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530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The Beiluntai Fault 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 It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southern Tian Shan and Tarim Basin.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steady activities of the Beiluntai fault have resulted in offsets, folds, and uplift of pluvial terraces. We used the high-resolution RTK topographic surveys to reveal that the fault scarp morphology on the Akeaiken(Ak) segment and Zhuanchang(Zc) segment of the Beiluntai fault. We found that the crustal shortening of Ak and Zc segments are dominated by thrusting and folding-uplift, respectively. We employed th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 dating method to develop a new chronology for the different pluvial terraces, indicating that they formed at 49.14~58.51, 27±3, 13.72~14.64, 7.13±0.88, (3.32±0.43) ka, respectively. These data permitted to estimate the crustal shortening rate(about 2.4mm/a) remains largely constant on the Ak segment, while the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of Zc segment was 1.43~1.81mm/a since the Fan4 pluvial terraces was abandoned. Compared with the Ak segment, the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of the Zc segment declined obviously. This shows that the NS-trending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of the Beituntai fault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west to east.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he reverse fault-fold belt system in the front of southern Tian Shan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drops from west to east.  相似文献   
702.
条山—朱庄地区位于秦岭褶皱带的北带,其目前的研究程度还很低。本文对这一地区的野外地质特征和岩石化学的研究表明,该地区中部的红石山和黑石山之间早古生代的斜长角闪岩原岩可能主要为玄武岩;而两侧的变粒岩原岩可能主要为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可能主要为泥灰岩。进而通过火山岩系列分析、岩石化学图解、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花岗岩判别图解、矿物组分和岩性分布格局的研究,认识到中部的早古生代玄武岩属于钙碱系列,并与区内早古生代侵入岩体组成的深成杂岩体共同构成火山—深成杂岩带;中部地段在早古生代发育时的古构造环境可能是岛弧环境,古岛弧所处的位置相当于现在桃园岩体的南东地段,古岛弧在后期遭受强烈的侵蚀作用,使得深部杂岩体得以露出地表,同时也成为两侧沉积盆地的蚀源区。因此,该地区两侧地段早古生代的古构造环境可能是发育于岛弧两侧的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703.
青海大柴旦金龙沟金矿控矿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旺 《地质与资源》1996,5(3):207-212
金龙沟金矿的控矿构造,是两个连续的层间倾伏褶皱构造;区内的金矿体主要产于两褶皱的公共翼及转折端处,形态和产状受相应的次级构造控制。继承性的构造活动导致了金矿化的多期次性。  相似文献   
704.
甘肃省巴藏幅(I48E013009)1∶50 000 矿产地质图数据库在《矿产地质调查成果图件编制指南(1∶50 000)》(讨论稿)和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指导下编制完成。采用数据为既往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矿产勘查报告、科学研究报告、论文和1∶50 000专项填图采集的数据,共形成数据记录:产状811条、地质界线102条、同位素年龄5条、化石2条、矿产信息21条、矿化蚀变带22条、断层86条、褶皱111条、建造65条。图面以主图和角图相结合地方式全面客观地表达了区域地质界线、岩石建造、年代、断层、褶皱轴迹、节理、劈理、皱纹线理、窗棂构造、断层面擦痕、矿化蚀变、矿产信息及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其中包括加里东期风暴沉积和褶皱变形、早石炭世铁质结核及一系列新发现和新认识。在“建造构造”图层的属性中强调了含矿建造、矿化蚀变;在“断层”图层及“褶皱”构造图层的属性中强调了成矿构造。该数据库为区域成矿规律及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可供使用者根据需求进行检索。本文提交的巴藏幅MapGIS空间数据库数据量约为90.2 MB,Access数据库2.51 MB。  相似文献   
705.
