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161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有限差分法求解分析抗滑桩(或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常采用Winkle弹性地基梁法。在对有限差分法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改进了有限差分法求解抗滑桩全桩内力和变形的计算方法。对全桩整体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其内力,避免了将桩身分为受荷段和锚固段及利用滑面处连续条件求解的复杂过程。该方法对滑坡推力与地基系数取值,可依据实际情况假定为广义形式来模拟土体对抗滑桩的作用工况。能很好地求解预应力锚索作用于桩身或桩身设多道锚索工况下的锚索拉力值。并利用Excel对该方法编程,能便捷地计算抗滑桩内力。分析计算结果,当差分节点单元长度适当时,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满足工程应用。对比有限元计算分析结果,相同节点单元长度下两者计算相差较小,且节点长度越小,越接近有限元结果。  相似文献   
152.
通过考虑桩基失效具有随机性和模糊性,引入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将桩基沉降率作为模糊随机变量,对42组武汉地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试桩试验数据进行了模糊统计分析,确定了隶属函数,假定沉降率的概率分布,运用模糊事件的概率原理,得出了概率计算公式及可靠性指标计算方法,为工程实践中预应力管桩失效的评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3.
预应力锚索格构梁由于其多方面的优点而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到目前为止,对预应力锚索格构梁的设计计算还没有提出一个合理的计算模型。本文针对现有计算模型对格梁底部地基反力的分布假设的不足,进行了预应力锚索格构梁的室内模型试验,并对格梁底部土体应力的实际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土中应力随锚索预应力的增大而增大,且格梁底部的基底反力并非成直线或线性变化,而是与所加锚索的位置有关,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格构梁看成刚性梁。最后,就本模型试验所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4.
预应力锚索技术普遍存在设计保守和支护效果不佳的问题,不仅造成工程浪费,而且阻碍自身发展。本文提出了预锚设计分级优化的概念,通过研究初级优化原理,统一说明优化参数的定义、关系和设计敏感度,并提出优化评估指标,以此初步探讨了预锚优化设计统一理论。  相似文献   
155.
阮小峰 《探矿工程》2021,48(9):100-106
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具有质量预可视、高强环保、施工高效灵活等特点,在目前雾霾严重的北方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河南某小区高层住宅楼管桩工程施工实例,介绍了管桩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地层等原因造成的承载力不足问题,在采用低应变等常规检测手段无法准确判定原因的情况下,利用水下摄像技术准确判定问题所在,并采用复压、高强灌浆等方法处理的过程,为类似工程的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6.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是一种优质复合管材,已经应用于海底输油等领域。由于PCCP中含有混凝土、钢筒、预应力钢丝,结点构造和地下埋置工况复杂,对于PCCP的受力机理认识尚不统一。根据环形预应力作用机理,结合多层圆筒轴对称平面形变理论,研究建立了单层预应力作用下埋置式PCCP受力模型,并根据PCCP使用阶段抗裂要求,分析提出使用阶段PCCP预应力计算公式。采用数值分析法,以内压力等为变量,研究使用阶段不同内压力作用下PCCP的应力变化。分析结果与提出模型进行对比,建议预应力计算公式乘以增大系数1.2。预应力计算结果与国内外规范比较说明公式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7.
为研究预应力管桩的抗震性能,采用振动台通过对管桩-土-上部结构模型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试验,分析研究管桩桩身产生的应力、应变、弯矩及位移沿桩身的分布、最大弯矩产生的位置、桩与承台的受力及破坏特征,得出地震作用下管桩桩身弯矩最大值的产生位置为距离桩顶5~6倍桩径处, 在El-centro波、LWD波和正弦波工况下,桩-上部结构体系的加速度反应在高度上呈现“K”型分布等反应规律及特征。  相似文献   
158.
基于三维土拱效应的预应力锚拉桩锚头间距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了传统预应力锚拉桩支护结构荷载传递路径存在的不足,根据其受力特性,首次提出了基于三维土拱效应的力学计算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土拱的形状、土拱的拱高,进而提出了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同时对三维土拱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论证,建立了形成土拱的静力平衡条件及土的强度条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锚头间距的控制方程,分析了抗剪强度参数c、? 及桩板后土压力q的对锚头间距的影响。最后,将上述分析成果应用于一工程案例,节约了工程造价效果。  相似文献   
159.
地震作用下预应力锚索加固危岩体的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预应力锚索加固危岩体的特点,以某危岩体加固工程的3个典型工程剖面为实例,通过对不同动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锚索加固的危岩位移场、应力场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计算,揭示了预应力锚索加固危岩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和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反应谱特征周期(Tg)的增大,被加固危岩体的位移和应力值明显增大,应力集中区的范围扩大,围岩损伤的可能性增加,稳定性降低。其成果为危岩体抗震加固与减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0.
The self‐centering prestressed concrete (SCPC) moment resisting frame (MRF) with web friction devices (WFDs) is a new type of structure that integrates advantages of post‐tensioned precast concrete MRFs and self‐centering steel MRFs. In this paper,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onnection and design guidelines are presented. To further reduce damage to the connection under cyclic loading and facilitate implementation in practice, several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are proposed and experimentally validat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i) the welded connection is replaced by the bolted connection; (ii) aluminum plates are used for friction instead of brass plates to reduce the material costs without decreasing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nd (iii) post‐tensioned tendons at the corners of the beam are replaced by a bundle of tendons at the beam centroi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field assembly. The resulting improvements of seismic performances are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d by 10 cyclic tests of two full‐scale SCPC beam–column connection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proposed connection is conducted using the Open System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imulation (OpenSees) to replicat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eismic behavior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such as the gap opening/closing at the beam–column interface, the self‐centering capacity, and the friction energy dissipation. Good agreement is observed betwee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 test results. The proposed SCPC connection with bolted WFDs is demonstrated to have good performance when subjected to cyclic loading.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