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符竹溪金矿赋存于新元古界板溪群马底驿组紫红色板岩内,成矿受区域性EW向符竹溪断裂及其派生的NNW-NW向断裂控制,矿床属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脉状充填型矿床。矿床具有显著的层控特点,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壳深部;矿脉具有沿倾向延伸较大、侧伏成矿及柱状富集的特点;主要脉带中的矿体在深部逐渐靠近,有合并成为厚大矿体的趋向;中酸性脉岩与锑金成矿在时空和成因上的关系密切,可作为锑金的找矿标志;锑金矿化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成矿受隐伏中酸性岩体的热(动)力的控制,深部可能存在与上部不同的矿化类型或不同的矿种。研究认为,符竹溪金矿向深部仍有较大的成矿空间,边部V1,V2等脉带向SE向延伸部位和花岗斑岩脉带找矿前景良好,推测存在斑岩型金锑矿化。  相似文献   
192.
基于边际K函数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经济空间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空间点模式分析的Ripley's K函数,结合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法,通过集聚度和边际集聚两个指标,从理论上探索城市群集聚效应的定量测度方法,提出一种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划分方法。本文的不同在于,多尺度估算城市的集聚度和边际集聚,以城市的边际集聚极值点时的城市区域布局模式为最优,据此划分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的集聚度估计显示,长三角地区2010年城市空间布局为随机分布型,但随着观测尺度的增加,城市的集聚度呈快速上升趋势。2边际集聚估计揭示,当城市区位和城市规模的集聚尺度分别为173 km和185 km时,城市区位或规模的集聚效应达到峰值,此时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布局出现最优模式。3空间聚类分析展示,在城市区域布局的最优空间模式下,长三角地区呈现"中心—外围"的经济空间结构,高集聚度子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全部位于上海经济辐射圈,而低集聚度子群是外围欠发达地区,全部位于区际行政边界,暗示边际负效应仍阻碍着地区内外人员的往来。  相似文献   
193.
毛集-二郎坪古裂陷带的形成、发展及演化,受华北、扬子两大板块活动制约。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时期为-边缘裂陷海盆,形成了歪头山组复理石建造和二郎坪群蛇绿岩建造,与其相伴产出了金、银、铁、铜、锌、硫、重晶石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华力西-印支期发展演化为裂陷带,并褶皱造山使裂陷带南北向大规模收缩,形成复式倒转褶皱系。燕山期的构造叠加,使裂陷带的构造面貌更加复杂,为金、银及多金属矿产的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  相似文献   
194.
西藏尼木地区分布一套增生杂岩,其对冈底斯火山岩浆弧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该套增生杂岩中的变质火山岩的地质特征、矿物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变质火山岩以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其中,角闪石主要为镁质角闪石,共生的斜长石主要为拉长石;变质火山岩经历了高温-中压变质作用;岩石富Al_2O_3和贫TiO_2,弱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Rb、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其地球化学特征与火山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洋内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弧;岩浆锆石U-Pb年龄值为151.4±1.6Ma和150.7±1.4Ma,表明岩石的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综合研究认为,增生杂岩中的变质火山岩是新特提斯洋在晚侏罗世北向俯冲的产物,在陆-陆碰撞之前卷入增生系统,该套变质火山岩不是以往所认为的变质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195.
