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6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786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180篇
地球物理   308篇
地质学   676篇
海洋学   284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29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971.
In a re-study of regional geology by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CGS), the key problem is in the stratigraphical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According to the new isotopic dating of the Meso- and Neoproterozoic in China, there have been great changes in the strata correlation and tectonic explanation. The authors obtained four zircon 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SHRIMP) U-Pb datings from the bentonite of the Lengjiaxi Group (822±10 Ma, 823±12 Ma and 834±11 Ma) and Banxi Group (802.6±7.6 Ma) in north Hunan Province,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iddle part of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On the basis of the zircon dating mentioned above, the end of the Wuling orogen is first limited in the period from 822 Ma to 802 Ma in one continued outcrop (Lucheng section) in Linxiang city, Hunan Province. Combining a series of new zircon U-Pb datings in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 several Neoproterozoic volcanic event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 geodynamics, it is useful to set up a practical and high precision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and basic and unified late Precambrian section in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972.
Post‐Late Paleozoic Collisional Framework of Southern Great Alta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outline the post-Late Paleozoic (latest Permian to Cenozoic) collisional framework of the southern Great Altai (Central Asia) produced by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Tuva-Mongolia and Junggar continental terranes (microplates). The collisional structures in the region class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geometry and deformation style, dynamic metamorphism, and compositions of tectonites are of three main types: (1) mosaic terranes made up of large weakly deformed Paleozoic blocks separated by younger shear zones; (2) contractional deformation systems involving structures formed in post-Late Paleozoic time, parallel faults oriented along collisional deformation systems, and relict lenses of Paleozoic orogenic complexes; and (3) isolated zones of dynamic metamorphism composed mostly of collisional tectonites different in composition and alteration grade.  相似文献   
973.
以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采用酶活力测定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牡蛎不同组织中氨肽酶、胰蛋白酶型丝氨酸蛋白酶、组织蛋白酶等几种主要蛋白酶的分布,探讨牡蛎肉在4°C冷藏过程中酶活力和鲜度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牡蛎的外套膜、鳃、闭壳肌和性腺-内脏团四种组织中,亮氨酸氨肽酶、丙氨酸氨肽酶、精氨酸氨肽酶均有较高酶活力;胰蛋白酶型丝氨酸蛋白酶主要分布于性腺-内脏团,在另外三种组织中活性较低;组织蛋白酶B和B+L绝大部分在性腺-内脏团中表达。在4°C冷藏过程中,酶活力发生明显变化,经7d冷藏后,性腺-内脏团中亮氨酸氨肽酶的酶活力为初始值的25.15%,丙氨酸氨肽酶的酶活力为初始值的31.65%,精氨酸氨肽酶的酶活力为初始值的23.19%;组织蛋白酶B和B+L的酶活力分别是初始值的2.59和4.23倍;胰蛋白酶型丝氨酸蛋白酶酶活力上升44%。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牡蛎的鲜度指标发生变化:牡蛎pH值呈现先降低,9d后上升的趋势;氨基酸态氮含量由初始的(0.26±0.05)g/100g增加至第7d的(0.31±0.03)g/100g;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从(5.60±0.64)mg/100g上升至第7d的(17.50±0.37)mg/100g;SDS-PAGE分析显示,牡蛎冷藏过程中四种组织的蛋白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解。本研究揭示了牡蛎在短期冷藏过程中几种主要蛋白酶和鲜度指标的变化规律,为牡蛎的冷藏保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74.
梅西  张训华  李日辉 《地质论评》2013,59(6):1024-1034
底栖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DLC70 3孔(36°38′15″ N,123°32′56″ E,水深7200 m)7120 m长的柱状样保存了130 ka以来的沉积记录。依据349个样品的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征种的分布,结合岩性粒度变化,可识别9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对应5个海相层和4个陆相至过渡相层;结合AMS14C和OSL测年数据建立了钻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年代地层,可以与南黄海其他钻孔的地层进行对比。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种的丰度变化,探讨了研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环境变化,认为海平面频繁波动是该地区不同成因类型地层从陆相、潮间、滨岸、滨海、近岸浅海、到浅海反复演替的关键。孔段2040~2780 m(MIS3早期)和5500~7120 m(MIS5e)的底栖有孔虫优势种是 Buccella frigida和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代表了与目前相似的冷涡边缘的冷水环境,指示南黄海古冷水团在MIS5e和MIS3早期高海平面时期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975.
山区短波辐射的空间异质性非常强, 地形的遮蔽影响在山区能水循环模拟研究中不容忽视. 改进了SHAW模型和SHAWDHM模型的辐射模块, 使之能考虑地形的遮蔽作用对山区辐射平衡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 并在单点和流域尺度进行数值模拟实验, 对比分析山区辐射过程对流域能水循环和径流的影响. 结果表明, 因地形的遮蔽作用, 地表接收的太阳直射辐射可减少25%左右, 模型模拟的土壤温度和蒸散发量分别降低约0.5 ℃和20%. 考虑山区辐射过程后, 模型模拟的春季融雪和夏季蒸散发均有所减缓, 导致春季融雪径流降低和夏季径流增加. 与观测径流对比发现, 考虑山区辐射过程后, 模型对径流量的模拟精度有所提高, 逐时径流量的纳什效率系数由0.677提高到0.711, 径流量的观测值与模拟值间的相关系数由0.835提高到0.851.  相似文献   
976.
