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1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40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83篇
地球物理   147篇
地质学   739篇
海洋学   45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2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对烟台海域的海鞘优势种——柄海鞘的生长状况及营养成份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柄海鞘的体重及外形随季节的变化较大,以3—6月最盛。营养成分中,蛋白质含量以3月和6月最高,而脂肪在9月的柄海鞘体内含量较高。柄海鞘的油脂大约含有15种脂肪酸,其中6月和9月柄海鞘中的EPA、DHA的含量较高。而且柄海鞘的油脂、EPA和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集中于它的内囊。  相似文献   
992.
氨基酸的衍生化过程是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法(GC/C/IRMS)测定单体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方法中的关键步骤之一。采用了2种氨基酸衍生化方法分别对17种标准氨基酸进行衍生化处理:一种是氨基酸N-乙酰基正丙酯(NAP)法,另一种是氨基酸N-三氟乙酰基异丙酯(TFAIP)法。通过测量17种氨基酸衍生化前后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比较了每种方法的重复性及衍生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作用的大小。结果说明氨基酸N-三氟乙酰基异丙酯(TFAIP)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氨基酸衍生化方法。  相似文献   
993.
离子色谱法是分析有机酸的有效方法之一,而梯度淋洗可一次分离与固定相亲合力差异较大的多种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改善离子的色谱峰形,提高分离度和选择性.雪冰是记录有机酸的良好载体,对雪冰中有机酸的研究可认识过去大气中相应化合物含量及其变化,从而恢复过去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利用Dx-600离子色谱仪及外加水梯度洗脱程序对南极雪冰样品中的有机酸离子组分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初步探讨雪冰中有机酸离子特征及其对雪冰化学记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酸性环境下类砂岩材料物理性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霍润科  李宁  张浩博 《岩土力学》2006,27(9):1541-1544
采用酸性环境下的加速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段类砂岩材料-砂浆的物理性质,测试了试样的波速,监测了溶液中H+、Ca2+浓度变化,发现在不同腐蚀阶段砂浆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质相差较大,其反应过程具有阶段性和Ca2+离子溶出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同时,对不同尺寸试样受酸腐蚀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为酸雨地区岩石和混凝土性质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5.
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宿主-病毒(E.huxleyi virus,EhV)的互作过程是影响海洋碳、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在共进化过程中,Eh V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宿主基因组中“劫获”了一组鞘脂从头合成相关酶基因,重构宿主脂代谢网络以支持病毒的特殊需求。目前,对病毒这组相关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以颗石藻病毒Eh V-99B1基因组中的甾醇去饱和酶(EhV-SD)和脂肪酸去饱和酶(Eh V-FAD)基因为研究对象,构建酿酒酵母重组表达载体p YES2/CT-SD和p YES2/CT-FAD,转化相应的基因缺陷型酵母菌株YMR015C和YGL055W获得重组酵母细胞株,进一步采用UPLC-Q-Exactive-MS非靶向脂质组学技术,比较分析重组酵母和缺陷型酵母细胞脂质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显示,Eh V-SD与Eh V-FAD基因在酿酒酵母中成功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Eh V-SD过表达显著改变了重组酵母细胞脂质代谢,含多不饱和酰基链的磷脂酰胆碱(PC,20︰4/20︰5/20︰6)和甘油三酯(TAG,12︰3)种类的丰度显著升高;而部...  相似文献   
996.
优质产油藻种是实现微藻油脂产业化生产的基础,蹄形藻可以积累高含量的储藏性三酰甘油,但其是否具有微藻油脂开发潜力,目前仍然缺少系统的评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技术对分离自暨南大学南湖的一株微藻进行鉴定,通过设置4种硝酸钠浓度(3.6、9.0、18.0和36.0 mmol/L),测定生物质浓度、总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光合效率等指标,评价该藻株的产油能力,并利用现有模型,计算生物柴油的质量参数。经鉴定该藻株为蹄形藻JNU-3201 (Kirchneriella sp. JNU-3201),在整个培养周期内,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干重)均低于20%,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总脂含量逐渐增加,说明脂类是该藻的主要储能物质;主要脂肪酸包括油酸(C18︰1)、棕榈酸(C16︰0)和亚油酸(C18︰2);该藻株的生长和油脂含量明显受氮素水平影响,在最低氮浓度条件下(3.6mmol/L),获得最高总脂含量(46.92%±1.52%,干重),在最高氮浓度条件下(36.0mmol/L),获得最高生物质浓度[(6.53±0.11)g/L],在18.0 mmol/L条件下,获得最高总脂产量[(2.43±0.06) g/L...  相似文献   
997.
