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8篇
  免费   856篇
  国内免费   884篇
测绘学   327篇
大气科学   217篇
地球物理   1328篇
地质学   2356篇
海洋学   431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568篇
自然地理   60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55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
低渗透储层水平井—直井联合布井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布井方式至关重要。首先利用劈分流场的方法直观地给出常规储层水平井—直井联合布井的产能评价方法;然后针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特点,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条件下建立新的井网渗流物理模型并求解得到产能评价公式;最后经分析计算给出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面积井网极限注采井距关系曲线。研究结果为低渗透储层部署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运用RS和GIS技术,以青藏高原冈底斯地区遥感影像图的制作和水系格局详细解译为基础,结合冈底斯地区线性构造解译,分析了冈底斯地区水系的展布特征和活动构造对水系的控制作用,认为冈底斯地块在新近纪以来随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的同时,区内断隆带和断陷带的隆升速率和强度又有显著差异; 伴随强烈的隆升过程,在地体内发育大量不同性质的近NS向断裂构造,冈底斯地区水系的分布和形态明显受该区新构造运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63.
以1999-2004年间中国西部地区近650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二维“高张力样条”函数内插算法获得了连续地壳形变场。结果表明,相对于稳定欧亚参考框架,中国西部现今地壳运动西强东弱,北向运动从西向东逐渐减弱,东向运动逐渐增强,青藏高原东缘及附近地区是东向运动的消减区带;主应变从西向东由压缩应变转变为拉伸应变;最大剪应变主要位于喜马拉雅地块及其东部地区;中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似乎集中发生在印度板块北东向挤压欧亚板块的两条共扼带内,与地壳形变场有一定对应关系,地壳形变的高应变率区为中强地震多发地带。  相似文献   
64.
廖家坪高陡斜坡详细勘查结果表明廖家坪坡体上分布有7层软弱层,发育有两组高倾角节理,相互垂直,形成众多危岩体岩柱。上部软弱层为蠕滑层,悬崖壁存在的众多危岩体及岩柱以软弱层为基底。根据平推式滑坡的变形失稳机理分析,计算其起动临界水头高度,认为该斜坡上部坡体平推式滑动的可能性较小。根据工程地质类比法认为由于基础风化压缩,也可造成硬岩拉张,形成次生倾倒破坏;采用离散元分析验证了廖家坪高陡斜坡倾倒破坏演化过程,模拟结果与野外调查的变形破坏现象完全一致,表明该高陡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为倾倒失稳模式。这一破坏模式的判定为廖家坪高陡斜坡的稳定性分析和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5.
笔者在追忆李四光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的新论点,包括:运用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地震规律;应用地震预测整体观进行地震预测;划分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构造活动性;加强综合监测,研究各种地震前兆和相关的自然变异的发展趋势;圈定地震风险区,制定防震应急预案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6.
The Late Archaean Closepet Granite batholith in south India is exposed at different crustal levels grading from greenschist facies in the north through amphibolite and granulite facies in the south along a ∼400 km long segment in the Dharwar craton. Two areas, Pavagada and Magadi, located in the Main Mass of the batholith, best represent the granitoid of the greenschist and amphibolite facies crustal levels respectively. Heat flow estimates of 38 mW m−2 from Pavagada and 25 mW m−2 from Magadi have been obtained through measurements in deep (430 and 445 m) and carefully sited boreholes. Measurements made in four boreholes of opportunity in Pavagada area yield a mean heat flow of 39 ± 4 (s.d.) mW m−2,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stimate from deep borehole. The study, therefore, demonstrates a clear-cut heat flow variation concomitant with the crustal levels exposed in the two areas. The mean heat production estimates for the greenschist facies and amphibolite facies layers constituting the Main Mass of the batholith are 2.9 and 1.8 μW m−3, respectively. The enhanced heat flow in the Pavagada area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 radioelement-enriched 2-km-thick greenschist facies layer granitoid overlying the granitoid of the amphibolite facies layer which is twice as thick as represented in the Magadi area. The crustal heat production models indicate similar mantle heat flow estimates in the range 12–14 mW m−2, consistent with the other parts of the greenstone-granite-gneiss terrain of the Dharwar craton.  相似文献   
67.
有限元法模拟开挖引起的基坑水平位移和邻近建筑物沉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徐州某采用水泥土墙支护的基坑为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基坑开挖引起的水平位移量和邻近建筑物沉降量进行了计算,并与实际监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一些关于如何控制基坑水平位移和减少基坑周边建筑沉降的结论。  相似文献   
68.
浙北双溪坞群的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双溪坞群的岩层对比和构造分析,认为本区的双溪坞群与上覆地层间在构造样式上的存在着较大差异。双溪坞群的章村组和北组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为同一火山放心回的产物。神功运动使早期形成的双溪坞群褶皱造山,开怀 竖线型平臣褶皱构造,并受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形成轴向北东的叠加褶皱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9.
Deep seismic sounding in the region of the Mirnyi kimberlite field indicates that the boundary velocity of the uppermost mantle is elevated (v b=8.6–8.8 km/sec) and extremely variable near the Mir kimberlite pipe. These velocity heterogeneities are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the kimberlite magmatism and may be useful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other kimberlite fields.  相似文献   
70.
陈志明 《地质科学》1993,28(1):61-67
华南海西—印支成矿期内,成矿序列完整,类型齐全,矿种繁多,为其它成矿期所莫及。沉积矿床需要稳定的地质背景,层控矿床形成的较有利的地质背景是稳中有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