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7篇
  免费   718篇
  国内免费   619篇
测绘学   641篇
大气科学   234篇
地球物理   1269篇
地质学   2061篇
海洋学   484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205篇
自然地理   37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310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310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武汉市似大地水准面GPS水准建模与软件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高程异常格网线性内插模型在表达光滑曲面时出现的近似误差,提出了采用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机器学习方法,结合粗差检测技术和虚拟观测值,建立高精度GPS水准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武汉市GPS水准似大地水准面几何建模实例表明了方法的可靠性与优势。单机版、WEB版、PDA版系列软件的成功研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992.
本文讲述以Skyline5.1为三维GIS开发平台,以C#为二次开发语言,结合昆明市地下管网的实地探测数据,快速实现昆明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数据三维模型的建设。在此过程中解决了大数据量城市地下管线数据直接三维模型构建并正确处理管线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减少人工干预工作量;从而实现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数据快速生成三维图形并提交使用。  相似文献   
993.
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在孔隙介质弹性波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模拟弹性波在孔隙介质中传播,需要稳定有效的吸收边界来消除或尽可能的减小由人工边界引起的虚假反射. 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弹性孔隙介质情况下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的高阶速度-应力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并详细讨论了完全匹配层的构建及其有限差分算法实现. 首先,本文通过均匀孔隙模型的数值解与解析解的对比,验证所提出的数值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本文考察了完全匹配层对不同入射角度入射波和自由表面上的瑞利波的吸收性能,将完全匹配层与廖氏和阻尼吸收边界进行了对比,研究了这三种吸收边界在不同吸收厚度情况下对弹性波吸收能力. 数值结果表明,在孔隙介质中,完全匹配层作为吸收边界能十分有效地吸收衰减外行波,无论对体波还是面波,是一种高效边界吸收算法.  相似文献   
994.
三维三分量CSAMT法有限元正演模拟研究初探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用伽里金方法推导了三维三分量CSAMT法的有限元方程.在研究过程中,认识到加入散度条件的必要性,在公式中强加了散度条件,提高了解的完备性.其次将成功应用于二维线源频率域电磁法有限元模拟中的两种技术推广到三维中,一是边界条件统一采用一阶吸收边界,使线源产生的电磁波在边界上按波的传播规律被吸收,以降低平面波假设造成的影响;二是总体系数矩阵的存储,用两个二维数组分别记录总体系数矩阵的非零元素及其在总体结点编号中所处的位置,使总体系数矩阵的存储量达到最小的同时,物理意义明确,迭代求解时迅速简便.最后用均匀半空间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95.
陈玉香  杜建国  刘红 《地震》2007,27(4):99-109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连续的求解区域离散为一组有限个、 且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单元的组合体。 有限元方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值模拟方法, 由于能够将复杂介质的力学本构关系及边界条件问题转化成为常规问题的计算程序, 所以越来越多的地震学者将其应用于地震成因与前兆机理研究中。 该文着重介绍了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及其模拟在地震孕育过程与前兆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并提出开展小尺度规模如岩石中矿物颗粒之间的力学行为的有限元模拟研究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96.
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廖一兰  王劲峰  孟斌  李新虎 《地理学报》2007,62(10):1110-1119
人口空间分布信息在环境健康风险诊断、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和现场抽样调查比较等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随着对地观测技术和地理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 如何精确地进行人口数据空间化成为了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针对采用传统方法解决人口空间化问题所遇到的困难和不足, 设计了遗传规划(genetic programming, GP)、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 GA) 和GIS 相结合的方法, 以GIS 确定量化影响因子权重, 以GP 建立模型结构, 以GA 优化模型参数, 成功建立研究区-山西省和顺县的人口数据格网分布表面。实验证明与传统建模方法(如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和重力模型)相比, 所提方法建模过程更为智能化与自动化, 模型结构更为灵活多样, 而且数据拟合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997.
