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5篇
  免费   1247篇
  国内免费   1712篇
测绘学   1131篇
大气科学   969篇
地球物理   1655篇
地质学   3244篇
海洋学   1119篇
天文学   153篇
综合类   470篇
自然地理   493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269篇
  2021年   292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309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377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376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354篇
  2008年   410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382篇
  2005年   427篇
  2004年   243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192篇
  1996年   190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85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第一作者早在1985年就提出,潮混合效应控制着夏季黄海冷水团的边界及海面冷水分布(赵保仁,1985)。1987年又进一步通过水文调査资料和卫星图片给出了黄海周围的浅水陆架锋(或称潮汐锋)的分布及强锋区的跨锋断面中的温度、盐度和坏流结构特征,并指出夏季的黄海沿岸流在性质上属沿锋面运动的强流(赵保仁,1987a,b),而后又对黄海西部的陆架锋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査(赵保仁等,1991)。此外,他还指出黄海的强温跃层的形成和转移现象也与潮混合现象密切相关(赵保仁,1989)。因此,研究潮混合现象对阐明发生在黄海的多水文物理现象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深入了解黄海的潮混合特征,作者把渤海、黄海和东海作为一个整体完成了一次精度较高的潮汐、溯流数值计算,在潮汐、潮流的分布方面,揭示了前人尚未阐明的一些特征。本文根据这些数值结果,计算了近最大潮流流速和层化参数,阐明了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潮混合特征及其对降温期黄海冷水团分布变化的影响。此外,还用 Sim pson等人(1981)的能量模式计算了南黄海西部的风、潮混合效率。  相似文献   
42.
长江三峡枢纽工程是综合开发利用长江水利资源的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工程,建成后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必须考虑到它对长江下游流域以至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因此,必须在工程建设之前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这一课题的要求,本文就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区流场的影响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3.
1984-1985年中国首次赴南大洋考查期间,在南极半岛西北海域(62°06.8′-64°24.′5S,56°2.8.′6-62°3l.′0W)进行了底栖生物调查,并在中国南极长城站附近进行了潮间带采集,共获得软体动物双壳类100余号近500个标本,经分类研究,共有13个科24种,其中7种为该调查海域首次记录,3种只鉴定到属。它们大多数是壳小,壳质极薄脆的环南极分布的南极种和亚南极种,明显地显示出寒带高纬度海域的区系特点。  相似文献   
44.
近二十年来,随着海洋环境科学的发展,河口污染和生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关于污水排放对河口内湾浮游植物生态的影响,近年Ketchum, B. H. (1967); McCormick, J.M. 等(1975); Rice, T. R. (1975); Jenkins, S. H. (1978); Thompson, G. B. 等(1981 ); Meyers, V. B. 等(1983)和Joint, I. R.(1984)都做过调查研究和评论。但迄今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 海河口是一个有污染源的生态环境特殊的感潮河口,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由于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质肥沃,饵料丰富,历来是许多经济鱼虾类优良的天然产卵、索饵和肥育的场所,在渤海渔业上占有重要位置。但近十多年,由于入海径流量锐减和城市污水排海总量的增加1),其水质逐渐恶化,环境正由半咸水向海洋化方向演变,对河口渔业构成严重威胁。对此,我所曾于1978-1981年对渤海湾的污染状况及影响进行过多学科的综合调查,在渤海湾污染的浮游植物生态效应、海湾富营养化及其与赤潮的关系等方面,也做过初步研究(邹景忠等,1983; 1984; 1985 )。当时由于受调查范围和项目的限制,对河口有机污染及生态效应的研究还很不够,所获得的一些资料尚不足以作出定量的科学论断。 本文着重探讨海河口区浮游植物的生态变化及其与有机污染的关系,旨在为综合分析和评价海河口区目前的生态质量及演变趋势,为河口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本文测定了取自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的某些表层沉积物主要元素的含量。根据主要元素的丰度、概率分布及其共生组合得到下列结果:1.A1、Fe、Mg,Na、K的高含量分布地区与粘土沉积物相一致。Si的高含量区与砂质沉积相一致.Ca的高含量区与生物碎屑沉积物相一致:2.A1与K、Mg、Na、Fe呈正相关.Mg与Fe之间,Si,P和A1之间也是正相关,Ca和Mn与A1没有明显的关系;3.沉积物中A1、Fe、Mn、Mg、Na、K和P的含量随着远离海岸和海水深度增加趋于降低,Ca的变化没有规律.相反,在东海北部随着水深Ca含量增加,而Si与水深没有明显关系:4.黄海沉积物来源于黄河,东海北部沉积物来自长江。  相似文献   
46.
