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3篇
  免费   2681篇
  国内免费   462篇
测绘学   173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10960篇
地质学   1556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931篇
自然地理   43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238篇
  2021年   407篇
  2020年   354篇
  2019年   396篇
  2018年   407篇
  2017年   400篇
  2016年   276篇
  2015年   453篇
  2014年   561篇
  2013年   582篇
  2012年   547篇
  2011年   627篇
  2010年   581篇
  2009年   806篇
  2008年   582篇
  2007年   653篇
  2006年   634篇
  2005年   647篇
  2004年   578篇
  2003年   573篇
  2002年   453篇
  2001年   421篇
  2000年   390篇
  1999年   331篇
  1998年   341篇
  1997年   322篇
  1996年   340篇
  1995年   284篇
  1994年   269篇
  1993年   210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71.
中国地震台网震级的对比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1983-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测定的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与MS7、长周期体波震级mB、短周期体波震级mb进行对比,给出了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不同的震级标度反映了地震波在不同周期范围内辐射地震波能量的大小,因此对于不同大小的地震,使用不同的震级标度更能客观地描述地震的大小.当震中距小于1 000 km时,用地方性震级ML可以较好地测定近震的震级.当地震的震级M<4.5时,各种震级标度之间相差不大.当4.5<M<6.0时,mB>MS,MS标度低估了较小地震的震级,因此用mB可以较好地测定较小地震的震级.当M>6.0时,MS>mB>mb,mB与mb标度均低估了较大地震的震级,用MS可以较好地测定出较大地震(6.0<M<8.5)的震级.当M>8.5时,MS出现饱和现象,不能正确地反映大地震的大小;②在我国境内,当震中距<1 000 km时,ML与区域面波震级MS基本一致,在实际应用中无需对它们进行震级的换算;③虽然MS与MS7同为面波震级,但由于所使用的仪器和计算公式不同,MS比MS7系统地偏高0.2~0.3级;④对于长周期体波震级mB和短周期体波震级mb,虽然使用的计算公式相同,但由于使用的地震波周期不同,对于mB=4.0左右的地震,mB与mb几乎相等,而对于mB≥4.5的地震,则mB>mb.  相似文献   
972.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基底界面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射线分布分析法对伽师强震群区的高分辨折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处理, 得到了伽师强震群区更完整的基底界面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在伽师强震群区地壳上部存在两个明显的结构界面:第一个界面的结构连续、完整,其埋深变化不大, 在2.6~3.3 km之间,为一向天山方向逐渐抬升、 近平直的倾斜界面;第二个界面的埋深变化较大, 在8.5~11.8 km之间,为古老的塔里木盆地结晶基底. 在约37 km桩号附近结晶基底有近2.5 km的深度突变, 推断可能是伽师强震群区超基底断裂所致. 以该断裂为界,结晶基底分为西南、东北两段. 每段内界面的埋深变化不大, 西南段的埋深约11.5 km, 东北段的埋深约为8.5~9.0 km,该段在从西南向东北整体抬升的背景上略有上隆,反映出在塔里木地块西北缘特殊的构造环境下上部地壳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973.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宁洱地震现场流动台网监测资料进行精确定位,结合云南区域测震台网地震波资料,给出了宁洱地震主、余震的震源参数,分析讨论了宁洱地震的震源过程。研究显示,宁洱6.4级地震发震构造为NW向断裂,主破裂走向约N50°W,倾向WS,倾角约80°,断层性质为走滑型。断层破裂长度约为30km,宽度约5km,破裂面深2~12km,断层走向与宏观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震源参数研究表明,宁洱震区地震矩范围为1012~1018N·m,震源破裂半径为300~3500m,应力降为0.0044~14MPa。高应力降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4~10km深度范围内,表明该深度区是宁洱地震的主要活动区域。地震应力降随时间逐渐衰减,表明宁洱地震序列类型为主震—余震型。  相似文献   
974.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五"期间建设并投入试运行的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云南区域台网有20多个强震动台站记录到宁洱6.4级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记录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431.2cm/s2,这是我国大陆自开展强震动观测以来在一次强震中同时获取记录最多的一次,初步展现了"十五"强震动台站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975.
地震现场的通讯环境极为复杂,公共的网络接入模式在地震时往往很难保证现场与后方指挥中心之间的实时文件传输和视频通信。本文根据地震带来的破坏程度的不同,针对地震现场的具体通信情况,以及地震应急工作中现场网络通信的需求,提出多项确保地震现场局域网络和后方指挥中心之间通信畅通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76.
娄霓  靳树才 《高原地震》2007,19(4):55-60
根据震相图展示的地震波运动规律,利用滚动摩擦阻力只相当滑动摩擦阻力1/40~1/60的力学效应,将轴承钢球呈层状重叠组合成隔震垫,可获得重复滤波效果,能高效降低地震对房屋建筑的作用力,达到提高地震安全度,降低建筑成本、节约建筑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977.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相继发生8.7和8.5级地震。通过对这两次地震与云南地震活动关系和地下流体记录异常变化的分析,认为:印尼两次8级地震的发生可能会使云南提前进入新一轮强震活跃期;远震对云南地区小震的激发和导致地下流体记录出现异常变化的因素虽然都与大地震面波的强弱、地质构造环境等有关,但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978.
金属套管井中电磁测井响应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金属套管井中有限尺寸线圈的电磁响应特征,讨论了井眼泥浆参数、套管参数和不同线圈尺寸对电磁测井响应的影响,考察了金属套管中电磁测井对地层电阻率变化的灵敏度.径向非均匀介质的模拟计算表明,在套管井中井眼泥浆对电磁测井的影响较大,必须进行校正.在低频条件下,井间测量响应中金属套管与地层的电磁响应是非耦合的,两者可以分离.在套管参数一定时,套管响应与地层的响应的比值近似一个常数.电磁响应对地层电阻变化的灵敏度分析显示,井间电磁测量在储层研究尺度对地层电阻率变化响应灵敏,套管引起的衰减稳定.在其它参数相同的前提下,线圈直径的增大有助于有效电磁响应信号的增强,给大井间距测量提供了可能.不同磁导率金属套管的电磁响应分析表明,电磁测井中,采用非磁性或弱磁性套管要优于一般的铁磁性套管.  相似文献   
979.
基于周期谱分析基础上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Ms≥7.0、Ms≥6.5强震进行了试验性研究,并利用其结果作为预测依据,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强震趋势做了初步估计.利用该方法,本文还对东昆仑断裂带1900年以来的Ms≥7.0强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80.
印尼巨大地震引起的云南水位异常记录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虹  邬成栋  刘强  王世芹  陈燕 《地震地质》2007,29(4):873-882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相继发生了2次巨大地震,云南地区的地下水位观测记录到了这2次地震的大量信息。文中给出了云南水位数字和模拟记录到的印尼2次巨大地震的响应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目前的水位模拟记录较数字化记录能更清晰地看到巨大地震引起的水位异常变化过程;大震引起的水位上升和下降可能是地震波的作用改变了构造单元的应力所致,并与井点的地质构造部位有关;同一井孔对同一断层上破裂方式一致的大地震的响应方式是一致的,只是对震级大的地震响应幅度大,震级减小,响应幅度亦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