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3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316篇
测绘学   142篇
大气科学   159篇
地球物理   372篇
地质学   456篇
海洋学   288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4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41.
韩宗伟  焦胜 《地理学报》2022,77(8):2019-2033
均衡的公共卫生服务是保障人民有效享受健康公平权的重要途径,医疗机构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建设用地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密切相关。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可能—满意度模型、“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建设用地—人口分布”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1980—2019年湘鄂豫三省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均等性和建设用地、人口分布耦合协调关系的变迁特征。结果表明:①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总体在中等水平(0.7~0.8)左右波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湘鄂豫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的平均增速分别为-7.68%、-0.96%、 -2.11%;② 湘鄂豫公共卫生服务空间上存在显著聚集特征,“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极化效应明显,且8个方位内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差异明显,说明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③ 公共卫生服务与建设用地、人口分布的相互作用程度和同步发展程度较弱,三者协调发展程度处于失调向协调的转型期。在中国新发展阶段,为顺应复杂的“人—地”关系变迁规律,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的时空发展格局以及其方位差异特征可为优质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给和公平性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42.
文萍  周素红 《地理研究》2022,41(4):1212-1226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可能对其在城市的职住关系产生影响。本研究基于广州市居民日常出行调查数据,考察流动人口在不同家庭化迁移状态下的职住关系,并与本地市民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广州市流动人口职住临近特征明显,但随着家庭化迁移程度提高,职住距离增长,并接近本地市民水平。相较于个体单独迁移,夫妻共同迁移由于难以同时实现职住临近,职住距离更长;子女和老人随迁情境下,流动人口职住区位郊区化特征明显,因为郊区能以较低成本满足家庭生活对住房和住区环境的更高要求,但该情境下整体职住距离增幅较小且不显著。多数家庭化迁移的流动人口仍存在不稳定流动特征,以租房为主,租金规避需求与环境提升需求并存,需要相关政策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843.
张潇  谷人旭 《地理研究》2022,41(5):1311-1326
科学刻画与模拟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化格局是精准认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而寻求人地关系协调的基础。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模型,借助GIS等手段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980—2020年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法多情景模拟2035年的土地利用冲突格局。结果表明: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且在高速城镇化和城市无序蔓延等因素作用下,人地关系趋于不协调发展,土地利用冲突程度逐年加剧。②受人口迁徙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影响,土地利用冲突的热点区域由乡村空间转移至了城市空间。③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耕地是各利益主体争夺的核心区域,也是权衡土地利用冲突的“关键地带”。④可持续发展情景兼顾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方面的用地需求,是缓和土地利用冲突的一种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844.
以西双版纳勐景来景区为案例地,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在构建村寨型景区开发企业与社区之间资源相互依赖关系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探讨村寨型景区开发企业与社区关系动态演变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村寨型景区开发企业与社区关系的动态演变是二者资源相互依赖程度变化作用的结果。在景区发展初期,开发企业对社区的依赖程度小于社区对开发企业的依赖程度,即在两者的利益博弈中,开发企业的权力比社区大,社区得到的利益从零开始不断增大,二者矛盾较少。在景区发展成熟期,开发企业对社区的依赖程度大于社区对开发企业的依赖程度,即在两者的利益博弈中,社区的权力比开发企业大,此时在已有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变的情况下,会因利益分配导致社区与开发企业冲突。此外,还推论出在政府干预和协调下,村寨型景区开发企业在与社区的利益冲突中会让步于社区这一结论,可为企业投资村寨型景区开发提供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845.
为探究黄河上游径流量与降水量变化特征,基于唐乃亥、下河沿、头道拐3个水文站近60 a的降水量、径流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趋势检验、Mann-Kendall检验法(M-K趋势检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M-K突变检验、Pettitt非参数检验、有序聚类分析、累积距平法、双累积曲线等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黄河上游及上游不同子区域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径流量对降水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黄河上游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在2003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变化率为4.67%;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突变年份为1986年,突变前后变化率为35.34%。3个子区域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分别呈显著增加、不显著增加和显著减少趋势,径流量均呈减少趋势。以唐乃亥以上的Ⅰ区为基准区时,唐乃亥—下河沿所在的Ⅱ区降水量因素对径流量的影响达到25.08%,非降水量因素为74.92%,而下河沿—头道拐的Ⅲ区,降水量对径流量的影响为32.14%,非降水量因素为67.86%。研究结果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与科学配置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46.
