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71.
Determining stream networks automatically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is an issue that is actively being studied. The quality of elevation models has increased over time, but many hydrologically critical features, such as culverts, are often missing from the elevation data. To analyze the surficial water flow, one must either prepare a special elevation model or post-process an already-existing model.

This study builds on the traditional, well-established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stream network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We have extended the traditional method by locating culverts automatically, using road network data as an input. We show, by comparison to the reference data, that the culverts being most relevant for the stream network can be found with good accuracy. We demonstrate that by including the automatically located culverts in the automatic stream network determination, the quality of the generated network can be noticeably improved.  相似文献   

372.
深部工程开挖现场发现硬岩的剪切破坏过程对地下工程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深埋硬岩隧洞边墙处片帮或板裂主要为压致拉裂的结果,可通过室内单轴压缩试验来模拟;而拱肩和底角处的片帮或板裂多数是在剪切边界下形成的,需通过室内完整硬岩直剪试验来再现。针对不同类型硬岩压致拉裂型片帮,已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但对完整硬岩剪切边界下应力诱发型片帮的直接研究还存在着不足。为了深入研究深埋硬岩隧洞片帮或板裂的形成机制,采用FLAC3D软件模拟隧洞不同位置处围岩受开挖扰动的应力调整过程,根据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工程区域的片帮统计结果,将深埋硬岩隧洞片帮划分为压致拉裂型和剪切边界应力诱发型两类,提出剪切边界应力诱发型片帮形成过程的概念模型;利用完整大理岩设计了不同正应力下压剪破裂到剪切滑移的连续性直剪试验,试样典型片帮破坏结果验证了概念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73.
郑豪 《地质论评》2023,69(1):290-298
依据文本对勘的方法,从图片和文字两个方面对《北京西山地质志》中、英文本进行比较研究。图片方面,英文本作了大量的增补和解说,内容更为详实准确。文字方面,中、英文本目录存在明显差异。英文本序言和注释有其独到的价值和意义。中文本正文的细节增补,应是吸收了当时的最新研究成果。中、英文本比较研究为认识《北京西山地质志》的价值与地位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学术依据。  相似文献   
374.
近年来,气象界提出了一个“适应性(或目标)观测(adaptive or targeting observation)”的新概念,它是根据数值预报的敏感区在现有的、固定的气象观测网基础上增加的、有目标的特别观测。下投式探空仪(Dropsonde)是适应性观测的重要观测仪器。利用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GRAPES,初步研究了应用热带气旋适应性观测的下投式探空仪探测资料对台风(2003年杜鹃台风)预报的影响,并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数值天气预报中增加下投式探空仪观测资料之后,对台风的移动路径、台风中心位置和强度,以及其它要素的预报都有所改善;敏感性试验还指出,下投式探空仪观测资料的误差结构设置对台风的预报也有明显的影响,该类观测资料在修正背景场的过程中权重并不是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375.
温之平  梁肇宁  吴丽姬 《大气科学》2006,30(6):1138-1146
通过区分ENSO外部影响和偶极子内部局地作用, 探讨了前期春季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早晚的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 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 (外部作用) 的情况下, 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主要通过影响热带印度洋上空纬向季风环流的强弱来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早晚.去除ENSO信号后, 非ENSO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则主要通过影响低层东西向的气压差异和对流层中上层的南北温度梯度的逆转, 进而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早晚产生影响;而南印度洋偶极子 (SIODM) 型的海温分布则主要通过影响亚洲大陆热低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低层的辐合辐散运动影响南海夏季风的建立.  相似文献   
376.
贵州镇远江古钒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月  张竹如  李明琴 《贵州地质》2012,29(3):188-191,196
通过对贵州镇远江古钒矿野外系统采样,及样品化学分析,根据化学分析数据作元素相关性分析、Ni-Zn-Co三角图解、U/Th比值、Sr/Ba比值分析及稀土分析结果的讨论,初步认为贵州镇远江古钒矿矿床为海底热泉或喷流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377.
川西坳陷根缘气藏异常地层压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金川  刘丽芳  唐玄  张杰  蒲军  薛会  徐波 《地学前缘》2008,15(2):147-155
典型根缘气的成藏服从活塞式运聚原理,气水之间的整体推移式排驱作用在机理上产生高异常地层压力。在致密的储层条件下,根缘气藏中的天然气渗流受阻,当地层发生抬升或沉降运动时,地层压力的调整需要较之常规储层气藏更长的时间,从而形成了原始地层压力较长时间地滞留。川西坳陷根缘气发育,其中区域性分布的高异常地层压力为根缘气成藏的直接产物之一,区域上的高异常地层压力除与根缘气成藏直接有关外,还与根缘气成藏前的欠压实作用及成藏后的区域性构造抬升有关。由于地层流体的系统封闭性较好,现今的高异常地层压力为三阶段演化及三级升压作用叠加的结果,即晚侏罗世中晚期之前欠压实及生烃等作用、晚侏罗世中晚期至古近纪中晚期热裂解生气及根缘气成藏作用、古近纪中晚期以后区域地层抬升导致压力滞留及相对升压等多阶段、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从异常地层压力变化的剖面结构及计算结果分析,1.42的压力系数主要为成藏期后的区域构造抬升等因素所贡献,更高的压力系数则主要由根缘气成藏所产生。根据这一界限,大致可以确定根缘气的发育范围。  相似文献   
378.
