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测绘学   128篇
大气科学   163篇
地球物理   194篇
地质学   279篇
海洋学   171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风沙流的风程效应研究是定量获取风沙流沿程变化的核心和难点,风程效应是指输沙率随沙床表面或地块长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而后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饱和输沙率(fmax)和饱和路径长度(Lsat)是风程效应的重要参数。采用自动连续称重式集沙仪,以河北坝上地区康保县境内典型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观测了2017、2018年和2021年内4次典型风蚀事件,分析近地表5 cm高度风沙流的风程效应在5 min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近地表输沙通量随风程距离的增大而增大。(2) 4次风蚀事件中Lsat的变化范围在11~280 m之间,并存在明显差异,其变化与风速无关。(3) 近地表风沙流的fmax与风速(U)呈幂函数关系。(4) 风程效应的变化特征与地表可蚀性因子、地表微地貌变化有着紧密联系,未来应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农田的风程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2.
针对当前散裂中子源准直测量控制网空间距离大、绝对精度要求高,常规测量难以满足需要的问题,提出采用不受通视限制、高精度的GPS测量解决,通过GPS在“标准检测场”准直实验,计算分析后处理软件、观测仪器及观测时长对GPS绝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km的测区范围,商业软件解算结果优于科研软件,且商业软件中TTC解算精度最高;分体机比一体机观测精度更高,但随观测时长增长,二者精度相当;观测时长超过8小时以上,基线值将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3.
1 INTRODUCTIONSystematicstudyisusefulforhumanvisualizationandcomprehensionofanetworkofcomplicatedcompo nentsandprocessesinvolvingfrequentenergyflow ,consideringenergyasthebasisofbothstructureandprocess (Automa ,1 993) .Energylanguageisaconceptfordepictingasysteminwhichallphenomenaareac companiedbyenergytransformation .Thefunctionoftheecosystemovertheworlddependsontheenergyfixationbymarineplantphotosynthesis ,mostofthemarefixedbymicrophytoplanktonnearseasurfaceexposedtosunlight (Niebaken …  相似文献   
114.
由于线元上任一点坐标的误差不仅受端点误差的影响,还会受到长度误差的影响,故不确定性模型要考虑各种影响位置精度的参数误差,对3维空间直线不确定性模型作了进一步研究.不但考虑了端点误差的影响,还顾及了长度误差的影响,使模型在理论上更为严密.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长度误差影响了直线方向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5.
贺琮栖  魏玉峰  王洋  梁彭  金磊磊 《岩土力学》2022,43(10):2809-2818
针对反倾层状岩质斜坡倾倒变形折断面空间展布缺乏定量判断的问题,以地质原型和变形机制分析为基础,考虑岩层自重、上覆岩层盖重、侧向压力、岩层间的摩擦力等作用,提出了岩板倾倒折断的独立悬臂梁模型和独立简支梁模型。采用板梁的最大拉应力破坏准则,推导出了倾倒变形各阶段岩层的临界折断深度公式。利用地质原型对推导的公式进行了验证,并通过离心试验获取了倾倒变形各阶段的坡形参数,对边坡各阶段折断深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理论模型可计算倾倒变形层间剪切错动、弱倾倒破坏、强倾倒破坏等各阶段岩层的折断长度;岩层折断长度与岩层分布高程、拉应力、岩梁自身重度呈负相关,与岩层内摩擦角、岩层厚度、抗拉强度呈正相关;根据倾倒变形各阶段力学参数,计算倾倒体各级折断面分布位置,结果与地质原型和离心试验结果吻合。该研究成果对倾倒变形边坡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6.
为了减小投影长度变形对油气管道工程的影响,对影响长度变形的每个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不同位置和不同高程的投影长度变形进行了实际统计和数据分析,总结了投影长度变形的规律。针对油气管道工程的特点,分别对线路工程、穿跨越工程和场站工程提出了相应投影长度变形的不同处理方案,提高了测量成果的转换精度,避免了施工测量中烦琐的投影长度变形计算,为高精度施工提供了数据保障,同时也为水利、铁路、公路等线性工程测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7.
一维热扩散湖模式在太湖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在太湖获得的2010年8月11-28日的观测资料研究了一维热扩散湖模式在太湖的适用性,通过对比模拟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太湖湖表温度模拟的主要因子。该湖模式对太湖最初的模拟结果并不理想,模拟的湖表面温度与观测有较大的系统性偏差,温度的日变化幅度与观测相比也偏小。通过分析该模式对太湖的模拟效果不理想的可能原因,针对太湖的生态环境和污染情况,设计了18个测试参数的敏感性试验,从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分析得到,适用于太湖的、依赖于湖泊类型的3个参数应做如下修改:消光系数(η0)应放大3倍,湖泊表层吸收的太阳辐射系数(β)应取0.8,粗糙长度(z0)采用公式计算得到。用新得到的适用于太湖的3个参数,模拟得到的结果与最初的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对比,发现采用新的参数后,模拟结果比最初的模拟结果有了很大的改进,模拟的湖表温度基本接近观测,模拟的湖水垂直剖面时间序列图也跟观测吻合得较好,随之的感热、潜热通量的模拟也都与观测接近。最后,对输入湖模式的主要大气参量(太阳辐射、2 m气温及风场)±10%的误差引起的模式模拟的湖表面温度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湖模式对大气强迫场的误差敏感度不高;相比之下,模拟结果对风场敏感性最小,对辐射和气温的敏感度相当。  相似文献   
118.
本文研究墨吉对虾(Penaeus merguiensis)体长(L)与体重(W)的关系,经回归分析得其关系式。根据此关系式计算得体长和体重换算表,对指导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9.
Distributed hydrologic models capable of simulating fully‐coupled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flow are increasingly used to examine problems in the hydrologic sciences. Several techniques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to couple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the two most frequently employed approaches are first‐order exchange coefficients (a.k.a., the surface conductance method) and enforced continuity of pressure and flux at the surface‐sub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 The effort reported here examines the parameter sensitivity of simulated hydrologic response for the first‐order exchange coefficients at a well‐characterized field site using the fully coupled Integrated Hydrology Model (InHM). This investiga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first‐order exchange coefficients can be selected such that the simulated hydrologic response is insensitive to the parameter choice, while simulation time is considerably reduced. Alternatively, the ability to choose a first‐order exchange coefficient that intentionally decouples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facilitates concept‐development simulations to examine real‐world situations where the surface‐subsurface exchange is impaired. While the parameters comprising the first‐order exchange coefficient cannot be directly estimated or measured, the insensitivity of the simulated flow system to these parameters (when chosen appropriately) combined with the ability to mimic actual physical processes suggests that the first‐order exchange coefficient approach can be consistent with a physics‐based framework.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