讨论了面向地质勘探的地下真三维GIS软件研发中的曲面表达与三维拓扑关系。指出采用光顺拼接的高次三角曲面拟合技术对地质曲面进行精细表达在地质建模中具有重要意义,给出了自研软件"地质工程师三维助手"的曲面精细表达实现方法以及自适应曲面精细表达的思路;提出在曲面表达的3种方式(DEM、TIN、等高线)中,最受欢迎的是等高线方式的观点;对地下三维建模的拓扑关系与CAGD的拓扑关系进行了比较,并从地理信息空间模式的边界、余边界概念对三维拓扑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47.
随着室内空间应用规模的增加以及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面向大型场馆等室内空间的应急救援与导航成为室内GIS应用的研究热点,而室内路网构建是室内应急导航服务得以实现的关键技术。本文面向室内导航寻径的这一现实问题,以室内路网动态构建与优化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空间感知规律以及分层认知的方式,提出和构建了室内单元认知分层编码方法:① 将建筑物室内路网分为街道-建筑物、建筑物-楼层、楼层-区块、区块-房间等4个层次;② 为了满足语义分析的需求,在分析室内单元功能的基础上,引入“虚拟房间单元”,将室内封闭性空间和联系性空间统一剖分为房间单元;③ 依据室内建筑认知分层模型以及室内单元剖分结果,按照建筑物-楼层-分区-房间单元的顺序,从高级到低级的顺序进行连续分层编码。以国内某商业中心为例构建了室内分层认知路网,每一个层次都可以减少参与运算的结点和弧段数,简化了计算网络,从而提高了运算的效率,同楼层寻径时间约为55 ms,跨楼层的寻径时间约为100 ms左右。结果表明,该分层认知编码模型符合人们对室内路网的经验性层次认知,能够很好地刻画路网层次特征,能满足寻径计算的精度和效率的要求,为面向导航的室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8.
现有恐怖团伙关系挖掘方法因其难以顾及恐怖组织特有的结构复杂、行动灵活、生存期长等特点而难以应用于反恐研究中。为此,本文从时空角度出发,通过引入时空邻近与团伙时空同现模式等概念,将多元独立分布的团伙关系发现问题建模为时空同现模式的频繁度评价问题,提出一种点模式分布下的团伙关系挖掘方法。基于此方法构建团伙关系网络,进而提出一种顾及时空邻近的社团关系度量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地区1970—2018年真实GTD数据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主要恐怖团伙中共存在11种团伙关系({Taliban,TTP}等),在团伙关系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恐怖组织为Taliban,其次为TTP、BLA。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挖掘出恐怖团伙之间潜在的关系,团伙关系的定量表达度量了不同组织在关系网络中的地位,验证分析表明,挖掘结果与相应团伙共同参与事件的时空分布、历史根源高度吻合。本文拓展了时空同现模式挖掘在恐怖团伙关系发现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对公安部门在识别某些恐怖事件制造者以及合理分配警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9.
岩石圈深部过程与成矿关系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的前沿,对于深化成矿地质背景了解、总结成矿规律、有效开展资源潜力评价、提高矿产勘查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岩石圈角度划分的非洲大陆新大地构造单元为基础,分析了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克拉通型、造山带型、裂谷型等不同类型岩石圈的成矿特色.根据非洲大陆形成和岩石圈演化,区分非洲...  相似文献   
850.
The Honggang member of the early Paleogene Buxin Formation is the main source rock in the Sanshui Basin, characterized by organic-rich black shales with the cyclic recurrence of organic- poor sediment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nggang member have been documented to determine the organic matter type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this paper. The organic matter of the black shales mainly consists of a mixture of land plant-derived and phytoplankton-derived organic matter.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OC)–sulfur–iron (Fe) relationships suggest that the organic- rich black shales were deposited under dysoxic-to-euxinic water conditions. The time that iron minerals remained in contact with H2S in anoxic waters possibly influenced the formation of syngenetic pyrite, and organic carbon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diagenetic pyrite. Organic-poor intervals usually show pyrite sulfur enrichment and higher degree of pyritization values relative to low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This resulted from HS– diffusing downward from overlying organic-rich sediments and formed Fe sulfides through reactions with sufficient Fe. Trace elements generally exhibit low concentrations and little TOC dependence, suggesting some degree of depletion in these elements in the early Paleogene sediments of the Sanshui Basin. This probably resulted from cyclic recurrences of oxic benthic conditions, which promoted the remobilization of trace elements and caused the low concentration of trace el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