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7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277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Dispersal is a life history trait that plays a key role in population dynamics. We used camera traps to estimate the distance male and female tigers (Panthera tigris) dispersed from Ranthambhore Tiger Reserve (RTR) in semi-arid habitats of western India from 2003 to 2010. We deployed camera traps whenever tiger tracks were found in places adjacent to protected areas where tigers had not been recently reported. We identified tigers by matching strip patterns by using their photographs with the database of camera-trapped tigers of RTR at the Wildlife Institute of India, Dehradun. We determined the aerial distance (straight line) between the last location of photo-capture in the natal area (in RTR)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most recent photo-capture. One female and three male tigers that dispersed from RTR were identified from photographs. The longest distance dispersed by a tiger was 148.4 km, and the average dispersed distance was 124.2 ± 23.7 km (n = 3) for male tigers and 78.4 km for the female tiger. The minimum age of the male tigers when they dispersed was 24 months. These data are important for making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decisions for restoration of potential connectivity between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72.
加蓬海岸盆地南、北次盆成藏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春光  刘延莉 《现代地质》2012,26(1):154-159
加蓬海岸盆地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盆地沉积盖层主要由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组成,沉积地层组合具有明显的三分性,包括早白垩世盐下层系、早白垩世晚期阿普特期盐膏层和晚白垩世至新近纪盐上层系。根据目前的油气发现,北加蓬主要富集盐上油气资源,南加蓬主要富集盐下油气资源。从构造沉积背景、油气地质条件、油气发现规模、油气平面分布、油气勘探潜力5方面对南、北次盆进行对比,分析南、北次盆的油气聚集差异,结合勘探现状分析其勘探潜力,并指出南加蓬次盆勘探难点为圈闭识别,北加蓬次盆的勘探难点是砂体预测。  相似文献   
73.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现今构造面貌为一区域性西倾大单斜,其下古生界奥陶系主力气层为马五段马五31小层,该小层顶面构造是在极其平缓的构造背景上发育的小幅度褶皱,且局部小幅度构造与产能关系密切,是寻找高产区的有利指向。应用地震解释成果和测井、钻井资料,研究J井区主力气层马五31顶面的小幅度构造分布特征;分析马五31顶面与本溪组9号煤顶、马家沟组标志层(K1、K2)构造的相关性;总结鼻状构造的组合类型;研究鼻隆构造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总结构造圈闭与复合圈闭类型;分析小幅度构造成因动力学特征。这些认识对该井区井位部署、扩边挖潜及水平井动态调整,提高气田开发钻井成功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4.
于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在大亚湾的大鹏澳养殖区采用沉积物捕捉器,对甲藻孢囊形成和水温、盐度、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探索该区孢囊形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一年的沉积物捕捉器研究中,共分析鉴定出27种甲藻孢囊类型,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孢囊为该区最优势孢囊类群,从孢囊的组成显示了该区的污染是以养殖和生活污染为主.孢囊形成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两个站年平均为1.07×10<'5>cysts·(m<'2>·d)<'-1>.高、低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孢囊的生成,氮限制对孢囊的形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首次发现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孢囊在冬季形成的高峰,最高值达4.26×10<'5>cysts·(m<'2>·d)<'-1>.这说明核电站温排水冬季高水温对大亚湾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松辽盆地南部黑帝庙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物标记化合物m/z191萜烷、藿烷系列和m/z217甾烷系列进行了油源对比,证实下白垩统姚家组葡萄花油层油气来源于上覆地层嫩江组一段,嫩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断裂运移到该油层。属于上生下储的组合型式,断裂是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类型是其主要的成藏模式,该层是黑帝庙地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精细研究姚家组的断裂、低幅度构造与砂体间的配置关系,是今后突破该油层油气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76.
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带隐蔽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莺东斜坡带具有“两脊一洼”分段式展布之特殊区域地质构造格局,且自北而南“两脊一洼”三段式分布具有明显不同的构造及断裂活动特征与油气运聚规律,故不同区域区带隐蔽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差异明显,其中,北段(即北延伸脊)成藏主控因素主要取决于烃源及油气运聚输导系统;中段(一洼即岭头断阶区)成藏主控因素则受控于烃源与岩性圈闭的有效性;南段(南延伸脊)成藏主控因素主要取决于地层岩性复合圈闭的有效性。根据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即可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及勘探技术对策,以期获得油气勘探的突破。  相似文献   
77.
萨拉瓦提盆地位于东印度尼西亚巴布亚岛的鸟头部分,萨拉瓦提盆地中新世发育的Kais组碳酸盐岩是东南亚第三系碳酸盐岩的主要勘探对象之一。Kais组生物礁是盆地的主要储层和产层。在前人对Kais组碳酸盐岩的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特别是沉积特征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近年勘探的新资料,进一步探讨萨拉瓦提盆地中新世泻湖相沉积特点,对Kais组生物礁类型、圈闭类型及其储集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萨拉瓦提盆地Kais组碳酸盐岩具有4种生物礁类型、3种圈闭类型。Kais组碳酸盐岩总体上为二元结构,在Kais组碳酸盐岩下部的滩礁层分布稳定,可作为区域油气运载层。正确认识和把握该盆地生物礁圈闭的特征对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8.
以南堡凹陷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测井和丰富的地质资料为基础, 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结合盆地构造和沉积充填特征的研究, 在南堡凹陷古近系识别出了1个超层序组、4个超层序、11个三级层序, 在柳北扇三角洲体系可划分出6个四级层序.根据古构造坡折带控制层序类型和层序构成模式的思路, 通过南堡凹陷古近系同沉积构造发育特征的分析, 认为南堡凹陷古近系存在同沉积断裂坡折带和同沉积背斜挠曲坡折带2种类型, 由此决定了南堡凹陷古近系主要发育了同生断裂坡折型层序和同沉积背斜挠曲坡折型层序, 建立了这2种类型层序体系域构成模式.其中同生断裂坡折型层序和同沉积背斜挠曲坡折型层序的低位域砂体及高位域砂体成藏条件优越、地震剖面易于识别, 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79.
云南昆明盆地浅层天然气开发远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兴毅 《贵州地质》2000,17(3):170-175
昆明盆地天然气显示遍及各层,但浅层天然气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气源主要来知第四系深灰、灰黑及黑色泥质岩和褐煤层,源岩有机质丰宽高,气源层处于还原-强还原环境。具良好的厌氧生化成气条件,经分析研究,计为该区天然气属甲烷型生物成因气。圈闭类型以岩性圈闭为主,处于凹陷与隆起之间的斜坡是天然气运移和聚集的最有利地带。盆地生储盖条件良好,资源量丰富。  相似文献   
80.
本区构造发展存在三个不同阶段,印支期为初始褶皱阶段;燕山期为逆冲推覆定型阶段;喜马拉雅期为改造与破坏阶段。其地质结构明显具有双重构造,构造反转和推覆滑税三大特征。区内地震反射特征与岩性组合有一定对应关系,本文首次尝试利用地震反射信息特征对沉积环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