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3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王志亮  徐庆华  殷宗泽 《岩土力学》2003,24(6):1011-1015
无单元法是求解比奥固结问题的一种新型数值方法。在采用罚函数法处理本质边界条件的基础上,推导出无单元伽辽金法解固结问题的系统方程。并着重讨论了计算域内结点分布方式、结点影响域的形状和大小、数值积分方案、惩罚因子等因素对结点位移、超孔隙水压力等的计算结果精度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分别提供出相应的取值范围,或给出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2.
为研究在厄尔尼诺现象演变过程中海气相互作用的性态特征,该文再次应用拓展伴随模态分析于简易海洋同化数据(SODA data).结果表明: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海洋与大气具有明显不同的性态,气候系统中并不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热带太平洋大气变异,但是的确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热带太平洋海洋变异;原因在于大气是底部界面受热而海洋是顶部界面受热,从而导致前者具有较后者强烈得多的斜压不稳定性和能够覆盖大部分热带太平洋的赤道辐合带; 再次证实了正是直接来自中纬度海域的西风爆发和海面风辐聚导致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水的东向移动和经向辐聚造就了厄尔尼诺所特有的增温信号.  相似文献   
103.
从南方湿热区自然环境中分离得到一株产脲酶矿化菌,并将其高产突变株应用到海砂室内MICP灌浆试验,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拉曼(Raman)对固化后的产物进行细观形貌观测。通过分析碳酸钙的形貌、尺寸、空间分布、结晶状态等基本特征现象,初步探究南方湿热区产脲酶菌在碳酸钙结晶生长方面的调控作用及其固化土体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南方湿热区产脲酶菌固化土体具有可行性,但碳酸钙晶体形貌并不均一,晶体晶化过程、生物调控作用及土体结构均会对碳酸钙的生成情况造成影响;碳酸钙从无序到有序、分散到聚集、不稳定到稳定,最终生长聚集为完整的结构,在生长空间充足的环境下,碳酸钙更倾向于形成聚集体。研究结论可为进一步研究不同产脲酶菌诱导碳酸钙沉淀的作用过程与调控机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4.
GPS精密星历拟合与插值中龙格现象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长东  徐爱功  冯磊 《测绘科学》2011,36(6):169-171
采用广播星历和精密星历计算卫星位置是GPS定位基础,为确保精度可靠,广播星历由地面控制部分约每2小时更新一次,在对广播星历拟合与插值时有龙格现象发生,本文用Chebyshev和Legendre多项武拟合以及Lagrange、Neville和Newton插值方法对精密星历内插,在对高次多项式拟合与插值数学机理认真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5.
大陆碰撞过程中熔/流体的组成和演化是研究大陆深俯冲动力学的重要内容,而超高压岩石记录了大陆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熔/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因而是研究大陆碰撞过程中熔/流体组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大陆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中多相固体包裹体作为熔/流体活动的直接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揭示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熔/流体演化的重要制约。近年来,围绕超高压岩石中多相固体包裹体的形成时间、演化过程及其所反映的俯冲带超高压变质熔/流体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超高压岩石中多相固体包裹体的发现,为理解峰期超高压变质流体的组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制约,同时也为研究俯冲板片-地幔楔界面的熔/流体交代作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从多相固体包裹体形成机制、结构形态特征、矿物化学成分及其地质地球化学意义等方面,对于超高压变质岩中多相固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地总结和探讨,以期促进多相固体包裹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6.
实施CO2地质封存是目前公认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方法。在可能进行封存的场所中,咸水含水层封存潜力最大,机理也最为复杂。其中毛细残余封存机理在封存量和封存安全性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评价毛细残余封存量时,残余气饱和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文中提出了测定残余气饱和度的实验方法,并实际应用于中国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礁灰...  相似文献   
107.
本文简述了铜岩山矿床地质概况,分析了矿区内蚀变带和主要矿体特征,综合研究本矿区剥蚀程度地球化学判别指标。利用累乘晕比值方法,建立5组累乘元素比值公式,求得各组剥蚀系数,以显示矿区内矿体矿化序列和剥蚀程度。发现本矿区内高温成矿元素分布在矿体上方,中低温成矿元素聚集在矿体下部之矿化反序列现象。  相似文献   
108.
根据最新星历表,天王星及其卫星系统将于2001年9月6日~11日期间经过2颗较亮的恒星。它们分别是依巴谷恒星(星号106829)和ACT星表恒星(AC2000星号2588165)。其中天王星与依巴谷恒星的最小角距离为5.90″,5颗主要卫星(Mirands,Ariel,Umbriel,Titania和Oberon)中与依巴谷恒星最小角距离的是Titania,角距离仅为2.08″。届时,这种非常近的合天象的长焦距望远镜的CCD观测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9.
Climate and tectonics are two interactive factors in the earth's system. They are controlled by astronomical cycles. It has been unheeded for a long time that large-scale material motion caused by global climatic change is one of the powers for tectonic movement. Tectonic movement makes the distributional pattern of continent and ocean change and makes global climate type change strongly in large scale. It is a good example that the change of the sea-ice around Antarctic Continent and in the Drake Passage has the switch process for global climatic changes. Tide makes the oceanic crust of the East Pacific Ocean and the West Pacific Ocean rise or fall 60 cm oppositely. Before and after El Nino events,the oceanic level of the East Pacific Ocean and the West Pacific Ocean may rise or fall 40 cm oppositely. Because of isostasy, oceanic crust may fall or rise 13 or 20 cm. They are the reasons why El Nino events are interrelated with the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This is so called seesaw phenomenon of oceanic crust.  相似文献   
110.
《Sedimentology》2018,65(3):639-669
Active margin continental slope outcrops from the Eocene Juncal Formation, the Eocene La Jolla Group and the Miocene Capistrano Formation display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depositional geometries that suggest deposition from Froude supercritical flow, based on comparison to strata produced by flume experiments. These deposits range from boulder‐size soft clasts and cobble‐size hard clasts to silt and mud, and display long‐wavelength and low‐amplitude convex‐up and concave‐up geometries that range from centimetre to hundreds of metres scale, low‐angle foresets and backsets, and common internal and bounding erosion surfaces from centimetres to tens of metres in depth. In places, planar laminations, structureless beds and normally graded beds are laterally or vertically associated with such structures. In other places, consistent backsets or deep and steep‐sided scours occur. This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origin of the observed bedforms, contributed to recognition of supercritical flow deposits on continental slopes and expanded the outcrop examples of supercritical flow deposits to silt and mud. This work implies that the erosive and powerful Froude supercritical flow turbidity currents may have a substantial impact on erosional and depositional dynamics on deepwater slopes, especially on active margins due to the steep gradients and high sediment supp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