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4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429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481篇
地质学   805篇
海洋学   635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2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driving forces of cropland change in China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problems of rapid popu-lation increase, resources scarcity and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hanges, especially the Land-Use/Land-Cover, LUCC issue is becoming a frontier and hot field[1], in which investigation on the mechanisms of land use change is one of the three core issues. Deficient natural resources, in particular the shortage of cropland resource in China, are the important constraints to Ch…  相似文献   
262.
本文把我们在文[1]和[2]中建立的诊断方法,应用于美国高山天文台斯托克斯参量仪对1978年12月11日太阳黑子本影和半影取得的Q和U两个参数的轮廓,发现这个黑子的磁力线不呈现较强的扭绞。  相似文献   
263.
甘肃民勤荒漠区植被演替特征及驱动力研究--以民勤为例   总被引:43,自引:20,他引:23  
通过对40多年来民勤荒漠植被类型、植被演替特征的分析,发现民勤荒漠区的自然植被类型20世纪50年代大体可分为5个植被型,19个群系,现在只有9个群系;民勤土地旱化现象日趋严重,脆弱的生态系统进行着逆向演替,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及植被类型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弱且结构趋于简单、功能衰退,荒漠植被进一步取代了草甸植被成为优势种。生态位变宽;同时,通过对地下水位、降水量、植被盖度近20a的定位观测,定量研究植被退化的驱动因子表明: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导致地表径流的大幅度减少、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成为植被退化最直接的根源。  相似文献   
264.
多层城市冠层模式的建立及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咏薇  蒋维楣 《气象学报》2009,67(6):1013-1024
为在城市气象数值模拟中更好地体现由城市发展引起的下垫面土地利用改变及人为活动对大气过程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建筑物三维分布的多层城市冠层模式,冠层内动力方程组考虑了建筑物冠层拖曳力的作用及雷诺应力的影响,通过引入建筑物宽度、间距以及垂直分布密度指数等建筑物形态特征参数,以更好地体现城市复杂地表对大气温度、湿度及动量方程的影响.同时,该模式分屋顶、4个侧壤及地面分别考虑辐射及能量平衡求解表面温度,计算各表面与大气的通量交换,并考虑辐射阴影效应、冠层内部各个面之间的可视因子、以及与冠层内建筑物密度指数、可视因子等相关的多重反射辐射导致的辐射截陷作用.模式的离线检验结果表明:(1)冠层模式计算风廓线与风洞实验测量数据吻合良好;(2)离线冠层模式能够模拟实际小区的风速、温度垂直廓线,并能够较好地体现小区内气温日变化.冠层模式与区域边界层模式耦合检验结果表明:(1)耦合模拟的近地面(2 m处)气温及地表温度的结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水泥平板方案,尤其是在夜间,水泥平板方案与实测气温最大偏差4 K左右,耦合模拟方案为1-2 K;(2)耦合模拟方案考虑了建筑物对冠层之上的拖曳力影响以及建筑物形态结构对雷诺应力的影响,风速(10 m处)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相差约在1 m/s,水泥平板方案偏差3 m/s左右.  相似文献   
265.
水深对软刚臂单点系泊FPSO动力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泊系统的定位能力是浅水油田作业的软刚臂式单点系泊FPSO安全作业的重要保障,为研究不同水深/吃水比下单点系泊系统的受力性能,针对一艘16万吨级软刚臂单点系泊FPSO,在线性三维势流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FPSO-系泊腿-软刚臂的耦合模型,采用Newman近似法和Pinkster近似法分析了FPSO所受二阶波浪力,在时域内计算了不同水深/吃水比对系泊系统动力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深/吃水比的增加,Newman近似法计算得到二阶波浪力先增大后减小,引起单点系泊系统载荷先增大后减小;而Pinkster近似法计算得到的二阶波浪力逐渐减下,引起单点载荷逐渐减下。在浅水条件下,Pinkster近似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Newman近似法严重低估了FPSO所受的二阶波浪力;在深水条件下,Newman近似法能满足工程计算的要求;适用两种方法的临界水深/吃水比为1.64。  相似文献   
266.
