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196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190篇
地质学   401篇
海洋学   87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巩淑楠  吴善昌 《东北测绘》2008,31(1):162-164
简要分析了非量测数码相机哈苏H1D在南极中山站及拉斯曼丘陵地区所获取的影像数据的几何精度,阐明了利用该影像数据进行空中三角测量,DLG,DOM制作的技术流程及作业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GPS定位测量的信号传播路径误差,分析了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梯度对差分定位精度的影响,利用L1载波重点讨论了1999年-2000年太阳活动期间低纬度赤道异常地区GPS差分定位精度的问题,同时验证对于长基线采用GPS广域差分技术可以使电离层定位误差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西江主洼是珠江口盆地一个低勘探程度洼陷,油气差异聚集特征明显,但其机理不清。本文在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指导下,利用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了烃源岩、断盖组合、储集体系和运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裂陷期沉降、沉积中心有序迁移,造成主力烃源岩自东向西由文四段迁移至文三段、文一+二段,控制东、西部油气差异分布。恩平组区域性泥岩发育且晚期断裂缺乏,导致油气纵向上更易聚集于下构造层;区域泥岩减薄尖灭或晚期断裂切开盖层的区域,上构造层有一定油气分布。"源-汇"类型从宏观上控制储层优劣,影响下构造层油气富集程度;"仓储"运移是控制上构造层油气规模聚集的主要模式。下构造层古近系应作为重点部署方向,东部围绕文四段、西部围绕文三段、文一+二段烃源岩构成的含油气系统展开;上构造层勘探需关注珠海组,在隆起周边寻找具备"仓储"运移模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
Organic biomarker and nannofossil assemblages ar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sedimentary petrology to identify the role of diagene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a rhythmic calcareous succession. A record from the Early Pliocene of the Maldives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Leg 115) is presented containing precession and eccentricity cycles expressed as variable aragonite content. Additional sub‐Milankovitch cycles are caused by rhythmic precipitation of calcite cement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interval. Comparison with palaeo‐productivity indicators (nannofossils, chlorin, total organic carbon) suggests that cementation occurs preferentially in intervals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productivity. The coupled variability in productivity and carbonate diagenesis is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in the sediment. The observed combination of primary and diagenetic factors hamper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yclicity on Milankovitch and sub‐Milankovitch scales. Diagenetically stable proxies for palaeo‐productivity, such as nannofossil assemblage data, were us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alaeoclimate and diagenetic influences.  相似文献   
15.
根据高速公路桥头跳车病害探地雷达检测结果,结合路基实际工程地质资料及沉降观测值,分析出造成此病害的原因是桥与路之间沉降差异所致,故搭板与垫层和垫层与路基之间产生了脱空,造成桥搭板、垫层碎裂而出现了桥头跳车病害.针对病害根源,采用了压密注浆进行搭板加固及重新摊铺沥青混合料进行调坡处理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金刚石工具富铁胎体掺杂稀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稀土的加入量、加入形态和在混料中的均匀弥散性直接影响热压富铁金刚石复合材料的性能。改进的稀土掺杂工艺,保证了稀土在胎体中的均匀弥散性;通过试验研究了稀土的加入量与富铁胎体的抗弯强度、抗冲击韧性和孔隙率的关系,从而确定了稀土的最优加入量。通过差热分析试验,认为稀土可以改变富铁胎体的热物理特性。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岩差异性风化成土特征及其对石漠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碳酸盐岩极低的酸不溶物含量使岩石风化产生的残积土壤物质数量极少,并产生巨大的体积缩小,促使早期形成的残积土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下塌陷。显著的差异性风化使基岩面强烈起伏,甚至形成大量的岩溶尘洼地、裂隙、地下管道、洞穴系统等。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土粒沿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经微距离或短距离搬运到上述低洼或地下空间中,甚至由地下河带到更远的地方,这是碳酸盐岩地区土壤丢失的重要方式,也是形成石漠化最主要的地质因素。土壤在地表分布高度不均匀,是碳酸盐岩地区的地表少土的重要原因。对于酸不溶物含量相当的石灰岩和白云岩而言,由于白云岩的差异性风化明显弱于石灰岩,以及受各种应力作用后,白云岩形成的节理及裂隙密集而均匀,从而提高了近地表白云岩的含水能力,延长了风化过程中的水-岩反应时间,使风化作用可以相对集中于地表或近地表进行,有利于岩石的整体风化作用的进行,同时使白云岩风化壳基岩面起伏相对较小,风化残积形成的土壤分布也相对均匀。因此,白云岩区地表土层较厚,石漠化程度也稍弱于灰岩区。  相似文献   
18.
范家参 《地震研究》2002,25(1):48-52
地壳由半无限大的基岩上一层厚度为H^-的表土层组成,入射地震波为垂直的SH波,产生水平地面运动。当浅源大地震发生时,在极震区以外行波传播产生地面运动将使地壳介质有非线性的有限弹性变形。用小参数摄动法使非线性控制方程为线性化的小参数各阶控制方程,得出头两阶线性控制方程的解析解。  相似文献   
19.
20.
硬玉的差热分析和紫外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卓伦  彭明生  徐庆鸿 《矿产与地质》2003,17(5):630-631,635
通过对缅甸硬玉的差热分析和紫外荧光光谱研究,发现不同颜色硬玉的紫外荧光谱中的617nm处的谱峰,可能是Cr引起的;对不同颜色硬玉进行的差热分析表明,其熔融温度略有不同,说明其生长环境有一定差异,而硬玉也可能是较好的耐热材料,具一定的开发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