外源溶解性有机碳对抚仙湖甲壳类浮游动物碳源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外源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湖泊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外源DOC对浮游动物的贡献及途径需要深入研究.本研究在抚仙湖受控实验中添加13C标记的葡萄糖,通过分析样品中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磷脂脂肪酸生物标志物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外源DOC对湖泊甲壳类浮游动物碳源的贡献比例及其变化.结果表明:细菌、甲壳类浮游动物(象鼻溞)的δ~(13)C值在加入葡萄糖后分别从-16.28‰和-23.88‰快速增加到5408.25‰和1974.7‰,而藻类磷脂脂肪酸(C18∶2ω6)δ~(13)C值从-27.07‰增加到342.44‰,增长的幅度表明添加的葡萄糖首先被细菌和浮游动物快速利用,而藻类只利用了一小部分.同时细菌、颗粒性有机物(POM)和浮游动物的δ~(13)C值在第1 d急剧增加,细菌的δ~(13)C值远大于浮游动物和POM的δ~(13)C值,之后细菌和POM的δ~(13)C值开始下降,但浮游动物的δ~(13)C值却仍在缓慢增加,进一步表明了DOC进入湖泊后首先被细菌吸收利用,而细菌吸收DOC后通过自身代谢作用形成细胞颗粒,浮游甲壳类动物通过摄食细胞颗粒来获得外源DOC.  相似文献   
998.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对酞酸酯污染沉积物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杰  郝雪龙 《湖泊科学》2013,25(2):271-276
酞酸酯是一类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在我国城区河湖中污染超标相对严重,且污染呈上升趋势.本文采用根袋法,模拟海河干流水体建立了室内菹草微宇宙,同时设置无菹草微宇宙为对照,研究了沉水植物菹草对沉积物中酞酸二丁酯(DBP)和酞酸二异辛酯(DEHP)的去除作用.实验连续运行27 d.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结束时,菹草体内DBP和DEHP含量分别升高了133%和68%;水中,有草组和对照组中DBP的浓度始终低于定量限(8μg/L),而DEHP的浓度则由初始的65μg/L和70μg/L逐渐降低,至第3 d后低于定量限(8μg/L);对照组和有草组非根际沉积物中DBP浓度差异不显著,结束时去除率为32.2%~36.5%,根际沉积物中DBP去除率达50.0%;对照组和非根际沉积物中DEHP浓度差异也不显著,始终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结束时去除率为10.3%~11.4%,根际沉积物中DEHP则在第27 d时迅速下降,去除率达80.9%.微生物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实验过程中根际土中微生物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非根际沉积物,实验后期根际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这与根际中这两种酞酸酯的去除数据相一致.可见,沉水植物菹草可以通过根际效应有效去除沉积物中酞酸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99.
Transit times are hypothesized to influence catchment sensitivity to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acidity and nitrogen (N) because they help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time available for infiltrating precipitation to interact with catchment soil and biota. Transit time metrics, including fraction of young water (Fyw) and mean transit time (MTT), were calculated for 11 headwater catchments in mountains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the amplitude of the seasonal signal of δ18O in streamflow and precipitation.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compared with catchment characteristics to elucidate controlling mechanisms. Transit times also were compared with stream solute concentration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transit times are a primary influence on weathering rates and biological assimilation of atmospherically deposited 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ransit times in the study catchments are strongly related to soil, vegetation, and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ith barren terrain (bare rock and talus) and steep slopes linked to high Fyw and short MTT, whereas forest soil (hydrogroup B) was linked to low Fyw and greater MTT. Concentrations of silicate weathering products (Na+ and Si)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Fyw and barren terrain,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MTT and forest soil, supporting the concept that weathering fluxes and buffering capacity tend to be low in alpine areas due to short transit times. Nitrate concentration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N deposition, catchment slope, and barren terrain, and negatively related to forest, indicating that hydrologic and/or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steep slopes limit uptake of atmospherically deposited N by biota. Inter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ransit times and source water contributions in the study catchments was substantial, reflecting the influence of strong temporal variations in snowmelt inputs in high‐elevation catchments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confirm that short transit times in these areas are a key reason they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atmospheric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国家标准生化测定法研究了3种野生鲳属鱼银鲳、灰鲳和中国鲳肌肉组织中的营养成分组成,并对野生和养殖银鲳进行了营养评价。结果表明:粗蛋白质银鲳显著高于灰鲳和中国鲳(P<0.05),粗脂肪则以灰鲳最高,中国鲳最低;野生和养殖银鲳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3种鲳鱼肌肉中检测出13种脂肪酸。其中MUFA含量银鲳>灰鲳>中国鲳(P<0.05);PUFA含量和EPA+DHA含量3种鲳鱼无显著差异(P>0.05);3种鲳属鱼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EPA+DHA含量平均占PUFA的82.54%;野生银鲳的PUFA含量是养殖银鲳的1.53倍。氨基酸组成中以谷氨酸含量居首位,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评判氨基酸显示,赖氨酸的相对含量最为丰富;3种鲳属鱼的E/T、E/N皆高于FAO/WHO的评价标准;野生银鲳肌肉的D/T和E/N显著高于养殖银鲳(P<0.05),但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无明显差异。该结果说明3种鲳鱼营养组成合理且银鲳更胜一筹,同时野生银鲳品质优于养殖银鲳,但不失为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