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钙化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示,并与粥样硬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灶中存在球状与块状两类不同形貌的矿物集合体,但是关于两类钙化矿物学特征的区别以及其在病灶中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仍不充分。选取具有不同程度钙化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样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其附带的能谱仪(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其附带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以及拉曼光谱(Raman),对钙化物的形貌、构造以及基于空间分布的物相组成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钙化灶中心由块状钙化构成,周围分布着球状钙化。块状钙化中物相分布不均匀,其中心由碳羟磷灰石(CHA)构成,边缘除CHA外还含有部分无定型磷酸钙(ACP)。球状钙化由白磷钙石(WH)与CHA构成。  相似文献   
22.
目的:通过研究评价能谱CT(Spectral CT)成像功能参数的有效性,并探讨这些参数在评估局部梗死心肌图像质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30例冠心病患者,均在一次扫描中行宝石能谱CT常规冠脉CTA(CCTA)扫描模式和宝石能谱成像(GSI)扫描模式。患者均在一周内行心脏MRI扫描。常规混合能量图像上分析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别找出1 min和3 min单光子能量水平的图像上梗死心肌与正常心肌的最佳对比噪声比(optimal CNR)以及对应的最佳单能量值和此能量值的图像噪声值,通过单因数方差分析方法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和图像噪声值进行比较。在MRI心肌灌注图像上找出梗死心肌并与能谱CT进行相关性对比。结果:宝石能谱CT共检出梗死心肌36个区域,所有梗死心肌在CCTA图像上均有区域供血冠脉50%以上狭窄(71.7%±16.2%),并且找出的梗死心肌与MRI心肌灌注图像有较高的相关性(r=100%,P=0.00)。1 min、3 min单光子能量水平图像上最佳CNR值明显高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CNR值(P<0.05)。1 min、3 min最佳单能量值水平的图像噪声值均低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P<0.05)。结论:能谱CT的GSI能谱成像模式较常规混合能量图像能够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从而提高了梗死心肌的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23.
目的:采用CTA探讨脉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虹吸段斑块成分和体积的差异、及其对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行颈动脉CTA检查患者100人,其中男性65人,女性35人,平均年龄(55±9)岁。根据CT值的不同区分颈动脉分叉处及虹吸段斑块成分(脂质斑块<60 HU;混合斑块60~130 HU;钙化斑块>130 HU),并测量各成分斑块体积。分别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分析颈内动脉虹吸段与颈总动脉分叉部各组分斑块体积及构成比差异,并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其曲线下的面积,分析斑块总体积、各成分斑块体积对预测出现脑血管症状的准确性。结果:颈动脉分叉段与虹吸段斑块总体积分别为(752.3±3.4) mm3,(56.2±5.541) mm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虹吸段脂质斑块数量构成比为16.8%,钙化斑块数量构成比为49.1%,混合斑块数量构成比为34.1%;颈总动脉脂质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数量构成比分别为33.3%,32.0%,34.6%,两处斑块数量构成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6.077,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分叉斑块总体积、脂质斑块体积及混合斑块体积对脑血管症状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0.00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2、0.773及0.653,且颈动脉分叉脂质斑块体积为203.383 mm3时为最佳截割点,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9.0%、82.2%。结论:颈动脉分叉部和颈内动脉虹吸部不同类型斑块体积和构成比间有显著差异,颈动脉分叉部脂质斑块体积对脑血管事件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双能量血管成像配合高浓度碘造影剂在眼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行颅脑CTA患者80例(160眼),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分别行双能CT血管造影及螺旋CT减影成像后判断与分析。前者使用拜耳370mg I/m L造影剂,后者使用GE 350mg I/m L造影剂;结果:所有入选者的眼动脉CTA图像均明确显示,眼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充盈良好;经过测定,观察组的颅内段、视神经管段、眶内段等眼动脉直径都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直径分别为1.26 mm±0.16 mm、1.21 mm±0.18 mm、1.12 mm±0.14 mm;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8.8%和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双源螺旋CT行双能CT血管成像在眼动脉疾病判断的应用显示效果佳,能有效判断眼动脉直径状况与斑块情况,从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5例胸痛患者行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分别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诊断。其中22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结果相对照。结果:所有行64排螺旋CT检查的患者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显示肺动脉栓塞21例、冠状动脉狭窄30例、主动脉夹层8例、主动脉瘤2例、气胸1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扫描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6.
