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6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228篇
测绘学   878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251篇
地质学   683篇
海洋学   191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207篇
自然地理   3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多层等效源曲面磁异常转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端  陈超  杜劲松  梁青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7):3055-3073
在磁异常数据处理中,利用等效源技术重构磁异常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计算精度,因而被广泛应用.传统方法是采用设置在近地表的单层等效源拟合实测磁异常数据,尽管拟合精度很高,但向上延拓之后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拟合误差,即可能存在磁异常信号的"泄漏",尤其在原始数据中存在背景场时更容易出现此种误差.本文提出一种多层等效源技术方案,应用分布于不同深度范围内的等效源模拟实测数据,减少了等效源参数设置的盲目性.理论模型试验表明,采用多层等效源方法重构的磁异常及其梯度与分量,较单层等效源方法具有更高精度,可以吸收更完整的实测磁异常信息.论文详细地讨论了如何优化多层等效源设置、等效源参数选择以及计算方法,通过二维和三维理论模型试验,验证了在复杂条件下多层等效源方法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并且将该方法应用于广西某地的实测磁异常数据转换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2.
高扬  罗飚  沈迪  贾珺杰  陆瑶  王朔月 《湖泊科学》2023,35(6):1853-1865
陆地-大气和陆地-水体的碳输送与碳交换共同决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但长期以来青藏高原水体由于缺乏有效的观测数据,导致青藏高原水体一直是全球碳循环研究中被忽视的碳汇功能区。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水体,重新认知水体碳侵蚀与碳沉积对青藏高原固碳的重要作用,系统分析河湖库-大气间的碳运移与交换时空格局与驱动机制。通过归纳总结发现:(1)青藏高原河流岩石风化速率以及CO2消耗速率较高,强烈的侵蚀作用对地球系统吸收和平衡CO2浓度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2)青藏高原湖泊是内陆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12 ka以来湖泊沉积物碳储量约为73 kg C/m2;(3)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影响内陆水体C沉积,年均初级生产力达(553±36) mg C/(m2·d)。(4)青藏高原湖泊目前为“碳源”,碳排放量约为2.27 Tg C/a。此外,本文还阐明青藏高原水体碳源汇过程评估的不确定性,以及从方法学角度分析如何加强其水体的碳循环研究,厘清全球变化下青藏高原水体的碳源汇机制,并展望了青藏高原水体碳源汇功能未来研究所面临...  相似文献   
993.
Large numbers of peatlands were developed in volcanic landform regions, which would provide valuable long-term records of lake–mire ecosystem shifts and act as significant carbon pool in regional carbon cycle. To investigate lake–mire ecosystem transformation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in volcanic landform regions,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Gushantun peatland in northeast China was re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indicate that Gushantun peatland initiated in the deepest portions of the basin, and subsequently experienced expansions outward. Peat initiated from approximately 12 ka cal. bp to present.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Gushantun peatl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stable stage 1 (12–10 ka cal. bp ), maximum stage (10–7 ka cal. bp ), stable stage 2 (7–4 ka cal. bp ) and stable stage 3 (4–0 ka cal. bp ). The possible forcing mechanis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ushantun peatland were different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From 12 ka cal. bp to 10 ka cal. bp , autogenic process was probably the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expansion of this peatland. From 10 to 7 ka cal. bp , flat basin morphology was the major influence factor for fast expansio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Gushantun peatland was probably controlled by the dual effects of high moisture and autogenic process during the period of 7 to 4 ka cal. bp . From 4 ka cal. bp to present, steep basin morphology was the major influence factor, while moisture might be the secondary factor for development of Gushantun peatland. These features indicate that lake–mire ecosystem transforms in volcanic landform regions of Changbai Mountains were probably triggered by the complex effects of autogenic process, hydroclimate and underlying basin morphology. © 202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4.
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用地转型背景下,选择广钢新城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从地理想象的视角,探讨周边村民、旧广钢职工以及新进入者等主体对广钢新城地方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并进一步解析地方建构与身份认同的联系。研究发现:1)由于主观性和空间实践体验的差异,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广钢的地方意义有着截然不同的想象;2)周边村民、广钢旧厂职工集体记忆的嬗变,反映了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变化与在地群体的想象构建以及身份认同的耦合关系;3)新进入者的地方身份认同建立在排除在地群体的地方文化想象之上,二者对于广钢新城的地方意义和身份认同是断裂的,2个社会群体对于地方意义的感知与认同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4)在社会话语构建的文化冲击以及权力和资本的支配下,外界群体逐渐产生对广钢新城地方文化意义的多元想象。广钢片区的大规模空间重塑以及由此衍生的地方意义重构说明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地方建构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针对传统GNSS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选取过程中效率低、工作量大的问题,在对BDS三频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的波长标准、电离层延迟标准、观测噪声标准进行误差分析的基础上,以长波长、弱电离层、弱观测噪声标准作为聚类指标,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BDS三频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进行优化分类选取,最后通过矩阵变换法和实测数据对优化组合进行整周模糊度解算,对组合模糊度方差-协方差阵以及历元间模糊度差值进行分析,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6.
不同类型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卫星影像纠正常针对单景影像,且需要一定数量的外业控制点作为参考,严重制约了正射纠正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方法,利用影像间的连接点进行RPC模型的前方交会,并用少量控制点进行仿射变换,实现了多轨多景卫星影像的区域网平差。经测试,本文方法可有效减少外业控制点,提高卫星影像正射纠正效率。  相似文献   
997.
针对复杂环境条件下水体遥感提取结果不连续且易与植被、建筑物、阴影相混淆的难题,基于Landsat 8 OLI影像,以石家庄市平山县岗南水库和宿迁市骆马湖附近河流为研究区,提出了一种空-谱角匹配与多指数法相结合的水体信息提取方法;并与单波段阈值法、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法(NDWI)、光谱角匹配法(SAM)、自动水体提取指数法(AWEI)和一类支持向量机法(OC-SVM)的水体提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精度评定。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兼顾了多特征之间的互补性优势,引入的空间信息有效地抑制了噪声的干扰,且以像素为基元的提取策略较好地保持了水体的边缘信息,避免了出现平滑掉细节信息的情况;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受植被、建筑和阴影的干扰最小,对细小水体也具备较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998.
GPS坐标转换方法对于GPS空间定位系统至关重要。目前已有很多方法被提出用于转换GPS坐标,但效果并不是很显著。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数都存在模型误差和投影误差。针对目前方法的不足,本文利用深度学习对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GPS坐标转换方法。该方法将GPS数据转化为非结构化图片数据,以其作为CNN的输入层来训练GPS坐标转换模型,这样能够最小化满足对数据的预处理要求,无监督地从数据中学习出有效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坐标转换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转换精度。  相似文献   
999.
坐标转换的精度受转换模型、公共点个数和分布、地形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青海高原地区某县矿权核查数据为例,采用四参数模型和二次曲面模型进行平面坐标转换,在地形起伏大的大范围区域探讨公共点选取对坐标转换精度的影响,分析两种平面坐标转换模型的特征,为相关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为提高利用逆Vening-Meinesz公式反演测高重力中央区效应的精度,视中央区为矩形域,将垂线偏差分量表示成双二次多项式插值形式,引入非奇异变换,推导出了重力异常的计算公式。以低纬度区域2′×2′的垂线偏差实际数据为背景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当中央区包含4个网格时,传统公式与推导出的重力异常计算公式误差的最大值大于1 mGal。推导出的公式可为高精度测高重力中央区效应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