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1篇
  免费   345篇
  国内免费   525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459篇
地质学   1664篇
海洋学   8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32.
本文通过泉州地磁台重建工程中的工作实践,阐述了应用G856磁力仪在建筑材料磁性检测、施工过程中磁性跟踪监测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33.
鄱阳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史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鄱阳盆地是发育在江南—九岭和怀玉—官帽基底拆离造山带上的白垩-古近纪张扭性断陷盆地,明显受近南北走向的赣江走滑断裂系和前白垩系逆冲断裂系晚期反转的双重因素控制,呈“两坳夹一隆”的区域构造格局。受赣江、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夹持的南昌凹陷,呈近南北向凹凸相间展布格局。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以东地区,“南断北超”型断陷自南而北由北东走向渐转为北北东向展布,其源于晚印支-燕山期北东向逆冲断裂在晚期的反转作用,西缘和北部受赣江断裂系东枝走滑断裂影响明显而发生转向。鄱阳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冷水坞组沉积期)拉分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期(周家店组—南雄组沉积早期)走滑张扭断(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晚期(南雄组沉积中-晚期)走滑伸展盆地和古近纪坳陷盆地等演化阶段,东南部断陷区(江埠—二甲村凹陷)由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剥蚀而只残存周家店组早期坳陷和周家店组中期—南雄组中期断陷两个发育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34.
以南华北盆地户部寨第三系沙河阶组粉砂岩低渗透储层为例,总结了其中发育的5种类型构造裂缝组合,即:①南北向雁形张节理组成的共轭剪节理带;②东西向雁形张节理组成的共轭剪节理带;③缠结状多组剪切构造裂缝;④组合状交切的多组剪切构造裂缝及张裂缝;⑤散状无序排列的构造裂缝。在此基础上,建立光弹性试验构造物理模型,沿现应力场96°方向,均匀地对该模型逐步增加外载力。结果表明,沿各组合裂缝尖端分别形成对称于裂缝走向、且主轴垂直于裂缝的Ⅰ型等色线条纹;对称于裂缝走向、且主轴平行于裂缝走向的Ⅱ型条纹和斜交于裂缝走向的复合型(Ⅲ型)条纹。第①类组合裂缝尖端以Ⅰ型等色线条纹的拉张应力和张剪应力为主;第②类组合裂缝尖端以复合型(Ⅲ型)等色线条纹的挤压应力为主;第③、④和⑤类组合裂缝尖端的应力分布较为复杂。当模型外载荷接近1000kg时,裂缝尖端起裂,并开始发育显微裂缝,而当外载荷达1100-1200 kg时,沿裂缝尖端部位形成宏观裂缝,并开始扩展。5种类型的裂缝组合扩展发育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①,③,⑤,②,④。其中第①类共轭裂缝组合起裂最早,扩展最快,裂缝间的连通趋势最好,说明规则分布的构造裂缝组合,在垂直于外施加载衙时更易达到连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5.
参量阵浅地层剖面测量技术 在近岸海洋工程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海底浅地层声学探测技术的发展情况, 简述了新型参量阵声纳探测的原理和特点, 通过SES-96参量阵测深或浅地层剖面系统在山东半岛海区的应用实例, 对此新型参量阵声纳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36.
探讨了如何利用地质雷达及浅层地震有关原理判释泥质粉砂岩中隐伏断裂带的性质和特征。主要的工作方法是通过现场实测,分析地质雷达反映在张性断裂带和压性断裂带上的曲线特征,分析浅层地震相遇时距曲线在断裂带上的曲线特征。后者的主要特征有:(1)在断裂带上初至时间延长;(2)在断裂带上左右支时距曲线上下跳动的幅度均等;(3)在断裂带上跳动的长度不一;(4)在断裂带左右支时距曲线上下跳动或反相;(5)时距曲线呈喇叭口。阐明了地质雷达和浅层地震的原理及其在泥质粉砂岩中勘查断裂构造的效果  相似文献   
37.
传统的测量电路无法解决诸如海底大地电磁场这样微弱地学信号的检测问题。近几年诞生了一种称之为△-∑的电路理论以及相应的硬件芯片,给微伏级的弱信号检测开辟一条新的技术路径。文章介绍与地学探测有关的一种△-∑电路类型,该类型以低频段微弱信号为检测对象。采用系统理论和电路分析方法对△-∑原理作了较深入的讨论,阐明这种电路技术对提高微弱信号观测的分辨率是有效的。结合海底大地电磁探测中的信号采集问题,介绍了在仪器中把多路的被测模拟量变为数字量的技术过程。经对实际采集的海底信息的频谱曲线进行分析,证实所采用的△-∑技术以及多路信号采集的电路方案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8.
离散裂隙渗流方法与裂隙化渗透介质建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流体渗流模拟的连续介质方法通常适用于多孔地质体,并不一定适用于裂隙岩体,由于裂隙分布及其特征与孔隙差异较大。若流体渗流主要受裂隙的控制,对于一定尺寸的裂隙岩体,多孔介质假设则较难刻划裂隙岩体的渗流特征。离散裂隙渗流方法不但可直接用于模拟裂隙岩体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渗流特征,而且可用其确定所研究的裂隙岩体典型单元体及其水力传导(渗透)张量大小。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1)饱和裂隙介质中一般的离散流体渗流模拟;(2)裂隙岩体中的REV(典型单元体)及其水力传导(渗透)张量的确定;(3)利用离散裂隙网络流体渗流模型研究裂隙方向几何参数对水力传导系数和REV的影响;(4)在二维和三维离散裂隙流体渗流模型中对区域大裂隙和局部小裂隙的处理方法。调查结果显示离散裂隙流体渗流数学模型可用来评价不同尺度上的裂隙岩体的水力特征,以及裂隙方向对裂隙化岩体的水力特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局部小裂隙、区域大裂隙应当区别对待,以便据其所起的作用及水力特征,建立裂隙化岩体相应的流体渗流模型。  相似文献   
39.
Twenty-five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stress at onset of dilation, referred to herein as “the crack damage stress,” in heterogeneous dolomites and limestones. A simplified model for crack damage stress (σcd) is developed here using porosity, elastic modulus, Poisson's ratio and three empirical coefficients. The model shows that when porosity decreases and elastic modulus increases, σcd rapidly increases and approaches its maximum value. On the other hand, when porosity increases and elastic modulus decreases, σcd rapidly decreases and approaches its minimum value. The proposed model is validated for six heterogeneous limestone and dolomite formations which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Israel.  相似文献   
40.
Abstract. The Hishikari epithermal gold deposit consists of the Honko-Sanjin zone and Yamada zone. On the basis of observed crosscutting relationships of veins, vein system in the Hishikari deposit was classified into the early and late veins. They differ from orientation, width, control by unconformity, the amount of displacement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but have similarity in gold grade and Au/Ag ratios. K-Ar ages are presented for the classified veins to clarify timing of fracturing and duration of mineralization.
Age determination revealed that the early veins in the Honko-Sanjin zone range from 0.86 to 1.11 Ma and that the late veins range from 0.73 to 0. 84 Ma. The economically most important mineralization in the Hishikari deposit occurred around 0.90 Ma in a very short period (about 0.05 million years).
The distribution of mineralization age in the whole Hishikari deposit, occurrences of slickensides and ground water temperatures imply that mineralization lasted longer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deposit. As compared the early veins with late veins, structural changes including width, strike, dip and vein characteristics occurred at around 0.85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