目的: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作对照,探讨低管电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52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行双源CTCA及CAG检查,将CTCA与CAG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并评估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结果:CTCA与CAG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好(kappa值=0.839)。以冠状动脉分支为单位时,CTC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2%、95.2%、89.1%、97.6%和96.2%;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时,相应的值分别为98.1%、96.3%、92.7%、99.0%和96.8%。结论:低管电压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临床价值高,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联合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功能在预测急性胸痛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对294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冠脉CTA检查,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左心室局部运动功能,并对患者2年内MACE的发生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模型来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及左心室运动功能异常与MACE的相关性。结果:冠脉狭窄者MACE发生率(22.9%)是无明显狭窄者(1.6%)的14倍。无局部室壁运动异常(RWMA)与RWMA者其MACE发生率明显不同,在冠脉狭窄〈50%组其MACE发生率分别为0.9%和12.5%,在冠脉狭窄≥50%组其MACE发生率分别为8.1%和39.4%。结论:CTCA有助于提供急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信息。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心肌桥的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特点及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2名患者进行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图像后处理(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容积重组),分析其影像改变及特点;并分析左前降支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关系。结果:92例病例共检出心肌桥23例,检出率25%。其中左前降支中段18例,占78.2%;临近心肌桥段冠状动脉与无心肌桥相同部位冠状动脉斑块的发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心肌桥的有效且无创的方法之一;心肌桥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
目的:用64排螺旋CT对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进行术前评估,描述胆管、胆囊动脉解剖变异以及影像所见与外科手术计划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5月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2名(男12例,女10例,26~56岁,平均年龄45岁),进行术前64-MSCT检查,将检查结果经过后处理后与术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MSCT图像。其中20例患者获得满意的胆囊动脉显影图像,另外2例中1例胆囊动脉未显示,1例胆囊动脉细小,在后处理中无法显示,其上肝门区有一海绵状血管瘤,与胆囊动脉联系较紧密;20例显影的胆囊动脉均为主干型,其中19例胆囊动脉走行于胆囊三角内,1例走行于胆囊管后方;22例患者中有19例胆囊管直接汇入肝总管右侧,1例胆囊管开口于肝总管左侧,于肝总管后方穿过进入Calot三角,1例胆囊管迂曲,1例胆囊管与肝总管平行走行,至十二指肠后段或胰腺后段始与肝总管汇合。22例患者中17例患者影像诊断为胆囊结石,5例患者影像诊断为胆囊炎,以上结论腹腔镜术中均证实。1例患者影像诊断为十二指肠占位压迫胆总管下段,直接转为开腹手术,术中证实。1例患者影像诊断为肝门区海绵状血管瘤,转为开腹,术中证实。结论:术前64排螺旋CT可以描绘胆囊动脉及胆道系统解剖,发现解剖变异,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行性以及难易度。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尘肺患者不同分期中主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尘肺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所有人员进行X线胸片及多层螺旋CT检测,对比分析不同分期尘肺患者及健康人群的主肺动脉直径、平均流速、血流峰值和单位时间内流量等参数。结果:健康人群的肺动脉平均流速、血流峰值及单位时间内流量明显高于尘肺患者,且尘肺患者的肺动脉平均流速、血流峰值及单位时间内流量与尘肺分期成反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人群的主动脉直径明显低于尘肺患者,且尘肺患者动脉直径尘肺分期成正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胸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有效检测不同分期尘肺患者主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可为尘肺分期提供有效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