本文主要通过对湖北省西北部及其邻区早震旦世地层沉积类型的分析,再造其构造古地理演化。 本区早震且世地层分为下部姚营寨组和上部耀岭河群,两者呈过渡关系。 姚营寨组由一套由陆相到海相的火山—沉积组合组成,属火山复陆屑建造大类。主要包括冲积扇相、网状河流相、滨—浅海相及半深海相。其火山岩主要为偏碱的酸性岩类,少量基性岩。该组地层类型的综合特征表明,其形成的构造古地理背景属于拉张型的边缘断陷裂谷盆地。 耀岭河群可分为以海底基性火山岩为主,夹半深海、深海相钙、硅、泥质沉积组合的沉积序列和以凝灰质细粒陆源浊积岩及深海相泥质岩组合为主的两种组合类型。该群下部普遍发育冰水沉积物。该群火山岩类属典型的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配分表现为轻微富集型。其细粒浊积岩及钙、硅、泥质岩组合与现代远洋沉积层序相似。这些特征说明,耀岭河时期已经发育成为扬子地台北缘具一定规模的边缘小洋盆。 本区早震旦世经历了边缘断陷裂谷和陆缘小洋盆两个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6.
根据野外调查,将大兴安岭北段新巴尔虎右旗地区的一套火山岩归属为哈达陶勒盖组。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获得哈达陶勒盖组绿帘石化安山岩的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54.3±7.9)Ma(MSWD=4.7),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将该组的形成时代置于早三叠世。根据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可将哈达陶勒盖组火山岩划分为中基性和酸性火山岩两类。其中,中基性火山岩岩浆可能来源于受俯冲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并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而酸性火山岩岩浆则形成于地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通过构造环境判别,该组火山岩的形成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板块向南俯冲引起的陆缘弧背景密切相关。哈达陶勒盖组的厘定丰富了大兴安岭北段地层层序,也为大兴安岭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97.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相隔。盆-山构造经历了长期、叠次的形成、演化过程,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变形构造具有极大的统一性,总体表现为以西昆中断裂(其主体为库地—喀什塔什断裂)为根带,以北向逆冲扩展作用为主导,向北至塔南拗陷带腹部,逐渐转化为以垂直向上的构造伸展作用为主导。塔南拗陷带的逆冲断裂与具强烈深层流变组构的西昆北逆冲断裂属统一地球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层次的成分,前者是后者向浅层脆性应变域扩展的产物。导致盆-山构造形成的驱动力来自昆仑构造带以南的持续、强烈的北向逆冲扩展作用,至少在塔南拗陷带的前早更新统地层分布区不存在塔里木地块自北向南俯冲的直接证据。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造盆、造山作用过程可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形成演化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快速隆升和快速拗陷(沉降)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深层拆离-缓慢隆升和均匀拗陷(沉降)期和新近纪至今的挤压-急剧隆升和强烈拗陷(沉降)期。造盆、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表明,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时期,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盆-山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198.
南海海盆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62,自引:6,他引:62  
南海海盆地的地壳为洋壳,在新生代它经历了大西洋海底扩张的演化历史,海盆中有三个残留的海底扩张中心,并发生过两次海底扩张。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晚始新斩新世,扩张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产生了南海西北海盆和西南海盆。  相似文献   
199.
浙江省滨海湿地生态结构与经济功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浙江省滨海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功能结构和人文景观分布特色进行了综述 ,剖析了浙江省滨海湿地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对建设自然保护区 ,实现深度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 ,科学地用好滨海湿地这一宝贵资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0.
沉积矿物学在陆缘海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沉积矿物学是进行环境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矿物在表生环境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的研究是正确理解和获取一些重要的替代性环境指标的基础,它可为认识近代地质过程、地表气候过程和海洋环境过程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矿物学注重于以沉积矿物为指示,研究气候、物质来源、扩散路径和运移方向以及沉积环境等相关内容,并与地球化学相结合,解释区域性环境变化,乃至全球性环境演变等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提出了5项环境示踪的沉积矿物学指标,即:用矿物组合、重矿物含量、磁铁矿、角闪石、长石等矿物示踪物源和物流;用矿物组合、高岭石、伊利石、方解石等指示古气候;用重矿物含量、石英特征等反映水动力条件;用海绿石、自生黄铁矿、铁锰氧化物等揭示氧化-还原环境;用火山玻璃、玄武闪石、蒙脱石等示踪火山和热液活动。但应用沉积矿物学示踪环境,必须运用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