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7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214篇
地质学   388篇
海洋学   15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36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51.
建立有限元模型是核电厂建筑结构模态分析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某高温气冷堆核电厂建筑结构为原型,在分析方法相同的前提下,建立2种不同模型(Solid模型和Shell模型),并对这2种模型进行模态分析。重点分析、对比2种模型的自振频率和振型图,计算分析表明:Solid模型与Shell模型相比,计算得到的结构自振频率值较高,但两者的差异很小,前30阶自振频率相对误差小于3.4%;2种模型的计算结构振型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核电厂抗震性能分析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2.
赵雪  张强 《中国沙漠》1994,14(4):60-65
一二年生植物引种成功的种源区域范围及科属范围都较多年生植物广,而对土壤基质、水分、人为活动等具体生境差异反应明显。最佳的引种植物有临夏燕麦、丹麦444燕麦、黑圆箭舌豌豆、333A箭舌豌豆及Phalaris属的几个种等。  相似文献   
953.
本文在综合厂址及区域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震构造法、综合概率法和最大历史地震法分别计算了辽宁核电站温坨子厂址的极限安全地震动(SL2),计算结果分别是177cm/s2,175cm/s2和89cm/s2,取其中的最大值177cm/s2。为安全起见,建议将SL2取值200cm/s2。运行安全地震动(SL1)按50年0.1超越概率和SL2/2选取,采用两者的较大值,确定为100cm/s2。  相似文献   
954.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环境条件有所不同,变化的环境因子驱使群落水平上功能性状和物种适应环境的生态对策改变,然而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功能性状和物种生态对策随演替时间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云南大黑山喀斯特地区弃耕后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天然次生林(3年,6年,20年,40年)和老龄林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群落演替阶段的物种特征和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演替阶段叶、枝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以及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养分(除磷外)和水分逐渐增加,土壤容重先下降后趋于稳定,土壤pH变化不明显;比叶面积逐渐下降,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潜在最大高度逐渐增大.叶和枝的氮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磷含量均下降,N:P总体呈上升趋势.(2)冗余分析表明,演替早期灌木林阶段主要分布在土壤容重高,水分和养分相对匮乏的环境中,植物往往采取高养分含量、高光合速率、短寿命的开放性策略;演替后期乔木林阶段主要分布在土壤水分和养分相对肥沃的环境中,耐阴树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植物通常采取低养分含量、低光合速率、长寿命的保守性策略.其中,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容重和有机质是影响喀斯特植物演替过程中功能性状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喀斯特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因素随演替的变化规律,以及功能性状如何响应环境变化,旨在为今后科学指导人工植物群落构建和防止植被退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5.
为了探究江苏东台条子泥围垦区的水盐分布规律,揭示圆环状植被分布与土壤水盐条件的关系,于2019年9月对围垦区内用作湿地恢复的区域进行测量和采样。在植被环附近测量了二维、三维大地电阻率,采集降水、地表水、土壤、地下水等样品,测试样品的水盐指标和D、18O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植被圆环下方3 m深度内均存在对应的高电阻率/低盐度区域,且随着植被类型由中心向外环变化,对应的土壤水盐度也逐渐增大;土壤水盐度是不同植被呈现圆环状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变化受降水入渗和土壤蒸发引起的盐分集结共同作用;土壤盐度直接影响了不同植被种群的分布格局,而植被对入渗和蒸发过程的影响也反作用于土壤盐度分布。  相似文献   
956.
钞中东 《地下水》2019,(1):17-20
根据某火电厂建设项目自身性质及其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点,采用数值模拟法进行预测与评价,建立能够正确刻画评价区地下水流动特征的地下水数值模型,并预测评价项目厂区在建设阶段、运行阶段及服务期满后等3个情景下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情况。认为本项目废水设计为零排放,不会对场址所在的地下水系统造成新的影响。在正常工况下,建设项目不会对当地地下水产生明显影响。在考虑发生风险事故且防渗措施失效情况下,建设项目对场区及下游地下水环境造成轻微影响,不会引起地下水质量标准降低,在及时采取防渗堵漏措施后,对场区及下游地区地下水不会产生影响。旨在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电厂区域的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电厂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7.