Upland river systems in the UK are predicted to be prone to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flood magnitudes and frequency, driven by climate change. It is clear from recent events that some headwater catchments can be very sensitive to large floods, activating the full sediment system, with implications for flood risk management further down the catchment. We provide a 15-year record of detailed morphological change on a 500-m reach of upland gravel-bed river, focusing upon the geomorphic response to an extreme event in 2007, and the recovery in the decade following. Through novel application of two-dimensional (2D) hydrodynamic modelling we evaluate the different energy states of pre- and post-flood morphologies of the river reach, exploring how energy state adjusts with recovery following the event. Following the 2007 flood,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s resulted in changes to the shear stress population over the reach, resulting in higher shear stresses. Although the proportion of shear stresses in excess of those experienced using the pre-floo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varied over the recovery period, they remained substantially in excess of those experienced pre-2007, suggesting that there is still potential for enhanced bedload transport and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 within the reach. Although volumetric change calculated from DEM differencing does indicate a reduction in erosion and deposition volumes in the decade following the flood, we argue that the system still has not fully recovered to the pre-flood state. We further argue that Thinhope Burn, and other similarly impacted catchments in upland environments, may not recover under the wet climatic phase currently being experienced. Hence systems like Thinhope Burn will continue to deliver large volumes of sediment further down river catchments, providing new challenges for flood risk management into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267.
以6个1/2模型RCS梁柱节点拟静力试验为基础,研究不同轴压比下RCS组合件的滞回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梁铰破坏时试件的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优于构造破坏;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试件滞回环愈加丰满,初始刚度有所增加,承载力有所增大;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加,刚度退化速率变慢,且梁铰破坏时随着轴压比增大,刚度退化速率变大。基于试验结果和现有恢复力模型理论,建立的三折线骨架曲线模型与实际试验骨架曲线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能较好的反映轴压比对其滞回特性的影响,可为该RCS梁柱组合件的弹塑性分析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8.
近年来,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对北京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地质记录上分析研究北京—张家口地区沙尘暴的粉尘来源对确定重点治理区、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具有积极意义。黄土是地质时期沙尘暴形成的风成沉积物,其粒径分布蕴含了粉尘搬运过程中的大气环境信息,本文利用黄土-古土壤沉积的粒径分布特征,分析了北京—张家口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风成系统的差异,并根据粉尘动力学原理,结合遥感信息揭示的地面风蚀痕迹,探讨了北京—张家口地区黄土粉尘的主要来源,指出北京—张家口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分属不同的风成系统,有不同的粉尘源区和不同的大气动力条件。北京—张家口地区大气动力强度大,粉尘源区近,粉尘主要来自阴山以北的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方向,与浑善达克沙地关系不大,也与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粉尘物源区不同  相似文献   
269.
土钉支护现场测试及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在进行土钉轴力和边坡位移测试的基础上 ,进行了土钉支护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对边坡位移、土钉轴力、塑性区分布等分别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认识到土钉与土体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支护体系 ;基坑失稳破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土体和土钉的破坏 ,而是土钉支护体系的整体性破坏 ;土钉支护体系的形成正是通过土钉的分担作用、应力传递与扩散作用来实现的 ,这是土钉支护作用的实质.  相似文献   
270.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20  
李森  李凡  孙武  李保生 《地理科学》2004,24(1):61-67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20世纪50年代以来,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绿洲萎缩,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沙漠化过程和土壤盐碱化过程构成的地表动力学过程。导致额济纳绿洲荒漠化的驱动力是区域气候暖干化、强盛的风蚀侵蚀力、上中游过度开发水土资源的人为活动和额济纳绿洲内的“三滥”活动等。荒漠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9.276%和28.083%,反映出绿洲荒漠化驱动因子的多面性和综合性,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其主导驱动因素。内在、外在驱动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耦合性是绿洲荒漠化的区域机制,驱动力因子团的互动-激发作用形成荒漠化的动力机制,驱动力与荒漠化土地间的响应形成正反馈机制,三种作用机制组合成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的复杂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