海侵盛期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演进受到原始地貌的控制,潮汐动力和河流作用被复杂的地貌单元分割和重塑.珠江三角洲中部平原依据其演进过程的空间位置和边界,相关的动力系统可以分成若干子平原,分别是番禺平原、顺德平原和大鳌平原.文章着重报道大鳌平原海侵盛期以来的形成演变机理的研究成果.基于收集的1700余个各类钻孔资料和本课题野外钻取的18个钻孔,进行了210个14C测年和沉积物粒度等相关分析,应用本课题开发的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计算6000年以来的古珠江河口湾的流场、泥沙浓度场、冲淤厚度和岸线演变,以及对上述结果的地貌动力分析,揭示了大鳌子平原各主要沉积体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沉积动力机理.结果表明:1)大鳌子平原是外部海洋和河流等动力经过古磨刀门、古横门和五桂山所改造的复杂地貌动力环境下形成的; 2)大鳌子平原可以依据其沉积动力结构进一步分成至少3个主要的动力沉积单元,分别是古磨刀门大鳌沙涨潮三角洲、五桂山北麓边沿沉积体和磨刀门-古横门汇潮点沉积体; 3)3000~2500aB.P.的短暂高海面,导致古海湾纳潮量相应增大,出现大鳌沙第2次高沉积期.反映了局部小尺度动力结构与三角洲地形演进及海洋动力变化的密切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98.
库车坳陷西段的逆冲推覆距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库车坳陷西段地区发育有巨厚膏盐层,喜马拉雅山末期构造运动使天山造山带大幅度向南挤压,造成大量盐体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被逆冲推覆至地表,地层并发生强烈的褶皱和逆冲推覆,所以在计算该区域地层向南推覆的总距离时,不仅要考虑平衡剖面技术所恢复出地层横剖面上的缩短量,另外还要考虑由于膏盐层塑性流动所造成上盘推覆体向南的滑移距离,本文综合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和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求取了该研究区域的地层缩短量(24.5km)及上盘推覆体向南的滑移距离(3.969~14.727km),从而计算出库车坳陷西段的逆冲推覆距离为18.5~39.227km。  相似文献   
999.
Tsunami hazard in the Makran Subduction Zone (MSZ), off the southern coasts of Iran and Pakistan, was studied by numerical modeling of historical tsunami in this region. Although the MSZ triggered the second deadliest tsunami in the Indian Ocean, among those known, the tsunami hazard in this region has yet to be analyzed in detail.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risk analysis using five scenario events based on the historic records, and identifies a seismic gap area in western Makran off the southern coast of Iran. This is a possible site for a future larg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In addition, we performed numerical modeling to explain some ambiguities in the historical reports. Based on the modeling results, we conclude that either the extreme run-up of 12–15 m assigned for the 1945 Makran tsunami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 was produced by a submarine landslide triggered by the parent earthquake, or that these reports are exaggerated. The other possibility could be the generation of the huge run-up heights by large displacements on splay faults. The results of run-up modeling reveal that a larg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in the MSZ is capable of producing considerable run-up heights in the far field.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MSZ was the source of the tsunami encountered by a Portuguese fleet in Dabhul in 1524.  相似文献   
1000.
Static stability mainly against sliding of a typical, relatively large skirted gravity structur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The numerical model was validated against centrifuge test results. A specific set of dimensions was chosen to model a typical skirted gravity structure in a centrifuge with two types of foundation soils: uniform saturated sand and a clay zone sandwiched between two sand layers. Soil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used in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s were estimated from in-flight cone penetration resistance measurements obtained in the centrifuge. Numerical parametric studies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validated finite element model. The parameters included were the depth and strength of the clay zone and the inclination of external load. It is shown that a relatively simpl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effective in providing information that would be needed to design such a critical and expensive offshore structure. Basic Mohr-Coulomb strength parameters and moduli based on cone penetration resistance measurements and published empirical correlations were appropriate in modeling the soils in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