首次在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上部发现了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化石 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Sublepidodendron grabaui,S. mirabile,S. cf. mirabile,Sublepidodendron sp., Lepidodendropsis sp., Mesocalamites sp., Sigillaria sp., Rhodiopteridium?sp.,Knorria sp.,证实了该组的时代可延续到早石炭世。根据研究区塔尔巴哈台组和上覆黑山头组的生物组合面貌及二者的接触关系,论证了塔尔巴哈台组顶部和黑山头组在准噶尔西北部具有明显的穿时性,前者从杜内期延续到维宪期,后者从杜内期延续到谢尔普霍夫期。与植物化石共同保存的深水相遗迹化石指示了塔尔巴哈台地区在早石炭世早中期为半深海-深海沉积环境,不同于东部吉木乃地区同期的滨浅海沉积环境,说明准噶尔西北部在早石炭世存在着不同的沉积体系。北疆地区早石炭世广泛的海侵活动以及额尔齐斯-斋桑洋向南侧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是造成这种沉积差异的主控因素,同时也造成了塔尔巴哈台组和黑山头组在区域上具穿时性。  相似文献   
958.
阿拉善荒漠典型植物功能群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珂  陈永乐  高艳红  回嵘  何明珠 《中国沙漠》2014,34(5):1261-1267
氮(N)、磷(P)作为荒漠生态系统重要的养分元素和限制性因子,在维持植物功能群组成及结构稳定、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沿水热梯度从东至西在阿拉善荒漠设置52个调查样地,通过对优势植物的调查取样,分析了荒漠植物不同功能(类)群N、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就N、P含量及N:P值对荒漠植物的限制性作用进行了检验和讨论。结果显示:(1)所调查阿拉善荒漠区植物叶片的N、P含量分别为10.65±7.91 mg·g-1和1.04±0.81 mg·g-1,N:P值为11.53±5.06,叶片N含量与P含量及N:P值均显著正相关,P含量与N:P值显著负相关;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该区植物同时受到N、P双重制约,且更易受N限制。(2)从植物生活型比较,认为草本植物叶片N、P含量均高于灌木植物叶片,而灌木植物叶片的N:P值大于草本植物;对光合作用途径分析发现,C3植物叶片N含量高于C4植物叶片,而C4植物叶片P含量高于C3植物叶片;从系统发育类型方面分析,认为单子叶植物叶片N含量低于双子叶植物叶片N含量,而P含量则高于双子叶植物叶片P含量。  相似文献   
959.
我们通过采集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上112个样点的102种植物叶片样品,分析了植物叶片氮浓度对植被功能型(PFTs)以及环境因素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叶片氮浓度均值为17.7mg.g^-1,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落叶阔叶植物和常绿针叶植物中。对乔木而言,叶片氮浓度表现为落叶植物〉常绿植物,阔叶植物〉针叶植物;乔木和灌木的叶片氮浓度显著高于草本植物,而乔木和灌木之间则无显著差异。(2)叶片氮浓度与年均温度(MAT)呈现凸型二次曲线关系,与年均降水量(MAP)则呈现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氮素浓度(Nsoil)则线性正相关,并且这种关系并不随着植被功能型的改变而改变。(3)PFTs,气候和Nsoil共同解释植物叶片氮浓度空间格局变异的46.1%,其中PFTs,气候和Nsoil可分别独立解释植物叶片氮浓度空间格局变异的15.6%,2.3%,4.7%。该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和土壤氮素对植物叶片氮浓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而非直接作用实现的。这种基于较大区域尺度上的野外观测分析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植被功能型和环境因素对叶片氮浓度变异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60.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soils and the underlying unsaturated subsurface were analysed by investigating and sampling at different depth of five boreholes named SH1 through SH5 at a typical petrochemical site, North China. Topsoil volatile organic gas measurement revealed that SH‐3 was the center of one pollution plume. Soil samples analysis showed that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were major pollutants. Their maximum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at 6.5 and 14.6 m of SH‐2, 13 m of SH‐5, and 18.5 m of SH‐3. These pollutants are mostly accumulated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two different lithological layers, especially between the sand and silt clay layers. Denitrifying and iron reducing were main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this si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roundwater level fluctuation, free NAPLs passed through the boundary and dissolved into the lower groundwater. Knowledge of these associations between contaminant distributions and affecting factors could have implications for soil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