张岳桥  李海龙 《中国地质》2016,(6):1829-1852
文章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的沉积记录、岩浆记录和构造变形响应,重新厘定了青藏运动或横断事件的起始时限,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研究认为,发生在上新世之前的青藏运动是青藏高原东部最重要的构造作用阶段,起始于距今12~8 Ma,并持续到上新世早期,持续时间达6~8 Ma。在这个构造运动阶段,青藏高原东部地块(川滇地块、川青地块、西秦岭构造带和陇中地块等)有序地向东挤出,受到鲜水河、东昆仑、海原等WNW-ESE向大型断裂左旋走滑运动调节,构造挤出同时伴随地块内部逆冲褶皱变形,导致地壳增厚和高原东缘山脉快速崛起;构造挤出也超越了现今东缘地貌边界,向东扩展导致扬子地块盖层滑脱褶皱,形成龙泉山、大凉山等褶皱构造带。上新世出现的砾石层(东缘前陆地带的大邑砾石层、临夏盆地的积石砾石层、兰州盆地的五泉砾石层等)标志了青藏高原东部差异性构造地貌的形成。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时期(3.6~1.0 Ma)对应一个构造松弛阶段,青藏高原东部整体进入冰冻时期,沿其东缘发育一系列受正断层控制的南北向伸展断陷盆地,如安宁河谷地、元谋盆地、盐源盆地、滇西北盆地群等,其中加积了以昔格达组为代表的稳定河湖相沉积。发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距今1.0~0.6 Ma)的昆—黄运动或元谋事件使青藏高原东部地块进一步向东挤出、东缘地壳逆冲增厚和年轻山系加速隆升。晚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共和运动或最新构造变动阶段,起始于距今约120 ka,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系统出现重大分化,南段川滇菱形地块发生绕喜玛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形成川滇双弧形旋扭构造体系;而中段川青地块的挤出伴随东缘龙门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运动和秦岭山系的向东挤出。在这个最新构造变动阶段,青藏高原东部下地壳通道流可能是重要的深部构造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79.
In situ laser ablation analyses rely on the microanalytical homogeneity of reference materials (RMs) and a similar matrix and mass fraction between unknown samples and RMs to obtain reliable results. Suitable carbonate and phosphate RMs for determination of Sr isotope ratios in such materials are limited. Thus, we determined 87Sr/86Sr ratios of several carbonate (JCt‐1, JCp‐1, MACS‐1, MACS‐3) and phosphate (MAPS‐4, MAPS‐5, NIST SRM 1400, NIST SRM 1486) international RMs using dissolved samples and two different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ers (MC‐ICP‐MS). Our Sr isotope data are in agreement with published data and have an improved measurement precision for some RMs. For MACS‐1, we present the first 87Sr/86Sr value. We tested the suitability of these materials for microanalytical analyses by LA‐MC‐ICP‐MS, with two different laser ablation systems: a conventional nanosecond laser and a state‐of‐the‐art femtosecond laser. We investigated the RMs micro‐homogeneity and compared the data with our solution data. Both laser ablation systems yielded identical 87Sr/86Sr ratios within uncertainty to the solution data for RMs with low interferences of REEs. Therefore, these carbonate and phosphate RMs can be used to achieve accurate and precise results for in situ Sr isotope investigations by LA‐MC‐ICP‐MS of similar materials.  相似文献   
380.
陆相页岩层系石油包括致密油和页岩油,是国内陆上"进(近)源找油"的主要对象,目前已进入战略突破期.以"十三五"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联合攻关研究成果为基础,本文系统阐述了近5年我国陆相页岩层系石油聚集条件、富集区带、甜点区段、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①陆相湖盆主要发育陆源、内碎屑和混积岩-沉凝灰岩3种类型富液态烃页岩层系,提出有利储集相带、近源或源内、构造背景3个共性富集要素,评选出页岩层系石油富集区带33个,资源规模约110×108 t;②储层甜点评价是页岩层系石油甜点区段评价的核心内容,发现砂岩、混积岩-沉凝灰岩集中发育段是主要有利储层甜点段,形成以储层甜点为核心的测井甜点段评价、地震甜点区预测方法,预测优选出55个甜点区,资源规模约32×108 t;③以"甜点+水平井+密切割"为核心,集成配套地质评价、甜点预测、优快钻井、复杂缝网、效益开发等关键技术系列,支撑了 5个亿吨级页岩层系油区快速发展.页岩层系石油预计待识别甜点区面积约17000 km2,待探明资源约130×108 t,有望成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