刘志宏  宋健  刘希雯  吴相梅  高翔 《岩石学报》2020,36(8):2383-2393
松辽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部,毗邻太平洋板块,是叠置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规模最大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断、坳双重结构。自白垩纪以来,松辽盆地南部主要经历两期挤压作用:NW-SE向挤压作用发生在下白垩统营城组碎屑岩段-上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挤压作用持续了18Myr;近E-W向挤压作用发生在四方台组-古近系沉积时期,挤压作用至少持续了39.1Myr。两期挤压作用都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点,第二期挤压作用的变形强度远大于第一期,并且在明水组沉积晚期变形强度最大,这期挤压作用奠定了松辽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下白垩统营城组上部碎屑岩段-上白垩统泉头组和四方台组-古近系的沉积作用分别记录了第一期、第二期挤压作用形成的反转构造和断层相关褶皱的变形过程。上述构造在不同时期隆升速率与沉积速率之间的关系,控制了盆地的沉积范围、沉积地层的厚度和接触关系在空间上的变化。松辽盆地在上述两个构造演化阶段都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陆内区域,盆地性质都应属于陆内挤压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706.
1 Introduction A high-level generalization of structures in the earth crust has been given by Ramsay (1980): low-angle thrusts in the brittle upper crust and high-angle reverse shear zones in the ductile middle-lower crust are formed in contractional regimes; high-angle normal faults in the brittle upper crust and low-angle normal shear zones in the ductile middle- lower crust are formed in extensional regimes. The formation of low-angle thrusts and high-angle normal faults in brittle domains …  相似文献   
707.
针对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导致预测/预警气候突变困难的问题,本文从气候系统的长程相关性出发,利用零维气候模型和两个折叠模型,研究了在一个动力系统缓慢趋近其临界翻转点的过程中,系统的长程相关是否有某种一般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3个不同分岔模型在趋近其自身临界翻转点的过程中,表征系统长程相关性的Hurst指数均呈持续增大趋势(显著性水平α=0.05),表明监测和检测气候系统长程相关性的变化可为气候系统翻转点的预警提供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708.
通过深入分析"九七三"项目所获取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结合区域钻井资料,探讨了新生代以来南海东北部陆缘所历经的新生代早期张裂、中新世晚期阶段性挤压及上新世以来的稳定热沉降等复杂构造运动;张裂背景下的南海东北部陆缘在中新统中部、下部出现的背斜、逆断层等典型压性反转构造,凸现了南海东北部陆缘在晚中新世发生的阶段性挤压构造运动;分析表明,此构造活动是东沙运动在台西南海域的表现,其动力来源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西向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709.
张建明  程培生  李壮 《江苏地质》2023,47(3):249-258
西湾铅锌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段庐枞矿集区北部、NE与近EW向基底断裂交会处,成矿条件优越。通过对矿区地质、矿化蚀变、矿体特征及矿石特征等进行分析,认为西湾铅锌矿的主要赋矿围岩为中三叠统周冲村组灰岩角砾岩,控矿构造为基底褶皱隆起带、基底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构造破碎带和“硅钙面”对铅锌矿体的控制明显。NE向断裂为导矿构造,其次级断裂及其形成的破碎带和“硅钙面”为容矿构造。根据赋矿围岩、控矿构造及铅锌矿赋存特征,认为西湾铅锌矿床的控矿因素为地层和构造,该矿床为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控制的热液充填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710.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发展低碳能源势在必行。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地热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力度亟须加大。在地热资源丰富的川东褶皱带,已有研究认为,该区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地层是有利的热储层,也是地热勘查的主要目标体。然而,众多钻遇嘉陵江组未出地热水及未钻遇嘉陵江组出现地热水的事实,对此提出了质疑。本文在牟家镇地热勘查区,通过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发现勘查区深部存在相互连通的断裂系统,并以此为目标体进行钻孔验证,获得了日涌水量>12000m3、42℃的地热水,据此,推测相互连通的断裂系统可能是川东褶皱带地热系统的空间载体。通过探测华蓥山及铜锣山2处天然温泉及1处无水钻孔的深部构造特征,印证了川东褶皱带断裂控水的普适性;结合渗流分析,认为以相互连通的断裂系统为勘查目标体,有望实现川东褶皱带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本次研究将为带内普适的地热成因机制、勘查实践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