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0篇
  免费   1129篇
  国内免费   1749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233篇
地球物理   763篇
地质学   5658篇
海洋学   616篇
天文学   62篇
综合类   223篇
自然地理   202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95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352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357篇
  2009年   387篇
  2008年   370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346篇
  2004年   266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166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介绍了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论述了这一新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油气藏描述,工程设计CAD等学科的应用和发展趋势。阐述了目前国际国内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具体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及图形软件、图形硬件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52.
临兴区块上古生界储集层为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对致密气富集影响尚不清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甜点区预测。 根据岩心、露头、薄片及测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裂缝发育特征,探讨了裂缝对致密砂岩气富集的影响。临兴区块上古生界主 要发育高角度缝,其次为中低角度缝及水平缝,微观上根据裂缝与矿物颗粒的相对位置关系,可识别出粒内缝、粒缘缝和穿粒 缝,其中粒缘缝最为发育。受塑性泥岩阻挡,裂缝垂向延伸较差,一般延伸1~2 m后消失于泥岩层中,受燕山期北西—南东向 地应力影响,裂缝走向多为北东—南西向,裂缝密度一般2~5条/m。裂缝可改善储集空间、提高油气充注效率,储层裂缝发育 区渗透率可增大1~2个数量级,含气饱和度高,此外,研究区裂缝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效通道,影响着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致 密气的富集,在后期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寻找裂缝发育区,并通过进一步压裂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3.
在泡沫导电机理及其电性试验研究基础上,确定了泡沫气液比在线检测的量化模型,据此设计,研制出适应生产现场使用的在线气液比检测仪;同时,对该型仪器的技术性能参数和广泛的适应性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4.
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温影响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高远  肖建成 《热带地理》1997,17(4):378-384
本文广泛参阅了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综合论述分析了几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汇及其浓度变化特征,研究分析了其增暖潜力,温室效应的强度和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提出人类为保护自身的生存环境,必须严格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5.
尹冰川 《物探与化探》1997,21(4):241-246
本文在综合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气体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对有关综合气体测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术语,阐述了一点浅见,介绍了综合气体测量的采样方法、理论依据,提出了综合气体测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6.
The phase velocity and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compressional seismic waves, propagating in poroelastic, fluid-saturated, laminated sediments, are computed analytically from first principles. The wavefield is found to be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medium heterogeneity. Impedance fluctuations lead to poroelastic scattering; variations of the layer compressibilities cause inter-layer flow (a 1-D macroscopic local flow). These effects result in significant attenuation and dispersion of the seismic wavefield, even in the surface seismic frequency range, 10–100 Hz. The various attenuation mechanisms are found to be approximately additive, dominated by inter-layer flow at very low frequencies. Elastic scattering is important over a broad frequency range from seismic to sonic frequencies. Biot's global flow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solid frame and fluid) contributes mainly in the range of ultrasonic frequencies. From the seismic frequency range up to ultrasonic frequencies, attenuation due to heterogeneity is strongly enhanced compared to homogeneous Biot models. Simple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the P -wave phase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are presented as functions of frequency and of statistical medium parameters (correlation lengths, variances). These results automatically include different asymptotic approximations, such as poroelastic Backus averaging in the quasi-static and the no-flow limits, geometrical optics, and intermediate frequency ranges.  相似文献   
157.
158.
We measured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 in the interstitial gas surrounding the sand-swimming Namib moleEremitalpa granti namibensis. At a sand temperature of 26 °C, which produced a nearly maximal rate of oxygen consumption, thePO2near the noses of the animals averaged only 0·9 kPa (6·7 Torr) below the level in the free atmosphere. High oxygen availability was a result of the notably low metabolic rate in the 20 g mammals and the dry, porous and metabolically inactive nature of dune s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indicated that normal mammals weighing 200 g or more could comfortably exist completely encased in dune sand. We concluded that the moles' small size and low metabolic rate are not adaptations to hypoxia or hypercapnia underground but are probably related to low food availability and the energetic cost of foraging in their desert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9.
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及其在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分类方案,详细论述了各类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的相态、组成和均一温度特征。在同一油气藏,均一温度越高,油相包裹体中的气态烃和挥发份的含量也越高。依据油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变化及其与同生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关系可以研究油气藏在充填过程中油气组成,特别是气态烃和挥发份含量的演变。进而可以研究油气藏的油源--生油岩的类型和热演化程度。本文评述了依据油相包裹体和同生水溶液包裹体PVT相图推断其捕获温度和压力范围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最后讨论了各类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的成因机制及其在油气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0.
汪缉安  李雨梁 《地质科学》1996,31(4):416-428
北部湾盆地下第三系由于油源母质特性原因和适于生油的空间相对局限,总体上看,天然气的潜力大于石油。生油岩与地温条件在空间上的配置适当决定了珠三盆地油气资源的良好前景。较高的地温与古地温环境是莺琼盆地成为南海北部大陆架天然气富集区的重要条件,较高的地温不仅使盆地中西部上第三系烃源岩能够广泛生气,也是本区有巨大远景的深成高压气(盆地中、西部)与浅成生化成因气的形成与富集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