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9篇
  免费   1204篇
  国内免费   924篇
测绘学   629篇
大气科学   1215篇
地球物理   3700篇
地质学   766篇
海洋学   683篇
天文学   400篇
综合类   473篇
自然地理   26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254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243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320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409篇
  2010年   355篇
  2009年   380篇
  2008年   336篇
  2007年   403篇
  2006年   354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358篇
  2003年   317篇
  2002年   261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为研究地铁建设对济南白泉泉群的影响,在综合分析白泉泉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假定研究区岩溶强径流带位置及水力性质,利用FEFLOW软件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以规划地铁M1号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济南东站、梁王站、梁王东站分别施工及3个站同时施工4种情景下,采用施工降水或施工降水+人工回灌两种施工方式对白泉泉群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采用施工降水的施工方式使得白泉泉群流量衰减,其中3个站同时施工对泉流量的影响最大,泉流量最大衰减达5.48%;各站分别施工时,济南东站对泉流量影响最大,泉流量较未施工时减少了0.043×104 m3/d。采用施工降水+人工回灌的施工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泉流量的衰减,各车站施工时的泉流量衰减由仅施工降水时的2.26%~5.48%降低至0.08%~1.21%。岩溶强径流带有利于地下水形成优势径流,促进白泉泉群补给,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地铁施工引起的泉流量衰减。  相似文献   
72.
Researchontemporalandspatialdistribu┐tion,evolutionarycharacterandmechanismofcrustaldeformationfieldbeforeandaftertheTangshan...  相似文献   
73.
OnsomeproblemsofseismiccrustalphaseHuan-ChengGE(葛焕称)(SeismologicalBureauofJiangsuProvince,Nanjing210014,China)Abstract:Inthis...  相似文献   
74.
本文通过对雷电放电分析,研究解决微震仪有线传输的避雷问题,并介绍接收雷电信号控制传输线上电荷对地短路的“DBL-1”避雷仪。  相似文献   
75.
The area of Serravalle, si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town of Vittorio Veneto (TV), NE Italy, has been the target of a seismic microzonation campaign. 10 seismic stations have been deployed for a 7 months period to record in continuous mode. Three stations were installed on bedrock outcrops and seven on sedimentary sites with variable cover thickness. Spectral analyses have been performed on the collected data-set using the Generalized Inversion Technique (GIT, e.g. Andrews, 1986). In particular, spectral ratios have been calculated for each station relatively to the average of the three reference, bedrock sites. The spectral ratios provide quantitative estimates of the seismic motion amplifications which occur in each of the monitored sites. Two sites show high values of amplification, 5 times larger than signal amplitude at the reference sites, in correspondence of well discernible peak frequencies of 5 Hz. Results for the other stations show smaller amounts of site amplification spreading over a broad range of frequencies. Sites where the highest amplifications were recorded all lie on the left bank of the Meschio River and in areas farther away from its outlet into the plain correlating with the presence of thick layers of Quaternary deposits.  相似文献   
76.
77.
78.
概述了深空测控网的基本技术要求,总结了我国卫星测控网和国内现有射电观测设施的技术、组成和分布,分析和论述了将我国现有的测控设施建设成深空测控网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79.
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1933~2003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发生的745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了高原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该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均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地震震源应力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作用控制着该区的地壳应力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而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了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是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北东或者北北东方向水平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为优势应力场。在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形成了近东西向引张应力场为主的区域,并以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部分释放其应力积累。研究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引张应力场和近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的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0.
地下圆形衬砌隧道对沿线地震动的影响(II):数值结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地下圆形衬砌隧道对入射平面P波和SV波散射级数解答,定量分析了入射波长、入射角度、隧道直径、衬砌刚度等因素对沿线地表位移放大作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入射频率较低时,地下隧道的存在对地表位移幅值影响不大;而当入射频率较高时,地表位移幅值可以达到无隧道情况的4.5倍以上;衬砌情况下地表位移幅值可以高出非衬砌情况的87.8%。建议在地铁的规划设计中考虑地下隧道的建设对隧道沿线设计地震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