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6篇
  免费   1813篇
  国内免费   1205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3299篇
地质学   4273篇
海洋学   20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02篇
自然地理   29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256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328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307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348篇
  2013年   383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431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417篇
  2005年   323篇
  2004年   370篇
  2003年   288篇
  2002年   254篇
  2001年   261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198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2 毫秒
991.
石榴石 Sm  Nd 等时线法是近年来常用于较新年龄的测年方法。腾冲地块西缘新近发现的基性麻粒岩中石榴石和全岩的 Sm  Nd 等时线年龄为 17~25 Ma, 是该麻粒岩经受后期变形变质作用的年龄, 与区内右旋走滑断裂活动时限相一致,为确证腾冲地区的右旋走滑断裂是印支地块逸出的西部边界提供了 Sm  Nd 等时线方法的年龄约束。并推断石榴石 Sm  Nd 体系的封闭温度较低, 应低于那邦变质基性岩晚期变质作用的640℃~720℃。  相似文献   
992.
郯庐断裂中段的早白垩世拉分盆地(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场-中楼盆地位于郯庐断裂带中段的沂河-沭河地区。郯庐断裂左旋切割了秦岭-大别-胶南造山带及前中生代地层,研究区内沂河-沭河断裂切割了年龄为136.2Ma(40Ar/39Ar法)的胶南造山带北缘剪切带,并被时代为119Ma(K-Ar法)的青山群地层不整合覆盖,显示郯庐断裂在早白垩世曾发生了明显的走滑运动。石场-中楼盆地受沂河-沭河断裂的控制,整体为长60km、宽30km,长宽比近于2∶1的“菱型”构造盆地。盆地内早白垩世莱阳群的沉积厚度大于6263.71m,沉积速率大于0.4mm/a;沉积相特征反映盆地具有深而窄,沉积速度快、沉积相变剧烈的特点。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方向与边界断裂的左旋走滑效应一致,“边走滑边沉积”的特征明显。根据构造背景、构造格架及沉积特征,确定石场-中楼盆地为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左旋走滑过程中形成的拉分盆地  相似文献   
993.
The Lufilian arc of Central Africa (also called Katangan belt or Copperbelt) is a zone of low to highgrade metasedimentary (and subsidiary igneous) rocks of Neoproterozoic age hosting highgrade CuCoU and PbZn mineralizations. The Lufilian arc is located between the Congo and Kalahari cratons and defines a structure which is convex to the north. Three major phases of deformation character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ufilian arc. The first phase (D1) called the “Kolwezian phase” developed folds and thrust sheets with a northward transport direction. D1 deformation occurred in the Lufilian arc between ca. 800 and 710 Ma, with a peak in the range 790–750 Ma. It is here correlated with the main deformation in the Zambezi belt. Southward-verging folds with the same trends as the D1 structures were previously linked to a second tectonic event named Kundelunguian phase of the Lufilian orogeny. We show in this paper that they are backfolds developed during D1 along Katangan ramps and especially along the Kibaran foreland. The second phase (D2) of the Lufilian orogeny is the “Monwezi phase” including several larg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which have been activated successively. During this deformation phase, the eastern block of the belt rotated clockwise, giving the present day NWSE trend of D1 structures in this part of the Lufilian arc, and generating its convex geometry. The Mwembeshi dislocation, the major transcurrent shear zone separating the Zambezi and Lufilian arc, was mostly active during the D2 deformation phase. D2 deformation occurred between ca. 690 and 540 Ma. Such a long time interval is attributed to the migration of strikeslip faults developed sequentially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probably to a slow convergence velocity during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Congo and Kalahari cratons. The third phase (D3) of the Lufilian orogeny is a late event called the “Chilatembo phase”, marked by structures transverse to the trends of the Lufilian arc. This deformation and the post-D2′ uppermost Kundelungu sequence (Ks3 Plateaux Group), are younger than 540 Ma and probably early Paleozoic.  相似文献   
994.
煤矿断层密度是评价断层破坏程度的一个常用指标。由于它是单因素评价,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受到限制。文中以平顶山五矿戊9-10煤层断层为例,采用分维计算方法对断层密度进行了重新定量。结果表明,断层密度分维与断层长度,条数和断层密度分布的均匀性有关,它为煤矿断层密度的定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5.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51,自引:4,他引:147  
济阳坳陷由负反转盆地、右旋扭张盆地及主动裂谷三个原型叠加而成,并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三叠纪为板内造山作用阶段,济阳坳陷曾为五条NW向的以逆冲断层为主的压性构造带占据,早-中侏罗世造山作用结束;晚侏罗世-早始新世为负反转盆地阶段,三叠纪NW向逆冲断层发生反向伸展;中始新世-渐新世为右旋扭张盆地阶段,NE,ENE向扭张断裂发育,并进而成盆接受沉积,NW和断裂反向伸展活动受到抑制而渐趋消亡;中新世-全新世为主动裂谷阶段,“拗陷运动”取代“断陷运动”。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的阶段特征表明了郯庐断裂中、新生代的剪切运动史,即三叠纪右旋剪切,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左旋剪切.中始新世-渐新世右旋剪切,中新世-全新世作弱右旋压剪。  相似文献   
996.
不同地区工程勘察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探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4个实例介绍了利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技术在不同地区进行工程勘察的方法特点及资料特征.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反射法在岩层划分、探测地下岩溶和隐伏断层等方面有独到作用,可为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高要断裂的特征及其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要断裂是一条呈北东向延伸的由多条断裂组成的大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根据不同的活动特征又可将该断裂分为3段。经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并在断层面和钻孔的角砾岩岩芯中共取了5个样品作热释光测年,测定断层活动年龄距今均大于14万a,证明断层最后一期活动为中更新世断层年代,可视为非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998.
华北地台东部古生代与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古生代含金刚石及捕虏体的金伯利岩和新生代含捕虏体的玄武岩先后共同侵位于华北地台东部,提供了研究自古生代以来板内岩石圈地幔特征及其演化的深源岩石探针。通过对古生代与新生代,新生代时郯庐断裂带内与带外岩石圈地幔物质之间岩相学,岩石和矿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地幔热状态的对比研究,结合现代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以新生地幔物质对古老岩石圈置换作用为主的华北地台东部地幔减薄模型。该模型强调,古老岩石圈地幔业已成  相似文献   
999.
阿尔金断裂早期走滑运动方向及其活动时间探讨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7  
有关阿尔金断裂的地质问题长期存在争论,尤其是有关活动时间的观点最多,运动方向也有不同看法。本文阐述了阿尔金断裂的早期左旋走滑运动。在元古宙地层中产生的大型弧形构造,流变褶曲形态完整而清楚,同时镜下的显微构造观察和岩组分析,为进一步确定阿尔金断裂的早期左旋走滑运动提供了充分证据,其初始活动时间至少在870Ma前,左旋走滑运动的确定对弄清阿尔金断裂的发展演化和矿产预测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应用于评价活动断层的地震方法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在上海市区开展地震调查深埋活断层的实例,讨论了在都市区强干扰条件下开展断层活动性调查的地震方法技术。认为:在对基岩断层的活动性评价中,反射纵波法根据基岩断层是否向上延伸到第四纪Q3地层内,而剪切波分裂法则根据由Q3地层内界面反射横波确定的各向异性。当基岩断层向第四系延伸幅度较大,即第四纪地层内断层落差较大时,可采用反射纵波法;当基岩断层活动引起的第四纪地层内的断层落差较小,反射纵波法不能对其分辨时,可采用剪切波分裂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