peak intensities are proportional to the COD values. The fulvic acid in the lake water may be enriched by the effluent from domestic water treatment plants.  相似文献   
994.
不同底质改良处理对三种挺水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巢湖水域三种优势挺水植物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底质处理下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三种挺水植物地上部生物量以香蒲最大,芦苇次之,菖蒲最小.香蒲的叶绿素a(Ch1.a)、叶绿素b( Chl.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均显著大于芦苇和菖蒲,光合速率、Fv/Fm和ΦPSⅡ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995.
腐殖物质对污染物如有毒金属元素(如汞.铜和铅等)及有机污分子荧光染物(如多环芳烃,有下几农药等)具有络合或吸附作用,从而改变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及其迁侈途径.所以能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的毒性。近年来,用分子荧光学研究两者间的这种作用过程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运用荧光偏振技术在腐殖物质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现状。荧光偏振的研究成果可加深对腐殖物质与污染机理的认识.能较精确地定量评估它们之间的作用强度.了解它们结合后的分子构型变化.有助于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相似文献   
996.
以确定测试基性岩中痕量硒的最佳溶样方式为目的,分别采用加压(PTFE)强酸消解和常压强酸消解两种方法消解标准参考物质和地质样品,直接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实验选用标准参考物质GWB07105、GWB07107对方法准确度和精确度进行验证,所测得总硒量与推荐值相符,标准偏差(SD)小于7.3ng/g,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8.9%。实验测定了5个硒含量不同的岩石样品,不同方法所测数据基本一致。样品的均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痕量硒的测定结果。综合评价比较二者的测定结果,可知加压(PTFE)强酸消解(硝酸+硫酸+氢氟酸)为最佳溶样方式。  相似文献   
997.
辐射传输模式HydroLight是研究水体辐射传输特性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进行石油类水体辐射传输特性的有效模型。本文基于2018年8月在辽宁大连港海域实测的石油类污染水体的表观及固有光学量数据,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配比模拟试验,利用HydroLight对油类物质和藻类物质的单一组分和两者混合水体的遥感反射比(remote sensing reflectance,Rrs)光谱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1)在仅含油类物质单一组分的水体中,Rrs随着油浓度Coil的变化分为两个特征波段:400~480 nm和480~700 nm。在400~480 nm波段范围内RrsCoil的增加而减小,在480~700 nm随Coil的增大而增大;(2)在仅含藻类物质的单一成分水体中,叶绿素的光谱特性需要其浓度Cchl达到一定值才能表现出来,在低Cchl时的Rrs光谱特性反映为纯水的光谱特性;(3)在油藻混合水体中,随Coil的增加会增大叶绿素的Rrs,但不会明显改变叶绿素的Rrs随波长的变化趋势,这说明油藻混合水体的光谱形状主要受叶绿素的影响,油类物质的存在只改变光谱的量值。利用HydroLight对石油类污染水体的Rrs展开研究,有助于丰富水色遥感基础研究,对完善各类水体生物光学模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98.
为研究水深梯度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实验设置0.6、1.3、2.0 m 3个水深条件,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测定3种水深处理下苦草叶片的荧光参数和快速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1)随着水深增加,无性系分株数、叶片数、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等形态指标显著降低,而最大叶长、平均叶长、最大叶宽没有显著变化,2.0 m处苦草生长受到抑制;(2)不同水深对苦草叶片初始荧光F0和最大荧光Fm没有显著影响,而最大量子产率Fv/Fm和荧光参数Fv/F0随着水深增加显著增加,叶片光合系统Ⅱ光化学效率亦显著提高;(3)0.6 m处苦草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显著低于2.0 m处;(4)通过拟合光响应曲线所得的光响应曲线初始斜率、光抑制参数、最大电子传递速率以及半饱和光强在不同的水深处理间均差异显著;(5)2.0 m处苦草叶片的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以及Chl.a+Chl.b含量均显著高于0.6 m处,而Chl.a/Chl.b和Car/Chl.a的差异则不显著.综上所述,0.6 m处苦草的光合能力较弱、保护机制强,而2.0 m则相反,从而说明苦草通过调节自身光合生理来适应不同水深环境.  相似文献   
999.
来莱  张玉超  景园媛  刘兆敏 《湖泊科学》2021,33(5):1299-1314
随着湖泊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蓝藻水华频繁暴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国内外重大环境问题.浮游植物是水体的初级生产者,是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遥感技术则是探测水体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重要手段.在收集整理近千篇国内外水体浮游植物遥感研究论文的基础上,从卫星数据源、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角度,总结了遥感技术在富营养化湖泊浮游植物监测应用的历史进展、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现有的富营养化水体浮游植物遥感研究,以湖泊蓝藻水华问题为切入点,研究视角由水体表层(藻华面积、色素浓度)转至水下三维(藻总量),研究方法从定性识别转向定量反演,研究内容从监测蓝藻水华推进到探测不同类群蓝藻,逐渐形成了以应用为导向,"MODIS/VIIRS大中型湖泊日常监测—GF/Sentinel2小型湖泊针对性监测—无人机应急监测"的浮游植物遥感综合监测体系.上述研究梳理了富营养化水体浮游植物遥感监测湖泊水环境学科的发展动向,以期为从事蓝藻水华生态灾害监测和预警人员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南太湖入湖口产毒微囊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太湖入湖口产毒微囊藻的丰度对于周边县市取水口的水质安全和太湖水质有着重要影响.以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E/ndaF为靶基因,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产毒微囊藻的方法,并对南太湖入湖口7个监测点水样中产毒微囊藻的丰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强及准确性、重复性较好.建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3.454x+49.88,斜率为-3.454,R~2=0.991,扩增效率E为94.6%,定量检测区间为1.689×10~4~1.689×10~8拷贝数/μl.对南太湖入湖口7个监测点检测表明,夹浦和合溪2个监测点的产毒微囊藻数量最高,预测产毒微囊藻浓度分别为(1.99±0.35)×10~5和(1.47±0.23)×10~5cells/ml.7个监测点的产毒微囊藻的种类较为一致,均为铜绿微囊藻.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水体中微囊藻毒素产毒藻种种类和数量,为蓝藻水华监测、预警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