温度、pH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温度、pH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三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在5~75℃之间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为55℃、45℃和65℃;在不同的pH范围内,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9.2,淀粉酶的最适PH值为6.3和7.7,纤维素酶的最适PH值为5.2。缢蛏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较大,纤维素酶活力极微。  相似文献   
47.
王瑁  丘书院 《海洋学报》2002,24(3):142-147
鱼类没有消化的食物通过粪便而排出体外.没有消化的食物、黏液、消化道脱落细胞、代谢酶以及细菌等就组成了鱼类的粪便.排粪后所保留的食物能可以通过吸收率来估算,其计算式为:A=C-FC/C×100%,式中A(吸收率)以百分数表示;C(摄食量)等于摄入的食物质量乘以食物比能值;F(粪便排出量)等于排出的粪便质量乘以粪便比能值.吸收率在营养学上又称为消化率.粪便比能值的测定在计算吸收率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以往对鱼类吸收率的研究[1~6]中,由于粪便收集的困难及粪便的样品量通常很少,均没有对不同条件下鱼类所排出粪便的比能值进行单独的测定.  相似文献   
48.
不同季节底梄生物数量的动态由其组成种的种群特点所决定。在一些生命周期短(一年左右)、生长速度快(新生个体当年可以长成)的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就比较显著;而生命周期长、其种群由多个年龄组的个体构成的种占优势的情况下,一年之中种群数量就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底栖生物数量的急剧改变又决定于经济种的捕食活动和优势种的生物学过程。台湾海峡系经济鱼、虾类的集中分布区,尤以上升流区范围内的集群最密集。为了便于深入研究上升流与经济鱼、虾类资源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上升流范围内底栖生物数量的动态特点。  相似文献   
49.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过度砍伐,引起大气CO2浓度大幅度增加,但同时由于"Suess"效应,大气δ13C值却在不断下降。研究大气δ13C值的变化历史,不仅有助于预测其今后的趋向,而且可以用来了解碳循环的自然变率和校正全球碳预算模型。由于直接的仪器测量从1978年才开始,因此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替代方法。利用树轮δ13C值重建古大气δ13C值的变化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树轮δ13C值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从树轮δ13C值中得到的大气δ13C值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分析了树木生长季(5—9月)温度和降水对树轮δ13C值序列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对树轮δ13C序列的趋势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树轮δ13C值近几十年来下降的趋势主要反映的是大气CO2浓度的增加引起的"Suess"效应。但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树轮δ13C值的边材效应可以改变这种结果,如新疆昭苏树轮δ13C值和年轮宽度分别在1969年和1967年突然升高以及青海祁连树轮δ13C值在1990年后上升。  相似文献   
50.
为了探讨黄河三角洲附近潮波运动的变化特征,乐肯堂等(1995)用二维数值模式模拟了1855-1984年该海区的潮汐和潮流的分布变化,并着重考察了M2和S2分潮的无潮点,以及规则全日潮区的位置变化。乐肯堂等(1995)的研究表明,黄河尾闾的摆动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黄河三角洲之进退,是该海区潮波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外因。自从1976年黄河尾闾改道清水沟以来,该流路已稳定运行了20多年,由此造成了河口附近沙嘴不断向莱州湾内延伸,因而对该区的潮波分布特征产生了显著影响。从黄河三角洲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来规划今后黄河尾闾的走向,就必须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1)清水沟流路是否还能长期稳定下去;(2)如果清水沟流路长期稳定不变,并且按照清水沟流路期间黄河三角洲向莱州湾推进的方式来推演10a后黄河三角洲的形势,那么到2010年该区的潮波运动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此,在本文中我们仍然采用乐肯堂等(1995)已经过验证的数值模式和数值预的方法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