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5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635篇
测绘学   155篇
大气科学   293篇
地球物理   467篇
地质学   1066篇
海洋学   269篇
天文学   261篇
综合类   114篇
自然地理   18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ase history of determination of effective depth of prefabricated vertical drains (PVDs) under embankment loading on a very soft clay deposit in central China, near Jiujiang, Jiangxi Province. The height of the embankment was 5.3 m and construction time was about one year. The PVDs were installed to a depth of 8.5 m at a spacing of 1.5 m in a triangular pattern. Field observations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oft deposit during embankment construction. The influential depth of the embankment loading was evaluated based on settlement, excess pore pressure, and stress increase in subsoil, both from the observed data and FEM analysis. The effective PVD depth was determined in the following ways: (1) the depth of 5% subsoil settlement of surface settlement; (2) vertical stress increase in subsoil of 25% in-situ stress; and (3) consolidation time/PVD depth relation by F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effective depth of PVDs was determined to be between 10 and 12.8 m for this field case.  相似文献   
102.
南海北部油气勘探表明天然气是本地区主要的资源类型。与石油相比,天然气藏的形成对盖层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开展天然气藏储盖组合研究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统计和调研的方法,将砂岩储层孔隙度12%定义为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有效储层评价的下限参数,将泥岩排替压力1 MPa定义为天然气有效泥岩盖层评价的下限参数。利用测井资料开展了单井天然气藏储盖组合窗口定量预测,得出陵水凹陷W22-1井发育单个天然气藏储盖组合窗口。在此基础上,针对稀井或无井区,提出了基于地震反演速度剖面的天然气藏储盖组合定量预测方法,以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主洼过井测线为例,开展了天然气藏储盖组合窗口地震预测,确定出该凹陷主洼发育单个天然气藏储盖组合窗口,大体上包括陵水组-莺歌海组上部多套地层,拓宽了陵水凹陷天然气勘探层系。这种方法对其它深水区和低勘探新区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3.
泥石流作为非牛顿体,屈服应力大,运动过程通常不稳定。前人建立了许多模型来研究沟床揭底和堰塞体溃决对泥石流不稳定动力过程的影响,沟岸侧蚀对泥石流不稳定动力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通过侧蚀为主的模型和完全底蚀的模型两种水槽实验的对比,针对泥石流的动力过程展开研究。实验发现两种工况条件下泥石流正应力和孔隙水压力随着龙头高度沿程波动性的增长而相应地波动性增大,但侧蚀作用使得这种波动特征更加明显。通过力学分析,证明侧蚀作用导致泥石流龙头的阻力更大,但是龙身颗粒和龙头颗粒的速度差更大,使得龙头附加坡降更大,因此,侧蚀作用使得泥石流龙头的平均速度更快。泥石流龙头浓度和容重的不断增大,使得阻力不断增大,阻力和动力的动态平衡关系是泥石流不稳定运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4.
黄河下游典型灌区河南段是豫北平原重要的农业种植区。该地区浅层水质整体较差,因常用于作物灌溉或家畜饮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因此对该地区地下水中砷与氟浓度变化特征和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该地区地下水污染的认识水平。本文基于2010年和2020年在灌区范围内采集的327组浅层地下水样品,研究区内地下水砷和氟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十年间灌区浅层地下水中砷、氟的演化特征,探索分析砷与氟浓度及空间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存在砷与氟超标问题,2020年浅层地下水中高砷(砷浓度大于10μg/L)和高氟(氟浓度大于1mg/L)的样品数量分别占总数的26.1%和26.06%。高砷水分布在太行山前洼地与黄河冲积平原等泥沙互层结构的沉积环境中,还原性较强,同时地下水径流不畅,较强的阳离子交换作用使得其所处环境中Ca2+浓度较高。近十年间砷浓度增加的水样占总数31.8%,砷浓度减少的水样占36.7%。砷浓度的增长(减少)是地下水还原性增强(减弱)使得锰氧化物溶解释放(吸附)导致。近十年间不同地区农业灌溉和水源置换等用水方式导致水位变化是引起砷浓度变化的潜在因素。高氟水主要分布在河南新乡与濮阳的黄河沿线,氟离子浓度受到沉积物中萤石等钙质矿物溶解影响,使得高氟地下水出现在低钙环境中。近十年间研究区中氟离子浓度减少的占总数60.2%,氟离子浓度增加的占32.1%,整体变化趋势向好,但是高氟区中氟离子浓度继续增加。氟浓度的变化同样受到Ca2+变化影响,在Ca2+浓度降低(升高)时氟浓度进一步升高(降低)。地下水中氟升高地区分布在黄河沿线,因此受到黄河水补给影响较大,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阳离子交换作用减弱,使得Ca2+浓度降低,此时地下水中砷浓度受到环境影响而降低,因此研究区氟增加地区中砷与氟的分布和演化呈现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105.
贾慧涛  刘杨  盛勇 《江苏地质》2021,45(3):335-340
堤坝是重要的水利工程,其安全性至关重要。坝体渗漏是常见的安全隐患之一,对坝体渗漏位置、程度以及坝体结构变化的探测一直是重要的物探课题。微动勘探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探手段,应用范围正逐步拓展,通过某水库大坝渗漏检测实例,展示频率-波数法微动线性点阵剖面测量进行大坝渗漏检测的效果,该技术通过提取频散曲线及视S波速度成像,刻画地层速度结构并圈定异常,可实现对大坝渗漏快速精确的无损探测,具有一定的方法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6.
随着数字化测图的开展和深入,安徽省测绘局DMAPS成图软件野外采集程序的原有功能已不能较好的满足数字化生产需求,但其本身和其它数字化成图软件的野外采集程序相比又有较多的优点,如加以适当改进,便能更好的适应数字化测图的需要,本文论述对野外采集程序加以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7.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十五”期间开始中小学布局调整,经过几年的调整,教育条件、教育质量都有所改善,但也带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预测和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各学科空间问题的学科,它可以在中小学布局中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为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8.
人为因素导致的地面沉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气、石油、地下水、地热热水和卤水等流体运移出地下储存地层时,地层耗尽了流体而产生压缩变形,这些变形传递到地表表面就形成了人为的地面沉降。在本文中:(1)列举了世界上主要的地面沉降区域;(2)论述了引发地面沉降的力学机制,这些可以量测的地面沉降发生在地下含水层体系、天然气气田和石油油田之上;(3)描述了目前可以用于地面沉降测量和岩石变形原位测试的技术手段;(4)简要介绍了几个地面沉降预测的数值模型;(5)说明了用于控制地面沉降发展和减轻相关环境影响的几种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9.
基于耦合场分割算法的ANSYS二次开发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耦合场分割算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对比研究了瞬态热传导方程和孔压增长消散方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ANSYS二次开发的分割算法,并对2种不同的预测值计算模式对计算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然后,据之对ANSYS温度—结构耦合场模块进行了开发,形成了岩土工程有效应力计算模块。数值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良好的计算稳定性,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程序资源,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0.
基于中国各级卫健委公布的疫情数据和全国列车数据,结合交通管控措施解析了中国COVID-19疫情扩散的时空特征和危害性,以及湖北"封省"对全国铁路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国的疫情增长过程高度符合Logistic分布;空间上由湖北往东、南方向蔓延强度较大,各省内部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通常为省会或经济发达城市.基于交通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