以青藏铁路沱沱河取土场草本植物种植区为例, 在野外和室内分别对生长期为5 a的6种草本做了原位拉拔试验、 室内拉伸试验和剪切试验, 分别得到了试验区梭罗草、 碱茅、 冷地早熟禾、 赖草、 垂穗披碱草、 星星草等6种草本根系抗拔力为187.34~57.89 N、 抗拉力为4.44~2.99 N, 抗剪力为4.33~3.85 N. 同时, 对取土场试验区6种草本地上茎叶、 地下根系15种化学元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地上茎叶和地下根系主要含有Al、 Ca、 Mg、 K、 Fe、 Sr、 Zn、 Mn等8种元素, 其中Al、 Ca、 Mg、 K等4种元素较其余元素含量显著; 此外, 6种草本其根系所含Ca、 Fe、 Zn、 Sr、 Ni、 Cu等6种元素含量均显著大于相应草本种的茎叶部分. 试验区6种草本抗拔力由大至小依次为梭罗草、 赖草、 冷地早熟禾、 垂穗披碱草、 碱茅、 星星草, 6种草本其根系所含的其中前8种主要化学元素依次为Al、 Ca、 Mg、 K、 Fe 、 Zn、 Mn、 Sr等元素, 这说明了取土场试验区6种草本根系固土力学强度与根系所含化学元素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7.
21世纪前中期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IPCC SRES 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水平分辨率为25 km的连续气候变化模拟试验数据, 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 2001-2050年冷暖等级呈显著增高趋势, 其中以夏季变化最为明显, 冬季变化最小; 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呈显著增多趋势, 而极端低温事件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 干湿等级呈不显著增高趋势, 四季中只有冬季干湿等级呈减小趋势, 其余三季均呈升高趋势; 干燥和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均呈显著增多趋势.地形尤其是经、 纬度和海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8.
刘思敏  王浩  严登华  秦天玲 《冰川冻土》2016,38(5):1264-1272
全球气候变化对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产生了显著影响,识别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是暴雨洪涝灾害综合应对的关键.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内229个气象站点1950-2012年的实测逐小时降水数据,遵循淮河流域实际情况对暴雨事件进行场次划分,并以此作为基础统计单元,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运用统计学方法并结合气象学理论,以场次暴雨事件开始时间、达到雨强峰值历时、场次平均暴雨历时及暴雨事件发生频次4个指标分析不同年代背景下淮河流域场次暴雨事件发生的过程变化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场次暴雨发生时间呈现宽幅化和极值化的变化趋势,暴雨发生时间出现了后移和双峰化的特征;暴雨历时及到达雨强峰值历时均呈现增加趋势,整个流域场次暴雨事件在1990s-2000s进入一个增加时期;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使流域内暴雨事件发生的频次不断增加,历时不断增大,长历时高频次特征明显,尤其是近20 a来,淮河流域暴雨事件高发区域呈现出从流域部分地区向全流域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79.
寒区土壤温度场观测多采用垂直埋管方式,常用管材有铁管、PVC管、PPR管、PE管等,在实践中发现同一地点不同材质测管所测温度场存在较大差异.为研究几种常用测温管材测试值的差异性,2014年11月3日至2015年4月29日对四种材质垂直埋管与土壤直埋传感器的测温方式进行了现场比对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材质垂直埋管因其物理性质的差异,在测温过程中对温度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VC管和PPR管的测温值分别偏高于相应土层温度约0.8℃和0.3℃,而铁管和PE管则分别偏低于相应土层温度约0.4℃和0.6℃.(2)管材中温度场数据与土壤温度场数据相关性由高到低排序为:铁管 > PPR管 > PVC管 > PE管.(3)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得铁管-土壤各层埋深温度场的转换系数,并得到铁管-土壤温度场拟合方程,经证实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980.
依据甘肃兰州市1955-2010年沙尘暴、 浮尘天气事件年变化资料, 划分年强度分级, 应用Markov模型对其不同强度发生概率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预测和检验了2011年兰州沙尘暴浮尘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结果显示: 2011年沙尘暴发生的特强年、 强烈年、 强发生年、 一般发生年和少发年的概率为,而事实上2011年发生沙尘暴0次,属于少发年, 符合预测结果; 2011年浮尘天气发生的特强年、 强烈年、 强发生年、 一般发生年和少发年的概率为,而事实上2011年发生浮尘9次,介于平常年和少发年范围, 符合预测结果.随着时间序列的延长, Markov模型可成为短期沙尘暴浮尘天气变化预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